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大起义》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 城濮之战 B. 马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2. 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的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了( )
A. 秦朝习俗,不喜欢穿鞋子,喜欢拄拐杖
B. 秦朝的法律残暴
C. 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D. 那是外来品
3. 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末( )
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②刑法苛严??③长年征战,兵役繁重??④沉重的赋税。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
4. 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巨鹿之战 D. 淝水之战
5. 项羽败于刘邦的根本原因是( )
A. 严酷的刑法 B. 兵力不足 C. 兵法不精通 D. 失去民心
6. 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 人社会治安混乱 B. 国民素质不高
C. 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 刑法严酷
7. 古代诗人在咏史诗中写道:“亭长(刘邦曾为秦地方官史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表明作者( )
A. 肯定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 B. 指出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C. 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 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8. 位于我市山海关凤凰山上的孟姜女庙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产物,这个故事可以用于研究以下哪一问题?( )
A. 秦代长城损毁严重 B. 秦始皇暴政
C. 民间对暴政的态度 D. 孟姜女生平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秦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率军到达咸阳后,与士兵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最终大胜。
(1)材料中的高祖是谁?他与谁进行了长达4年的较量,最终取得胜利?请写出这次战争的名称。
(2)通过材料,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族矣。”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它反映了秦王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这两项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亡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亡的原因给后世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的有关知识的把握能力。
2.【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其原因是秦国主张以法治国,商鞅变法后,实行连坐、腰斩酷刑,例如犯一点小错误,不是砍手就是砍腿。说明了秦朝法律的残暴。故选B。本题以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的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说明的问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史实的把握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解析】据题干“我家有三子,全不在身边;老大忙修阿房宫,已经多年未相见;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只剩小儿在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从未饱,一家难团圆;死活不敢言,只怕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秦朝百姓苦不见天”可知,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徭役、兵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故选B。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本题考查秦朝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兵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
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失败后,但反秦的浪潮没有因此平息。其中涌现出两个杰出领袖:--刘邦和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抓住时机攻取了咸阳,灭亡了秦朝。故选C。本题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巨鹿之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因此项羽败于刘邦的根本原因是失去民心。故选D。本题以项羽败于刘邦的根本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比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刑法严酷。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选D。本题以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的暴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刘邦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法令严苛,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苛法令,只提出了三条:“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这样宽疏宽大的法令使百姓直接的感受到了与秦的不同,就好像“清凉水”和“百沸汤”的比较,使刘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所以ABD不对,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时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是研究秦始皇暴政的典型材料,B符合题意,ACD不正确。故选B。
二、材料题??
1、【答案】
(1)刘邦;项羽; 楚汉之争。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楚汉战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高祖是汉高祖刘邦。秦朝灭亡之后,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12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战败项羽,刘邦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结合材料可知,楚汉战争,刘邦善于用人,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项羽刚愎自用,烧杀掳掠,不得民心。最终刘邦赢得胜利。由此可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2、【答案】
(1)秦王是嬴政,功绩是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在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小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主要功绩。本题要联系已学知识回答。“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在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秦王的主要功绩。
(2)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材料二明显反映的是统一文字、货币的措施。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统一文字(小篆);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本题考查是的大泽乡起义及秦灭亡原因等。材料三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秦朝采取法家思想治国,酷法惩民,百姓忍无可忍,因此“亡秦”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启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等。
PAGE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