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共18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共18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9-24 08:52:25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学习
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的方法。
实验仪器及药品水蒸气遇干冷的玻璃容器会凝聚成小水珠,在容器壁上观察到水雾。澄清石灰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盛水的烧杯漏斗试管澄清石灰水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状态,闻气味;
并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
燃着时:
1、探究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及火焰的分层情况
2、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
3、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
熄灭后:
1、探究蜡烛熄灭后的有关情况。
实验探究项目:【实验探究】颜色状态气味硬度溶解性密度(白色)(固体)(略有气味)(小)(不溶于水)(比水小)1、点燃"前"2、燃着“时"(1)发黄光、放热、受热熔化、冒黑烟,火焰由外向内分3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亮、焰心最暗;外焰内焰焰心取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木条被烧的情况,说明哪层温度最高,哪层温度最低?(2)现象:外焰最先碳化。
结论: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B、步骤:同时用一只干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管口处, 10—15秒后,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迅速将试管正立, 然后向其中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试管内的现象。A、步骤:在距火焰上方1厘米左右处罩一个干冷的漏斗,将漏斗倾斜,观察内壁及管口的现象;现象:漏斗内壁有水雾产生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3)、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改进实验)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3、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点燃白烟蜡烛立即复燃。Note :
白烟的成分是石蜡蒸汽遇冷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特点有哪些?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总结1.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
A.水 B.白酒 C.食盐水 D.澄清的石灰水 自我诊断检测题2.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
有层水雾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
烛不能被点燃小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4、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颗粒。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填序号)。因为
. A刚吹灭的蜡烛周围有残余的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水蒸气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Good Bye!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了解蜡烛的性质, 并学会对实验变化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通过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二、【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现象
三、【学法指导】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后,完成下列各题
1、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通过对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述。?
3、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_____________,关注______________,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
根据实验报告单提供的步骤和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表
姓名________合作者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探究实验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的目的:探究蜡烛的性质及其燃烧产物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
1、点燃前:
(1)观察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
(2)切一小块石蜡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1)__ 色 __ 状 ____ 体并有________气味;
(2)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会

石蜡硬度 ____ , ____ 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
2、燃着时:
(1)点燃蜡烛,把火柴梗的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取出;
(2)在距火焰上方1厘米左右处罩一个干冷的漏斗,将漏斗倾斜,观察内壁及管口的现象;
(3)同时用一只干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管口处, 10—15秒后,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迅速将试管正立, 然后向其中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试管内的现象。
(1)蜡烛持续
______ ,火焰分三层,火柴梗在 ___ 部分变黑,在____ 部分不变黑;
(2)烧杯内壁 。
(3)澄清石灰水 ;
蜡烛具有 性,外焰温度最 ,加热时应该用蜡烛的 焰加热。蜡烛燃烧后生成 _____和
______ 。
3、熄灭后:
(1)观察刚熄灭时的现象;
(2)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1)有一缕 __ 飘出;
(2)点燃白烟,蜡烛
___ (填“能”或“不能”)顺着白烟重新点烟。)
白烟是石蜡颗粒形成的,同样具有 ____ 性
六、【测评练习】
1.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
A.水 B.白酒 C.食盐水 D.澄清的石灰水
2.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
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上 。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
4、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颗粒。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填序号)。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