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
A. “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所示京剧角色的四大行当,正确的是( )
A. ①生②净③旦④丑
B. ①净②生③旦④丑
C. ①旦②生③丑④净
D. ①生②净③丑④旦
3.唐代诗人元稹在谈到白居易的诗时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反映了白居易的诗( )
①通俗易懂 ②深受人们欢迎 ③流传极为广泛 ④采用活字印刷,用于交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
A. 效法道家
B. 有意无法
C. 形神兼备
D. 超越古人
5.“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奈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呆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这是什么诗体( )
A. 诗经
B. 楚辞
C. 宋词
D. 元曲
6.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7.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
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8.宋元时期,我国文化高度繁荣,能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郭守敬编制出《授时历》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9.《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 依据充分,结论正确
B. 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C. 依据充分,结论错误
D. 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
10.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1.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有( )
①刻意追求临摹事物 ②强调表现个性 ③讲究借物抒情 ④追求神韵意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 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 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 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13.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势,其代表作是( )
①《子虚赋》 ②《甘泉赋》 ③《上林赋》 ④《二京赋》
A. ②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14.郭沫若曾评价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郭沫若之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
A. 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B. 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C. 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D. 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15.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
A. 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B.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 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 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
16.“_____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横线处的文字是( )
A. 雕版
B. 造纸
C. 指南针
D. 火药
17.先秦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文学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 )
A. 中原
B. 齐鲁
C. 楚地
D. 巴蜀
18.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19.《诗经》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它( )
A. 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B.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
D. 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20.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21.某校学生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展览”。下列图片中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同类陈列最合适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2.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下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 A
B. B
C. C
D. D
23.南宋《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 )
A. 地理大发现
B. 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C. 欧洲的社会转型
D. 欧洲的工业革命
24.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 风俗画
B. 宫廷画
C. 文人画
D. 山水画
25.下列书法作品依次为( )
A.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 楷书、行书、草书、小篆
C.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D. 行书、草书、小篆、隶书
二、非选择题
26.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晨光熹微,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
材料一 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画上题诗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 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
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
材料四 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
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
(4)综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2年罗素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一反当时西方人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的藐视立场,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他说:“要判断一个社会的优劣,我们必须不仅仅考虑这个社会内部有多少善与恶,也要看它在促使别的社会产生善与恶方面起何作用,还要看这个社会享有的善较之于他处的恶而言有多少。如此说来,中国要胜于我们英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缺乏科学。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 ——《罗素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依据材料,回答罗素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的原因。他对中国文化弱点的认识你是否同意,说出你的理由。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接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发展有何趋势?有何认识?
29.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
(2)图二中的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属于哪一文学体裁?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
题目。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状如龙蛇,钩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故A项错误;“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故B项正确;“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对隶书的评述,故C项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京剧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旦是京剧中女性的统称。净的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多彩。俗称“大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丑被称为“小花脸”,喜剧角色,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
3.【答案】A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判断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深受人们欢迎,流传极为广泛。“缮写模勒”应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本题选A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知王僧虔主张书法创作要形神兼备。
5.【答案】D
【解析】该诗通俗生动,明白如话,反映现实生活,可判断为元曲。
6.【答案】C
【解析】四大发明只是对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向近代迈进起到了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封建主义的变革的作用也仅仅是促进而不是决定,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于17世纪清朝,与题中“公元3—18世纪”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作者是西方人,找到4项西方传入中国的发明是符合史实,不是作者立场偏颇,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由于闭关锁国中国科技发明才落后于西方,“一直”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大量技术发明传入西方,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回忆教材知识,①②③④都是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
