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1.知识链接
叙事散文
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往往充满感情,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2.主题解说
本文记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3.阅读考点链接
分析情感态度
【答题技巧】
第一步,要在阅读全文、疏通文义的前提下,找出代表人物情感态度的关键词语,并把他们提取出来。
第二步,捕捉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从而理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也就是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
第三步,结合这些词语,分析人物感情变化的原因。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3。
4.基础考点链接
活动策划
(1)体验类。从网络上或图书馆中查找资料;调查访问;问卷调查;开座谈会;开主题班会;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
(2)竞赛类。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作文竞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等。
(3)展览类。办刊物;设计栏目(名);编手抄报、黑板报等。
【习题链接】见“综合性学习”T17。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tān(瘫)痪 暴怒(nù) shì(侍)弄 chuí(捶)打
憔悴(cuì) 絮叨(xù) jué(诀)别 烂漫(làn)
2.汉字积累——将下列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基础提升◆
4.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喜出望外,还絮絮叨叨起来。
B.困意来袭,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让人很痛苦。
C.约翰逊·弗里兹表示,美国是时候改变咄咄逼人的姿态,与中国进行合作了。
D.正月初一,同安区民俗文化展演为市民献上了一场惟妙惟肖的新春文化盛宴。
(解析:D.“惟妙惟肖”的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不能修饰“文化盛宴”。)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解析:A.将“喊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C.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D.“跑”和“踩”加双引号。)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 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解析:A.不合逻辑,可在句末加上“之一”;C.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7.语言运用——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B)
A.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B.你对一位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C.你去接电话时,对方打错了,你说:“你打错了!也不看清电话号码就乱拨。”
D.你对深夜仍在大声说话、喧闹不休的邻居说:“不要讲话,我们要休息了。”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8.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这个句子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环境,暗示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了铺垫。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噩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的精神状态。
9.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10.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好好生活。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11.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示例一]从母亲独自默默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示例二]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以及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03 拓展阅读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颇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12.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分别是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你认为他在二十岁时和三十岁时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①二十岁时,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不懈努力,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时,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13.作者在文中叙述了母亲生前的哪些事情?从中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详见本课“阅读考点链接”】
“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的反应;为“我”治病,支持“我”写作;精心侍弄合欢树等。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感激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
14.如何理解选文画线句“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意?
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世无常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15.课文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目?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体现。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高、长壮与作者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生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史铁生《我与地坛》
04 综合性学习
“子欲养而亲不待”,揪疼人心。为此,班级准备开展“携手弘扬孝文化”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6.参考图片及汉字“孝”的演变,探究其本义。
尽心奉养和服侍父母。
17.据《新京报》报道,日前,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学校拟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列出3个活动方案。【详见本课“基础考点链接”】
[示例]①主题板报竞赛;②演讲比赛;③征文比赛等。
18.假设你将主持此次班会,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向大家讲述孝道对于中学生成长的意义。(100字左右)
[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提倡孝道,孝道对于我们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是非观,促进家庭幸福和睦,完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
05 写作创新
19.本文在描写景物方面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使得语言朴素、简练。请试着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描写景物的小片段。(5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写法分析】白描手法,就是不用秾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语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本段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最朴素、最简练的语言,如实地勾勒出秋天菊花盛开的情景。无论是写景还是刻画人物,运用白描手法时一定要重点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并且所用语言要尽可能的简洁、传神。
【例文】盛夏时节,整片荷田弥漫着莲花的清香。一朵朵的莲花,有的带着水珠盛开,有的含苞吐蕾,有的似开非开,挤满荷田,等待着俏丽的采莲女来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