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淡淡
B.山岛竦峙(shì) 左迁龙标
C.秋风萧瑟(sè) 夕阳西下
D.子规啼(tí) 枯籐老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项,应为“水何澹澹”。B项,“峙”读zhì。D项,应为“枯藤老树”。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歌以咏志(表达,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 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 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 古道西风(秋风)
【答案】C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枯藤/老树/昏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C项的停顿不准确,应该为:杨花落尽/子规啼,这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关系的一句诗。
4.下列诗句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我寄愁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偶句”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对偶句的特点。对偶: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本句用“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构成对偶。
5.按原文填空。(3分)
(1)《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答案】(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二、语段阅读
一、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的?
【答案】杨花、子规、明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①运用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来源:Z*xx*k.Com]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第一问要抓住描写沧海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的壮观景象。第二问,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这首诗写景富有特色,诗人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答案】示例一: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动景,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等是静景,衬托沧海的气势。
示例二:虚实相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虚实相生,描绘出了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了碣石山旁的动态的水,静态的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树木和草地(静态)。“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再次写了水,波浪滔滔(动态)。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感慨万千,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Com]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时,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抓住“秋风”“洪波”的特点来描写。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千里马自比,面对晚年,他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老当益壮,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2.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品出曹操具有怎样的生死观?
【答案】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生命终将结束,但是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可以让短暂的生命有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不见①
杜 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皆欲杀: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
【答案】①对比手法。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②对比手法。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
③直抒胸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文思敏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手法,“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一句,将“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和“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进行对比,表现了杜甫和“世人”对李白截然相反的态度。
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对好友的挂念,渴望相聚。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④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看这些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