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10-14 08: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教材简析】
(一)教材编写意图、地位及作用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是司南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的第五节,该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与前几节相比,知识的讲述更深入了一步。本节是光的折射的深化和延伸,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从“认识凸透镜”着手,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和焦点、焦距、物距等相关概念。接着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试图让学生发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而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思路
1、我认为探究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进入课题,再让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 在“放大镜”中看到的像究竟是怎样的?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正倒不同的像呢?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实验、分析所得数据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部分改变以往直接用“凸透镜”引入课题的方式,利用课件播放一段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学习!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我对实验器材做了如下改进:用彩色荧光棒做成的三角形取代“燃烧的蜡烛”,避免了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存在的烛焰摇曳、变短、有污染、不安全等因素。同时将荧光棒固定在木板上,并标出网格,达到稳定、量化、安全、无污染的效果。用黑纸片替代白色光屏,使像的边缘更清晰。
【教学目标定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相关概念。初步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计划和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水平不高。由于刚开始接触物理学习,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从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上述方面的实例,同时也具备了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对物理探究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基本能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定的探究学习。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培养。
【教法学法简介】
(一)教法分析
著名教育名家布鲁纳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现代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思考、探索、发现科学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有助于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顽强奋进的学习品格和创新意识。而讨论法是课堂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方法。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也体现了民主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因此本课题主要采用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最佳效果。
(二)学法分析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给学生营造出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这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大致流程是:通过生活情境激情导入,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知规律。然后学以致用,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具体而言,我的教学过程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秉承“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通过呈现“长沙三千电子眼,网住全城平安”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轻松踏上学习之旅!
2、体验学习、落实基础
我出示常见的“凸透镜”,问:这是什么?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肯定会得出“放大镜”这个答案。我因势问:通过它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吗?学生认知实验桌上陈列的常见凸透镜后,带着问题随意尝试,像的虚虚实实、放大缩小,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初步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的演示、辅以多媒体展示,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凸透镜的特点和类型、对光的会聚作用和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基础知识水到渠成。
3、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1)提出问题:“放大镜”成像的奥秘在哪?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正倒不同的像呢?
(2)猜想与假设:影响凸透镜成像情况的主要因素: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和焦距。
(3)制定计划:介绍完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罗列典型方案,恰当点评。不论学生使用什么方案,只要合理,都可以试试,但要强调他们做好实验记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5)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中的心得和收获。分组汇报实验数据,选择一组共同交流。
(6)分析论证: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归纳出规律。(感性认识形成后,用动画再现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印象。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形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性认识。)
4、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学生获得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后,情境导入疑问也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初步认识凹透镜以及其发散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系列的中国制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5、反馈点拨,释疑自结
课堂反馈中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物理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下来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本课的收获所在,比较完整的归纳和小结标志着教学任务已圆满完成。这个版面也就是我教本堂课的板书设计。这个板书简洁、醒目、美观,体现了科学性和指导性的和谐统一。
7、应用举例、知识迁移
课后探究问题的设置,再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物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这节课我以教材为平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采取发现、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分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部分学生难以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总结规律并正确表达出来,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和矫正。
这节课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了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给了学生十分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经过猜想、制定计划、探究实验并分析所得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全过程学生成了自己学习的主人,整堂课显得非常生动和活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便是我教《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践和思考,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
  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
·
·
·
PAGE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