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4 22: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想一想: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哪些拯救中国的良方?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中国人学习西方进入了制度层次王韬郑观应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戊戌变法一场救国梦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戊戌变法的背景: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发生(梦起)发展(追梦)高潮(圆梦)结局(梦醒)公车上书揭开序幕创办报刊建强学会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世界
趋势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19世纪中后期的世界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梦之源 1895年签订 《马关条约》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梦之痛 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国旗代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
中部酣睡、寻欢作乐、搜括民财的是清政府。问题思考 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梦之兴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一、公车上书梦起(1)背景:
(2)时间,人物:
(3)内容:

(4)影响: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5公车上书丧权辱国《马关
条约》的签订。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
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梦起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D.戊戌政变
2.康梁组织“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AD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语出:《诗·大雅·文王》后因称改变旧法推行
新政为维新。
什么是维新?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追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追梦人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追梦书发动“公车上书”办《中外纪闻》《时务报》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论战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宣传西学,鼓吹变法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维新变法的兴起概况 —宣传维新思想追梦路三、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1、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康有为还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圆梦2、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2 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延伸: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是,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24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
提示:农民:农工商总局;没有土地问题。
官员: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上书言事;发展工商等;无君主立宪。
光绪:可以大展宏图,但步履维艰;落实难;受牵制,没实权;没军权。力量单薄。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B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C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与洋务派采取的措施相似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戊戌变法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变法诏令的颁布,一些地方守旧官僚纷纷反对。变法诏令中对旧官僚影响最大的是( )
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开放言论,创办报刊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D. 训练新式军队C 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能否获得成功呢?想一想时 间:
发动者:
被囚者:
告密者:
就义者:1898年9月
慈禧太后
光绪帝
袁世凯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自主学习:戊戌政变梦醒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中南海瀛台 袁世凯(1859—1916)
1895年受命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
1898年9月康有为在得知慈禧太后将要发动政变后,派谭嗣同劝说袁世凯率兵保护光绪帝,袁世凯假装答应,随后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临刑前有绝命诗: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贼: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
无力回天:顽固派的强大
死得其所:为变法而牺牲,能够唤醒更多的人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二: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3.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材料一: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
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而对于一贯宣扬的设议院、立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却未敢提及。2.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1.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软弱性
妥协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启示?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 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 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稳固
D. 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A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戊戌变法是一场逐梦之旅,从梦起到追梦到梦圆再到梦醒。戊戌变法的逐梦之路失败了,但善于探索的中国人不忘使命,不断探索,砥砺前行。努力实现了近代的救国梦,建立了新中国。 路在脚下延伸,梦想永不止步!现今在习总书记领导下,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家要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在健康成长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