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亡》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 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2.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汉政权,建立了(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新朝
4.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
A. 实行盐铁专卖 B. 平定七国之乱
C. 颁布“推恩令” D. 发行五铢钱
5.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B. 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C. 都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6.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 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 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7. 近年来电视上流行许多“穿越剧”,假如我们穿越到东汉,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 光武中兴 B. 外戚专权 C. 黄巾起义 D. 曹丕称帝
8. 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时间 B. 领导人 C. 口号 D. 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请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被称作什么?
(4)有了前几代皇帝的奠基,西汉终于在哪位皇帝时进入了鼎盛?
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论语》英译本前言(1691年出版)
材料二 (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
(3)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得西汉达到鼎盛。所以汉武帝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稳固大一统局面。故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识记汉武帝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巩固大一统。
2.【答案】D
【解析】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内容。
3.【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采取的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措施是推恩令。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故选C。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的贡献;②实行“推恩令”、③盐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⑤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的措施。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政治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在全国通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通过这些措施,西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局面。故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6.【答案】C
【解析】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选C。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汉武帝统治的知识。
7.【答案】B
【解析】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奖励工商业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据此可排除ACD三个选项。故选B。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8.【答案】C
【解析】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
(2)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
(4)汉武帝
【解析】本题以西汉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分析和对西汉史实的掌握。
(1)本题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状况。
(2)本题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为切入点,考查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的措施。
(3)本题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为切入点,考查文景之治。
(4)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相关知识。
2、【答案】
(1)孔子;“仁”。
(2)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秦始皇压制儒学。汉武帝推崇儒学。
(4)既要强调依法治国,也要提倡以德治国。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论语》、《中国历史众生相》、《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孔子、秦朝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本题以《论语》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孔子的知识。
(2)本题以焚书坑儒和《中国历史众生相》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
(3)本题以焚书坑儒和《中国历史众生相》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
(4)本题以《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现代化治国的方略的知识。
(5)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PAGE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