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5自由落体运动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分层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5自由落体运动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分层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9-25 08:2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A级 抓基础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速度为零、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D.当空气阻力的作用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它的初速度为零.若空气阻力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D.
答案:CD
2.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甲、乙两个小铁球,甲的质量是乙的两倍,则(  )
A.甲比乙先落地,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B.甲比乙先落地,落地时甲、乙的速度相同
C.甲、乙同时落地,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D.甲、乙同时落地,落地时甲、乙的速度相同
解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h=gt2,t=,知落地时间与质量无关,所以两个物体同时落地.故D正确,A、B、C均错误.
答案:D
3.(多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v0=0,加速度竖直向下且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是1∶2∶3
C.在前1 s内、前2 s内、前3 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是1∶4∶9
D.在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方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正确;根据h=gt2,物体前1 s、前2 s、前3 s的位移之比为1∶4∶9,故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是1∶3∶5,故B错误;根据h=gt2,物体前1 s、前2 s、前3 s的位移之比为1∶4∶9,故C正确;根据v=gt,在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故D正确.
答案:ACD
4.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他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
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
解析:伽利略通过实验测定出小球沿斜面下滑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并证明了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A正确,B错误;若斜面光滑;C选项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但伽利略并没有能够用实验证明这一点,C错误;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D错误.
答案:A
5.(多选)物体从离地面45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 m/s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3 s后落地
B.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
C.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为25 m
D.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
解析:由h=gt2得t==3 s
最后1 s内位移Δh=gt-gt=25 m
落地速度v=gt=30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15 m/s
答案:ABC
6.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利用频闪仪(频率为每秒20次)给自由下落的小球拍照,所拍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图上所标数据为小球到达各位置时总的下落高度),则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由O到F,每两个相邻小球间的距离依次记为x1、x2、x3、x4、x5、x6,根据逐差法有,小球的加速度为a=,其中T=0.05 s,
x6+x5+x4=7.20 cm-1.80 cm=5.40 cm,x1+x2+x3=1.80 cm,代入数据得a=1.6 m/s2.
答案:1.6
B级 提能力
7.(多选)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 s先后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  )
A.两球的距离始终不变
B.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
C.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
D.两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大
解析:由h=gt2得h甲=gt2,
h乙=g(t-1)2.
则Δh=h甲-h乙=gt2-g(t-1)2=gt-g,故两球的距离在下落过程中越来越大,A错,B对;由v=gt得v甲=gt,v乙=g(t-1),则Δv=v甲-v乙=gt-g(t-1)=g,故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C对,D错.
答案:BC
8.(多选)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
解析:由题图可知相邻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2d、3d、4d、5d,所以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由位移差Δx=aT2得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a=,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v==.
答案:BCD
9.(2015·重庆卷)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方法估测反应时间.
首先,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状态,直尺零刻度线位于乙同学的两指之间.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直尺,若捏住位置的刻度读数为x,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重力加速度为g).基于上述原理,某同学用直尺制作测量反应时间的工具,若测量范围为0~0.4 s,则所用直尺的长度至少为__________cm(g取10 m/s2);若以相等时间间隔在该直尺的另一面标记出表示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则每个时间间隔在直尺上对应的长度是________的(填“相等”或“不相等”).
解析:在人的反应时间内直尺做自由落体运动,有x=gt2,解得t=;反应时间最长为0.4 s,需要直尺的长度为xm=×10×0.42 m=0.8 m=80 cm;自由落体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故长度不相等.
答案:  80 不相等
10.(多选)在一次利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在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恰好离开水龙头.从第1次听到水击盘声时开始数“1”并开始计时,数到“n”时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则(  )
A.每一滴水从水龙头落到盘子的时间为
B.每一滴水从水龙头落到盘子的时间为
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
D.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
解析:从第1次听到水击盘声开始计数为“1”,当数到“n”时,共经历了n-1个水滴下落的时间,故每一滴水从水龙头落到盘子的时间为t=,A错误,B正确;由h=gt2,可得:g=,C错误,D正确.
答案:BD
11.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g取10 m/s2,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 s内的位移和最后1 s内的位移各为多少;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
解:(1)由h=gt2,得落地时间为:
t== s =10 s.
(2)在第1 s内的位移h1=gt=
×10×12 m=5 m.
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 s内的位移为:
h9=gt=×10×92 m=405 m.
所以最后1 s内的位移为:
h1′=h-h9=500 m-405 m=95 m.
(3)下落一半时间即t′=5 s时,其位移为:
h5=gt′2=×10×52 m=125 m.
答案:(1)10 s (2)5 m 95 m (3)125 m
12.如图所示,悬挂的直杆AB长为a,在B端以下h处有一长为b的无底圆柱筒CD,若将悬线剪断,问:
(1)直杆下端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是多少?
(2)整个直杆A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1)直杆下端B下落到C(下落h)开始进入圆柱筒,当直杆下端B下落到D(下落h+b)时穿出圆柱筒.
由x=gt2,得t= ,
则B下落到C点所需时间t1= ,
B下落到D点所需时间t2= ,
则直杆下端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
Δt1=t2-t1= -.
(2)整个直杆AB穿过圆柱筒,从B下落到C点(自由下落h)起到A下落到D点(自由下落h+a+b)止.
同理可得整个直杆A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
Δt2= -.
答案:(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