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文档属性

名称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9-26 12: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基本说明
1、 模块:初中物理
2、 年级:八年级
3、 所用教材版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所属章节:第四章第五节
5、 学时数:45分钟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2)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3)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内容分析
本节既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光学知识的难点所在;既是光的折射原理的应用,又是眼睛成像、照相机拍照等生活生产实际的原理基础,这节课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凸透镜是重要的光学原件,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学本节课之前, 基本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把简单的折射光路图补充完整;对生活中的一些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等有一些感性认识;对物理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指导。
4、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因此我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教”着力开发学生三个空间。简单的说,我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下: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2)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动手操作,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
(3)通过讨论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表现空间。
教学实录: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5分钟) 呈现“长沙三千电子眼,网住全程平安”的视频资料,以及常见仪器图片。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仪器。 秉承“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展现光学仪器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导入新课。
学法指导,探究新知一、凸透镜(5分钟) 演示实验: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动画演示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学生观察凸透镜,讨论、分析、归纳其特点学生快速认识凸透镜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以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 )展示,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0分钟)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运用手中凸透镜近距离与远距离的观察,有什么发现 ?从而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物理情境中,培养观察能力和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兴趣。
猜想假设 演示:亮着的白炽灯通过凸透镜在黑板上观察到灯丝的像,改变凸透镜的位置,观察灯丝像的改变。 学生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思考并猜想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合理的猜想,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猜想,符合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介绍光具座、以及物距、像距;在学生设计实验时设计问题:1.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怎样在光屏中央找到清晰的像? 学生讨论,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最后由学生汇报,选择最优方案。学生讨论找出实验前要对光源、凸透镜、光屏高度进行调节。 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前对实验器材的选择、放置、调节,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做铺垫,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并及时调控矫正所产生的问题,如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认识。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 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分析论证 教师指导学生对上台展示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概括出总的实验结论,验证刚才的猜想。多媒体再现探究过程动画演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法成像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展示数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观察并总结物距、像距与像的变化关系 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突破“成像时物距、像距、像的变化”这一难点。
评估交流实验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评估和寻找改进方法: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存在着变短、有污染、不安全等问题,怎样克服? 学生讨论选择无污染、安全、稳定、效果明显的光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渗透环保安全意识。
信息视图,拓宽视野(3分钟) 通过动画展示认识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自学信息窗内容观察动画演示,了解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物理阅读能力。
归纳小结,深化目标(2分钟) 教师呈现记忆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学生归纳总结,展示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记忆成像规律,将知识内化升华。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10分钟) 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A.强根固本题B.拓展延伸题C.课后探究题 独立完成讨论交流交流合作 将物理和生活紧密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与情景导入遥相呼应,为后面学习凸透镜的应用奠定基础。“课后探究”题将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 u>2f 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 u=2f 时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记忆口诀 当 f教学反思:
本堂课分四个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四)信息视图,拓宽视野(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实验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我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程度、思维品质、操作过程有机贯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通过课堂及时的双向反馈来落实;把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通过“探究”“小实验”观察学生能否有效的、创造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
首先紧扣本节课主题,结合时代发展,以一段新闻视频资料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快速认识凸透镜以及对光的作用,我采用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等手段,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印象深刻,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
为了突破“在实验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合理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分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敢想、敢做、敢说的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练习从三个层面上展开,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为后面学习凸透镜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将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我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教材为平台,创造性的处理教材,采取启发、诱导、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分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附:巩固反馈练习
A.强根固本题
1.完成下列光路图:
2. 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除了图中所示器材外,还需 ,用它的
目的是 。
(2)若此时光屏上有清晰的像,则根据成像规律,此像一定是 、 的是 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些,则需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一些才能获得清晰的像,此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大小会 。(填“变大”、 或“变小”)。
B.拓展延伸题
1.解决问题:
很早以前,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航行,被狂风困在一个孤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因为火柴被海浪打湿,连生火取暖都成了问题。怎么办?大家面临着受冷挨饿甚至丧命的危险。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博士想到,能否把太阳光集中起来,用太阳光取火?
2.动手试试: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方法测凸透镜的焦距,请动手测一测。
3.设计作品:请查找相关资源,设计一个利用凸透镜工作的仪器,并说明它的用途。
C.课后探究题
有关凸透镜的作图一般采用三条特殊光线中任意两条就可完成,若是非特殊光线又如何作图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