9.【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材料带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因此作为史学依据不够充分;火药运用于战争在中国古代出现于唐末,因此结论不符合史实,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隶书: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审美价值;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根据它们的特点可知,A项隶书,B项楷书,D项草书,C项行书。
11.【答案】B
【解析】追求临摹事物是西方绘画的特点,排除①。
12.【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是明清小说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包容,而不是包容整个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题中提到是明清小说经过世俗化走进千家万户,并不是为了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明清小说通过包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世俗化图解,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说明了明清小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①③为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故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书同文的统一字体是小篆,故A项错误;书同文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强调的是汉字的实用功能,故B项错误;本题考查的是书同文后文字简洁、明了、实用所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便于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交融和进步,故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美人”的含义。屈原生活在战国的动荡时代,各国诸侯割据混战,兼并战争不断,在此背景下,屈原的“美人”应该是要表达其富国强兵的愿望,故选D项。A项无法体现作者的愿望;B、C两项不是屈原要表达的思想。
16.【答案】A
【解析】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经宋朝人毕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故A项正确;造纸术始于西汉早期,故B项错误;指南针技术始于战国时期的司南,故C项错误;火药始于东晋时期,唐末宋初才应用于军事,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提出屈原的诗“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属于抒情诗。而题干中明确“南方倾向抒情”。在四个选项中,最大程度体现南方的是C项,因为战国时楚国是南方的大国,楚地几乎是南方的代名词。也可根据教材知识屈原是楚国人而做出正确选择。
1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文人画的特点,这与图不符;“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体现的写实风格;“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是山水画的特点。“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体现了绘画的写意风格。故选A
19.【答案】C
【解析】“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意即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这就要求从《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角度去思考分析。
20.【答案】D
【解析】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故A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说明其创作风格并不是多元化,并未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故B、C两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内容出现世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分析,A项为司南,B项为张衡制造的浑仪,C项为中医练习针灸的铜人,D项为活字印刷的模板。郭守敬的简仪和浑仪同为测量的天文仪器,故B项符合题意。
22.【答案】B
【解析】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隶书,A项字体属于楷书,B项字体属于隶书,C项字体属于行书,D项字体属于草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注意“直接引发”。指南针是地理大发现的条件之一,具有直接推动作用,A项正确;B,C,D项都是间接,不符合题意。
24.【答案】C
【解析】文人画集书法、篆刻、绘画等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书体的辨析。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草书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行书规矩与放纵并存;隶书字形扁平,笔画平稳舒展。据此分析C项正确。
26.【答案】(1) 流派:人情派(世情小说)。基本特点: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世态炎凉、人间的悲欢离合)
(2) 艺术形式:文人画。基本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追求抒情写意)。
(3) 最大特征:反正统意识。主流思想:理学(或心学)。
(4) 倾向:民主的、个性化的、世俗化的思想文化倾向(人文主义的、回归人性和人生意识的思想文化倾向)。
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
【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考查。解答第(1)、(3)、(4)小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提炼;第(2)小问的解答注意对两幅画意境的理解,作为文人画,注重的是个性的表达,同时在观察时要细致,应注意到对画上题跋的认识。
27.【答案】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反思;中国文化注重道德。
观点:同意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
理由:儒家文化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主要为农耕经济服务;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观点:不同意中国古代文化缺乏科学精神。
理由: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的阻碍。
(两个观点任答其一,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第一小问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战场战事空前惨烈,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对西方物质文明进行反思,扭转社会对某一文化优劣的衡量标准;材料中“要判断一个社会的优劣,我们必须不仅仅考虑这个社会内部有多少善与恶,也要看它在促使别的社会产生善与恶方面起何作用,还要看这个社会享有的善较之于他处的恶而言有多少。如此说来,中国要胜于我们英国。”中国文化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第二小问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表明自己态度,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论从史出。
28.【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1)从材料“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可以看出汉赋受到上层贵族的喜爱。(2)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学日渐符合市民的需求,出现了宋词,可配乐演唱。(3)从材料“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影响之广。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4)从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文学逐渐的市民化,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的需要。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9.【答案】(1)书体:楷书。主流趋势: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画种:年画。特点:内容喜闻乐见;以民间风情为主;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3)体裁:(长篇章回体裁)小说。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4)题目:《明清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古代文艺长廊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浓缩人生精华的明清文艺》等。(言之有理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概况,解答此题注意结合材料所蕴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特别要注意从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来分析思考。
30.【答案】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
【解析】第一小问,可以据材料中“娱乐艺术的性质” “ 较少拘谨” “ 小道” “ 不够堂皇正大”等关键信息分别概括;第二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诗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它……弥补了诗的不足”并结合所学,从宋词的功能角度来概括,还可以根据材料中“苏轼……体会到……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从精神上寻找……解脱”这一关键信息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