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主题解说
《观沧海》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2.知识链接
古体诗与近体诗
中国古代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近体诗出现之前,除楚辞外各种诗体的通称。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八句,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考点链接
描绘诗词画面
描绘画面不仅需要将诗词中的典型画面描绘出来,也要将诗句所渲染的气氛和作者寄托的情感展现出来。
(1)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都是名词。如“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的“藤、树、鸦”。
(2)析特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与细节,并结合常见事物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3)晓情感。结合具体景物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如,月表现的常是离愁别恨、寂寞凄凉;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之情等。
(4)绘画面。发挥想象,紧扣诗词中的景物和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括或生动描绘,突出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习题链接】见“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内精读”T5,“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积累与运用”T8。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朝代)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我们学过的他的诗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3)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朝代)著名边塞(诗派)诗人。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临:到达,登上
(2)水何澹澹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山岛竦峙 竦峙:耸立
(4)幸甚至哉 至:达到极点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降职
(6)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柳絮
4.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观沧海》中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对所见景物做总体概括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示例]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7.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景象,表现了大海辽阔和宏伟的气象。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想象之景,不是诗人所观。)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8.“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作用:点明时节,描绘出了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9.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征,诗人内心的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和深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让明月带给远隔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选取了“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夸张的修辞手法”有误。)
03 拓展阅读
龟虽寿①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此诗是《步出夏门行》中的最后一章。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准备南下征讨荆、吴之时,不由得回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作下此诗。
11.诗中的“烈士”指能建功立业的人。
1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的生命,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诗人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的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潮平/两岸阔
(2)江春/入旧年
(3)断肠人/在天涯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朝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次北固山下 次:停宿
(2)客路青山外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3)天净沙·秋思 思:思绪
4.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天净沙·秋思》中表现游子漂泊无依的悲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毫无生气的景物,表现深秋傍晚典型景象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5.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诵读颔联时应用低沉的语调,体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C.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6.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示例]“悬”是指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船帆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二)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7.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解析:C项“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景象恰恰勾起了游子有家难回的悲苦之情。)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详见本课“考点链接”】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03 拓展阅读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9.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10.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04 综合性学习
节日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仿照示例,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重阳节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中秋节
1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屈原投江;节日习俗:吃粽子、插艾叶
13.【节日论坛】下面是本次活动的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把它补充完整。(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重视传统节日内涵,彰显民族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