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5 22: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在鲁迅的笔下,有一条历史的长河。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被压迫者的鲜血,记录着吃人的事实。《狂人日记》中有“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唤,《记念刘和珍君》中有烈士们淋漓的鲜血。
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壮烈牺牲,更使先生悲愤满怀。时隔两年,他又毅然写下了又一篇悼念烈士的佳作。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关于鲁迅
写作背景
五位烈士
课文分析
综合练习


一个标题﹠一首诗
五个部分﹠五位烈士
三点特色﹠
三个典故









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
   七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白莽
柔石
胡也频
李伟森
冯铿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
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
写柔石的革命工作
写柔石对人的态度
简介冯铿
第三部分
交代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
记柔石被捕
写柔石的狱中来信
写七律《悼柔石》
记给《北斗》送木刻
简介李伟森、胡也频
第五部分
写作者的遭遇和悲愤之情
控诉敌人的罪行,给人民以启示
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参加者50余人。鲁迅、沈端先(夏衍)
、田汉等被选为常务委员。1936年解散。

石:原名赵复平,浙江宁海人。1923年在北大旁听过鲁迅的课。“左联”成员,有诗剧《人间的喜剧》。

铿: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左联”成员。
李伟森:原名求实,湖北武昌人。
胡也频:福建福州人。

莽:又名殷夫,原名徐白。浙江象山人。他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及他所代表的政府决裂。
纯朴、率真
“硬气”“迂”
体质是弱的,
也并不美丽
语言三特色:
朴实

深刻

含蓄
本文语言十分洗练、朴实,含义深刻,有着很浓的抒情意
味。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抒情并没有借助于过多的感叹词之类,
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我们细细体味。
文章这样的语言特点,是由当时社会条件决定的。在当时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下,作者不可能十分明白晓
畅地直抒胸臆,某些内容、某些感情,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去领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是“好像压于大石之下的萌芽”,
只能“曲折地滋长”。
(《二心集》)
引用方孝儒的故事
惨无人道
“愚忠”
连累他人
威武不屈
舍生取义
影射
朱棣
滥杀无辜
方孝孺
国民党
柔石
“迂”
“硬气”
映衬
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 以纪念柔石等   而“没写处”
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
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桧以“莫须有”之罪杀岳飞
并株连道悦
:
道悦坐化
坐以待毙
国民党“谁也不明白”地杀柔石等
并“找寻”鲁迅:
鲁迅逃走
引用道悦和尚的故事
影射
对比
韧的战斗
小结:
从三个典故的运用,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
在鲁迅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在这条长河里,流淌
着被压迫者的鲜血。
方孝孺被诛十族;嵇康、吕安被杀,向子期连多说几句话的
自由都没有;奴隶们幻想脱离苦海,唯一的好办法只有“坐化”;
最近的三十年来,许多青年的血,更是层层淤积。
在鲁迅笔下,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在这幅画卷上,有
社会的丑恶和黑暗。
人心险恶,骗人、卖友、吮血,什么鬼蜮伎俩都有。军阀
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
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 作者要忘却的是什么 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忘却”,将悲哀摆脱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1)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2)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3)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
作者处境险恶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当时作者
身穿黑衣
(据说鲁迅曾解释过:“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可见此联也是写实。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忘却 
原因
内容
目的
手段
字文点一写
哀悲
下一松轻己自给
心的我击袭总愤悲
小结:
不屑(xiè
):不值得。    竦(sǒng)身
隐约其辞:含糊、不清楚。
     
素不相识:平常,向来。    
惴惴(zhuì):忧愁,恐惧,担心。 
挈(qiè)妇将雏:拉住。
累(lěi)及:牵连到。
缁(zī)衣
解(jiè)往
曲(qū)译
1、字词:
2、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①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隐约其辞
②形容因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仓皇失措
③好东西落到了坏人的手里。比喻怀才
不遇。
明珠暗投
④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情随事迁
⑤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努力挣扎着勉
强活下去。
延口残喘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4、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
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
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
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
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
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土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
志与必胜的信心。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