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 月光曲(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5 09: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月光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富有同情心、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茵、蜡、陌”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清幽、琴键、陶醉、苏醒、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学会区别近义词的技巧、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背景,理解全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导入课题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是什么吗?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曲》。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认读生字。
①易读错生字新词
②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zhuàn chuán)说 弹(tán dàn)琴
朝(cháo zhāo)着岸边
③易写错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方法多样,学生掌握的词语越多,今后运用时就会更加灵活,根据本课词语的特点,教师根据词语的使用角度或具体的语言环境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归纳并学以致用。
2.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分情景小组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说。
(1)预设一: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同学点评:这种概括过于简单,没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不可取。
(2)预设二:讲述了一天,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听到穷鞋匠兄妹的谈话后,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同学点评:评价要点是否全面(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精准地概括,对于所有学生来讲依然很难。对于写事的文章要能够抓住六要素才能算完整的概括,这篇文章的第2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学生就直接用这段概括,显然这样概括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够精准。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最终一定能确定最全面最准确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说明分段依据。
分两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著名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直奔重点段,划分层次。
(1)再把第二大段读一读,找找哪几段是写《月光曲》的。(第8~10自然段)
(2)按照这个传说的起因、发展、结局把第二大部分分成三层。说清分层依据。
第一层(第2~3自然段):贝多芬在茅屋外听琴声和兄妹俩谈话。
第二层(第4~7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并记录下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后面三个自然段。
2.书写课后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止及感情变化,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通过品析词句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挥想象,并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大众的思想情怀。
二、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一起去看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有着怎样的品格。
三、深入理解,解决问题
1.问题引导,深入学文。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思考: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好奇)
①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有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
②设身处地,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③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支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①第6、7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抓住两个叹号体会。
②思维补白: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开放性地引导学生)
③正是由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由此可以看出贝多芬是只为穷苦人造福的音乐家。(出示资料:我的声音只为穷苦人造福)
(3)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师: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作了一个铺垫。这就是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教写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妹妹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设计意图】问题式教学是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教学的一大挑战。抓住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做到了整体思考,从细节入手,体会情感,感受真情。
2.小结:贝多芬为兄妹俩的感情深深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探讨意境,欣赏乐曲。
(1)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和写兄妹俩的联想的句子。
(2)探究联想,找到实景: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3)小结实景和联想:
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4)配乐朗读,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设计意图】本文在描写实景和联想两方面非常具体。在阅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生活中学生也能够在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以读带讲,撰写后文。
续写练习:兄妹俩醒来后会说些什么?
四、全文总结
1.师:通过读课文,你感觉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自然)
2.师: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选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教学板书
月光曲
 听 触动——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看 感动——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弹 激动——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中,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月光曲”的内容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地读,读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互相启发,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