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鹿和狼的故事(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鹿和狼的故事(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5 09: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3.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生态平衡意识。
教学难点
1.理解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
2.师:你们还了解关于狼的哪些知识?
(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兽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会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3.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练习: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葱郁(cōng zōng)   凶恶(è wù)
猎捕(bǔ pǔ) 疾病(jí jī)
承载(zài zǎi) 几乎( jǐ jī)
2.理解词语。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锐减:急剧减少或下降。
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持保护。
糟蹋:浪费或损坏。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相悖: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违背。
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
3.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阅读思考题:
(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组交流、讨论。
3.汇报思考题(1):
甲组:“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由这句话看出,他采取了两项措施:①设立凯巴伯森林为狩猎保护区。②雇请猎人捕杀狼。
乙组:这项决定的结果是:①狼等野兽被猎杀得很多。经过25年的猎捕,有数千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25年”“数千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②起初,鹿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王国”里,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③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追问:是什么原因使森林“宠儿”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加上疾病流行,鹿群数量急剧下降)
4.追问思考题(2):凯巴伯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看做美丽善良化身的鹿。为什么呢?
(狼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维护了鹿群的相对稳定。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也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这样就保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五、总结拓展
1.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塞翁失马》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
(《蛇与庄稼》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2.师:你还知道与这两个故事类似的事例吗?请你说一说。
六、作业
1.课下搜集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以“环保小报”的形式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
2.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讲给你的朋友听。
教学板书
狼     鹿
贪婪 凶残 美丽 善良
“功臣” “祸首”
不该任意捕杀 不该特意保护
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关于鹿和狼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本文事中寓理,道理浅显易懂,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为下面的探究作好准备。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学,交流狼被杀后产生的后果,最后明理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