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5 18: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
A. 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 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3.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
A. 工商皆本
B. 格物致知
C. 经世致用
D. 发明本心
4.黄宗羲在一首诗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遂以科举学,劫人之听视。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主要抨击明朝(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C. 理学的空疏学风
D. 土地兼并现象
5.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作了这样的解释:“狂,是自信的表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遗憾的是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了。造成这一状况的思想文化因素是( )
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熏陶
C. 宋代以后词风盛行
D. 市民阶层价值取向趋于现实主义
6.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7.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
A. 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争
C. 杜会环境的变化
D. 其他学说的衰落
8.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 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9.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 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10.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D. 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11.“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该诗反映了( )
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 朱熹的“理学”
C. 王阳明的“心学”
D. 王夫之的“理在气中”
12.《三国志》中记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 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 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 “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 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13.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
A. 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B. 心学广泛传播
C.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D. 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14.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15.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16.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17.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18.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 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 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19.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
A. 宣扬仁和礼
B. 主张仁政
C. 宣扬人性本善
D. 提出“天人感应”
2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22.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23.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 )

A.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B. “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C. “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D.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24.《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
A. 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 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 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 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25.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 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 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非选择题
26.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概括材料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依据材料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
3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判断材料一中图一的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一中图二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
(3)赏识图二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儒学一开始就是以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己任,故A项错误;儒学引进佛老某些思想,论证儒学传统观念,以便不被社会淘汰,但并不是说新儒学和佛道学说截然对立,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指出如何明理的方法,故C项错误;题干指出为了应对佛道,宋儒找到了一套解释儒家传统理论的新思想体系,可以对传统儒学理论进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判断,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并把自己的理论用于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压制知识分子(文化专制),抑制商业,符合法家的主张。儒家主张“礼”(贵族制度),重视知识分子,排除A项;道家倡导“逍遥”的人生态度,不重视实践,排除B项;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会蔑视商人,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强调理(或心)是万物的本原,不是后天实践的产物,因而做学问时与实际相背离。B项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D项是阳明心学的主张。A、C两项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A项针对的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C项指的是求学问要注重时务,因此C项与题意相符。
4.【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原无真实义”并结合所学,分析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消极作用,即可推断选B。
5.【答案】B
【解析】宋代以后很少出现李白那样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是程朱理学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束缚,故答案为B项。
6.【答案】B
【解析】A项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糅合道家、法家等诸子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主张。儒学内部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成为官方思想。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孟子强调对有过错的君主进谏,不听者就离开他,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原始民主主义的元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故A项正确;对君主暴政的制约是董仲舒君权神授学说的另一部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先秦儒学的内容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阶级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但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材料中的董仲舒并没有在这一块补充,故C项错误;董仲舒生活的时期是汉朝大一统,不存在争霸战争,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早期的发展演变,C强调法制,不符合儒家的思想,D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C、D。从“仁”到“仁政”再到“仁义”,体现的是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构建和谐人际社会关系。B只是一个具体的表现,排除B。
10.【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被新儒学取代。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心非明镜台,有个圆圈。”说明与心学有关,体现心学的是王阳明,故C项正确;A、B、D项均不符合题干内容,故A、B、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材料大概意思是讲诸葛亮敢于公开家财以表清白,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标杆,说明诸葛亮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儒家道德观,故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诸葛亮勤政廉洁,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是诸葛亮在自我表白,故B项错误;“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说法过于夸大化,故C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 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D项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象;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4.【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天人感应糅合了阴阳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与董仲舒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董仲舒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君权,故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关键信息:集大成、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A,B,C,D四项都是儒学代表人物,据“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判定是朱熹,D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黄宗羲指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民间旧的习俗,蛊惑奢侈不革除,民众仍然不能够富裕,黄宗羲强调了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黄宗羲倡导工商皆本,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吏治问题,故C项错误;黄宗羲认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他强调的是改变民间旧有习俗,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作为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如果君主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更贤明的人当君主,可见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B、C项错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王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判断其主张具有复古色彩缺乏历史依据,故A项错误;三大思想家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诸多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者皆对农民土地问题强烈关注,给予小农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
19.【答案】D
【解析】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0.【答案】D
【解析】西汉时儒学大师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等学说。本题中董仲舒发展了儒学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本题选D项。A项是孔子的重要主张;B、C项是孟子的思想。
21.【答案】C
【解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所谓本体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甲生强调穿衣要顺乎自然,与道家主张相符;乙生强调穿衣要讲求身份、地位,与孔子所追求的“礼”相吻合;丙生反对浪费,与墨家主张相符;丁生主张遵从规定和制度,符合法家主张。
23.【答案】D
【解析】D项的大意是: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材料强调礼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因此D项正确。A、B、C项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没有强调教育民众,因此不选。
24.【答案】C
【解析】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压抑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特别是对妇女推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因此在理学思想的影响和礼教的束缚下,才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节烈妇女数量增多的现象。
25.【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A项“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者是汉代的董仲舒,排除;B项表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排除;D项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
26.【答案】 (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被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2)核心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
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4)贡献: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春秋时期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原因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
27.【答案】主张:节用爱民。
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得出节用爱民;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从深化和发展的角度回答。
28.【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赞同其观点。儒家学说正是符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安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才最终取得正统地位。如孔子的“仁”的学说、“和为贵”,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及程朱理学等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
观点二:不认同作者观点。 儒家学说从创立就极力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作辩护,为中国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但在战国时期、秦朝、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相反经常受到打击。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紧密联系,不完全取决于该思想本身。
观点三:应辩证看待二者,综合作答。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要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9.【答案】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治国思想,着眼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30.【答案】(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上,编辑整理“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3)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儒家学说。共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重视和采纳。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图片提示可判断两图人物分别为孔子和董仲舒,依据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贡献和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创新发展。第(3)问联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史实,可说明他们对儒学态度的区别;注意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两者的共同点。第(4)问要注意从时代需要、统治需要及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等多角度进行说明。
31.【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历史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据“法家相信人性本恶”“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第(2)问,据“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