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2.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3.在2018年《歌手2》的总决赛中,来自美国的歌手Jessie?J获得了冠军,当她在台上与帮唱嘉宾李玟一起高歌时,她们两人声音最大的不同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4.如图所示,改变试管中的水量,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振幅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5.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节目里常有人模仿韩红、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看,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7.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
A.mm B.cm C.dm D.dB
8.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是( )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
10.端午节期间,我省多地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比赛中队员们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用力向前划桨,场面非常热闹。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鼓声属于超声波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调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的
11.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 )
A.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1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13.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手不能传播声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4.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发声;这种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这两种声音的 不同。
15.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 能够传声。
16.演奏会上,悠扬的小提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听众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 不同。
17.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18.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
19.中考前夕,为了不打搅小明学习,姥姥看电视时调小了音量,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调小音量也减小了声音的 。
20.电视节目《非遗公开课》上口技表演者模仿各种鸟鸣声,他主要是模仿各种鸟声的 ,表演者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21.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 发现昆虫。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不能传声。
22.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常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3.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 减弱噪声。
24.2012年10月底,飓风桑迪袭击美国。飓风往往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小于 Hz;现在,次声波还被研发成武器,受到这种武器攻击的人会东倒西歪,浑身无力,这说明次声波可以传递 ;其实,抵御这种新型武器也不难,只要在它面前设置一条真空带即可,这是因为 。
25.为治理城市汽车乱鸣笛的违法现象,贵阳市交管局亮出新招:将声呐监控设备固定在道路旁,当接收到汽车鸣笛声时,声呐设备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对鸣笛车辆进行定位,再通过视频记录该车的违法信息。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三.论述与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6.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27.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下表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1.02
C
铜
80
0.76
D
钢
80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选用编号A、C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 ;
(3)如果小明还想验证猜想三,则他可以选择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此时表中所缺的数据应该填 。
28.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和 钢丝;
(3)先后用同样的力拨动丙钢丝和丁钢丝,是为了探究振动频率的高低与 的关系;
(4)上述实验中所使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29.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 (选填“高”或“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30.(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尽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2)有一句成语叫“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据说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有一口古钟,经撞击后发出的声音不仅洪亮浑厚,而且停止撞击后还良久不绝。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物体停止振动仍然能够发声。请你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四.计算题(共3小题)
31.如图所示,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经过1.6s收到回波信号。(声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1)该处海水的深度。
(2)这种方法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吗?说明理由。
32.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33.一辆汽车以14m/s 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2)鸣笛处距高山崖多远;
(3)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解答】解: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响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2.
【分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学校周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D、教室安装隔音玻璃、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ABC、两人同唱一首歌时,她们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也可能相同,但由于不同人的声带结构特点不同,因此她们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错误、C正确;
D、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4.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用嘴贴着试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试管口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当水量增加时,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因此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要知道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有哪些,在此题中把握:物体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相应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5.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A。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6.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节目里常有人模仿韩红、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看,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音色;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深入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解答此题。
7.
【分析】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解答】解: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记住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以及对这个单位有一些经验认识。
8.
【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管乐器是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我们听到的哨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故B正确;
C、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若吹的力度相同则响度相同,若吹的力度不同则响度不相同;与拉动活塞无关,故C错误;
D、向下拉“活塞”时,空气柱变长,空气柱振动变慢,则“竹管笛”发出的声音音调变低,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综合运用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可解答此题。
9.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和声音的产生,要会运用。
10.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递声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3)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4)音色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故B错误;
C、鼓声能听到,故不属于超声波,故C错误;
D、观众能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是因为鼓声和号子的发声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音色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
11.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A、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的振幅是相同的,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能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故A正确;
B、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同一尺子,音色和振幅均相同,不能说明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错误;
C、响度跟振幅、人与声源的距离都有关,故C错误;
D、实验中,没有改变传播声音的介质,故不能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D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12.
【分析】声音的产生条件是振动。
【解答】解:A、吹着的哨子,空气柱在振动,产生声音。
B、真空罩里响铃的闹钟在振动,尽管听不见,但声音已经产生了。
C、收音机可以产生声音,但关闭了,所以不振动了。
D、敲击水瓶琴,瓶子在振动,产生声音
故选:C。
【点评】(1)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条件,判断是否产生声音就要看物体是否在振动;
(2)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是两件事,不要误以为听不到声音就是没有产生声音;
(3)能产生声音的物体,如果没有振动,那么也不产生声音。
13.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解答】解: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选:C。
【点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停止的原因是振动停止。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4.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解:经风一吹,笑树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壳壁振动发声,因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声音的三要素,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5.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
【解答】解: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液体(水)。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
16.
