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秋天的怀念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课 秋天的怀念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3 21:00:11

文档简介

第五课 秋天的怀念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脾气( ) 砸碎( ) 絮叨( ) 仿膳( )
瘫huàn( ) 憔cuì( ) 淡yǎ( ) 烂màn( )
【答案】pí zá xù shàn 痪 悴 雅 漫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璧。( )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
(4)当一切灰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
【答案】(1)“璧”改为“壁” (2)“复”改为“覆” (3)“决”改为“诀” (4)“灰”改为“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句(1)中“璧”应写作“壁”;句(2)中“复”应写作“覆”;句(3)中“决”应写作“诀”;句(4)中“灰”应写作“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暴怒无常:突然发怒,变化不定。)
B.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C.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侍弄:照管。)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和辨析能力。有些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做这种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A项,“暴怒无常”意思是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
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C.“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答案】B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母校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2)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答案】(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1)“躲”“听”为典型的动作描写。(2)“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为人物语言,明显属于语言描写。
6.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
(2)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
【答案】(1)比喻 (2)反问
【解析】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句(1)将“杨树花”比作“毛毛虫”,运用的是比喻修辞;句(2)“我可活什么劲儿”运用的是反问修辞。
7.下列对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平常小事来叙述,事事见真情。
B.本文语言简淡厚重、朴实丰美。
C.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D.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答案】D

二、语段精练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①段画线句,“我”的回答为何让母亲喜出望外?
【答案】①“我”同意去“看花”,说明“我”消沉的情绪有所好转。②让“我”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是母亲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所以母亲高兴。(或“我”同意去看花点燃了母亲新的希望火花,看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母亲喜出望外”是高兴,母亲的高兴来自于儿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要离开句子所在的段,要本着句不离段的原则。
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结合语境,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字。
示例: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赏析:“挡”这个动作体现母亲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萧条景象会触景生情,产生痛苦,更失去生活的信心,体现母亲爱“我”,细心地照顾“我”,希望“我”好好地活下去。
(1)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案】(1)“悄悄”说明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言语刺激到“我”,变得比“我”还敏感、沉重。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小心翼翼,细致入微地照顾“我”,体现母亲心疼“我”,很爱“我”。
(2)“泼泼洒洒”“烂漫”这两个词写出菊花开得旺盛,说明我在看花感受生活的美好,走出了阴影,要坚强地活下去,就像菊花一样傲霜斗寒,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也是用菊花的美丽衬托“我”对母亲的怀念。

3.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答案】写出“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的意思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母亲最放不下的是两个孩子,特别是有病的儿子,希望他们在一起好好活着。只要答出这方面的意思即可。
4.对《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有意境。
B.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更易引发怀念之情。
C.“我”是在秋天懂得了母爱,同时收获了生存的勇气。
D.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明显D项有误,应是在秋天母亲去世,也表明作者经过人生的秋天,成长起来,懂得面对生活的困境。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儿子与母亲的谎言
孩提时,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过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少年时,儿子对母亲说:“妈妈,老师又要资料费了。”母亲把压在枕头下的一沓钱拿出来,放到儿子手里。儿子接过钱,飞快地跑了。在烟雾缭绕中他看见了母亲的脸。母亲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只是低声说:“孩子,看看你手里的那沓钱。”他摊开手,看着母亲给他的钱。那些钱有新的有旧的,都被母亲叠得整整齐齐,面额最大的也不超过两元,都是母亲起早贪黑卖小吃甚至捡破烂挣来的。看着那沓钱,悔恨的泪水自他眼中潸然而下。他要钱,根本不是交资料费,而是为了抽烟。这是他对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青年时,儿子在信中说:“妈妈,这个假期我不回家了,我在这儿找到了一份家教,我想在这儿打工。”开学了,黑瘦的儿子站在学校的公用电话旁对母亲说:“工作挺轻松的,每天只需上三个小时的课,能挣五十块钱。这一个假期,我挣了一千多块钱,这学期,您就不用再给我寄生活费了。”电话那端,早有泪水顺着母亲满是皱纹的脸颊流下来。母亲已从儿子的同学那里打听到:儿子整个假期都在一家建筑工地做小工,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这是儿子对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中年时,儿子早已成了家,母亲也老了。母亲病倒了。病床前,儿子说:“妈,您的病一定能治好的,您就安心治疗吧。”其实母亲患的是癌症,晚期,医生说至多能活三个月。这是儿子对母亲撒的第四个谎。
母亲却说,自己不习惯医院的环境,如果再让她待在那里,她宁愿去死。无奈,儿子只好把母亲接回家,保守治疗。在家里,母亲天天都是一副很快乐、很满足的样子。儿子也悄悄地松了口气,能让母亲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样,也很不错。母亲去世三年后的一天,儿子见到为母亲治病的医生,讲起母亲。儿子说:“还好,我的母亲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她患的是癌症,在她最后的时间里,还算快乐。”医生对他的母亲印象很深。他说:“我对你的母亲真的很钦佩,她在被确诊的时候就坚持让我告诉她自己的病情,然后坚持不住院治疗。在家里疗养期间也不让我用最好最贵的药。她说你的公司因为缺乏资金都快倒闭了,她不想让你为了她的病,再背一大堆外债。她的快乐,也是为了让你相信,她在家疗养同样很好。你的母亲,真的很爱你。”听完医生的话,儿子泪流满面,原来母亲早已知道自己的病情,她是替儿子着想,才谎称自己不习惯医院的环境,坚决不要住院治疗。
其实,撒谎,儿子永远比不过母亲啊!因为,母亲是宁愿牺牲自己来换取孩子幸福的。世上没有人比母亲更爱孩子。
1.用自己的话概括儿子的四次谎言。
【答案】(1)小时候想要妈妈抱,他撒谎说腿疼。(2)少年时要钱抽烟,他撒谎说要交资料费。(3)青年时假期打工很累,他撒谎说工作轻松,赚钱多。(4)中年时母亲已是癌症晚期,他撒谎说一定能治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文章前四段分别讲述了儿子的四个谎言,概括的时候要注意将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信息全面完整,语言通顺流畅。
2.母亲的谎言是什么?她为什么对儿子撒谎?
【答案】母亲说自己不习惯医院环境,坚决不住院治疗。其实她是替儿子着想,儿子的公司因为缺乏资金都快倒闭了,她不想因她的病,让儿子再背一大堆外债。

3.文章安排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儿子与医生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揭开母亲当年的谎言,同时,为后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如果没有与医生的相逢,或许儿子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母亲对自己撒的最后一个谎言。所以,作者写儿子和医生的对话,是为了揭示母亲的谎言,并将母爱推向了一个高潮,升华了本文的主题。
4.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的父亲或母亲对你有过爱的谎言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对待他们?
【答案】示例:有,如对我喜欢吃的东西,他们说不喜欢吃,尽量让我多吃;过年买新衣服时,只给我买,他们说他们的新衣服还多,用不着买等。应该孝敬他们,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乱花钱,为他们减轻一些经济负担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人生体验,父母都因为爱而给自己的子女撒过很多谎,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父母更爱我们的人了。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写出一两个父母对自己因为爱而撒的谎,并谈谈自己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语言表述通顺流畅即可。
5.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也曾经误入歧途,后来却成为一个懂事的,能够用自己的汗水分担母亲的负担,并以善意对待母亲的人。有人觉得这和母亲的教育有关,你认为呢?
【答案】示例:我觉得与母亲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感化了他,是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他醒悟,这是一位非常疼爱儿子、又教子有方的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本题是一道主观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时结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