【分析】(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重要依据。
【解答】解:(1)小提琴发声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不同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音色来辨别钢琴声和小提琴声。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的特征(音色),都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7.
【分析】(1)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减弱噪声的措施有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1)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学生的耳朵;
(2)听力考试期间,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以及噪声的控制,是一道基础题。
18.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实验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测量。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需要采用合适的放大方法,选用相应的测量装置;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解答】解: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这用到了转换法;
再如:使劲敲桌子,由于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将桌子的振动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
故答案为:被弹开;使劲敲桌子,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可显示桌面的振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以及用转换法来设计显示声源振动,其中设计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
19.
【分析】(1)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音量的调节就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解答】解:(1)把电视音量调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影响小明学习;
(2)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所以把音量关小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声源;响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响度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20.
【分析】首先对声音的三个特征要了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解答】解: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口技表演者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他主要是模仿动物声音的音色特征。
表演者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故答案为:音色;空气。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21.
【分析】(1)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发现昆虫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时的情况,这种方法称为理想推理法或科学推理法。
【解答】解:
(1)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2)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超声波;真空。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超声波,二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要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的实际现象。
22.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不同物质的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会不同。
【解答】解:二胡和小提琴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
调节琴弦的松紧,振动的频率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及乐音的特征,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23.
【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3)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1)“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
(2)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处。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多个知识点,熟知相关知识能与实际中的例子相结合,是解答的关键。
24.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飓风往往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2)次声波还被研发成武器,受到这种武器攻击的人会东倒西歪,浑身无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低于次声波武器需要设置真空带,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20;能量;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次声波的特点、危害、以及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5.
【分析】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或其他环境)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它用的是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或可闻声波。因为次声波对人有害,可闻声波影响人的休息,超声波频率大、行的远;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根据课本“声的利用”知识可知: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一种电子设备;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0m/s。
故答案为:超声波;0。
【点评】此题考查了超声波,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度不大。
三.论述与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6.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3)空气;
(4)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本的声学知识,还考查李转换法和理想实验的方法等学法的考查,是一道好题。
27.
【分析】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解答】解: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研究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
(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故选AB;
(2)AC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短不同,故研究的是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即猜想二;
(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选CD;表格应该填入与C的数据相同,即80;0.76。
故答案为:(1)A;B;(2)二;(3)C;D;0.76。
【点评】此题是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28.
【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对于钢丝来说,钢丝振动时产生声音的音调和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3)根据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的松紧不同,音调不同,可得出结论;
(4)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解答】解:(1)由于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因此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
(2)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3)由图可知,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发现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发出音调低,由此可知探究的是音调与钢丝松紧的关系。
(4)因为发声体产生声音的音调与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因此探究音调与钢丝粗细以及长度关系时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乙;粗细;(2)乙;丙;(3)钢丝的松紧;(4)控制变量法。
【点评】以探究弦振动时发声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来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把握住每次研究一个因素,而控制其它因素都相同即可。
29.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
(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音调会逐渐变低;当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发出的是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故答案为:(1)ABC;频率;(2)钢尺;响度;低;钢尺振动太慢了,发出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点评】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0(1).
【分析】(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2)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解答】答:因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而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快,所以士兵能及早听到敌军马蹄的声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0.(2)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该结论是错误的;古钟振动产生声音,当停止撞击古钟后,古钟仍然在振动,所以人能听到声音。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知识,属于声学基础的考查,比较简单。
四.计算题(共3小题)
31.
【分析】(1)用公式s=vt算出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传播的总路程,除以2即可得到此处海深;
(2)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的。
【解答】解:(1)v=1500m/s,t=×1.6s=0.8s,
由v=得,此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0.8s=1200m;
(2)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1)该处海水深度是1200m;
(2)这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点评】超声波测距离利用的是声波的反射,速度乘以总时间算出的是来回的总路程,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只为总路程的一半,还要注意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2.
【分析】(1)根据s=vt计算成声音传播的距离;
(2)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1)由v=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
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v===15m/s。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6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325m。
(3)汽车的速度 15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考查利用回声测距离,本题的难点是计算声音通过的距离,知道是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33.
【分析】(1)(2)声音和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车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车距山崖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1)由v=可得,在t=2s的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4m/s×2s=28m,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2s=68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所以s===354m,
(3)司机听到回声车距山崖的距离:
s′=s﹣s1=354m﹣28m=326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