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2.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3.某思想家说:“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唯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据此判断该思想家应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
4.《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
A. 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B. 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
C. 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D. 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
5.“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下列观点与他相近的是( )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
C. “孔子为教化之主,而一切道德之源也”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
A.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7.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8.“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9.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0.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
A. 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 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 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11.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 “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 “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12.《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
A. 仁政爱民
B. 无为而治
C. 严刑峻法
D. 儒表法里
13.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 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 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 “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D.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14.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
A. 三纲五常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春秋大一统
15.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指“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手艺)”。且中国古代对妇女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抱着走”之说,这些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妇女一定要德才兼备
B. 妇女地位低下
C. 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
D. 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16.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
A. 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
17.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都体现了社会变革的要求
B. 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 都具有民主色彩
D. 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18.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9.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20.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 )
A. 君主制定法律
B. 法律受制于君权
C. 法律的权威性
D. 君臣均受法律制约
21.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22.针对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氏用“八佾舞”,孔子表示反对,主张“克己复礼”,其实质是( )
A. 提高个人修养
B. 维护传统礼制
C. 扭转天下乱局
D. 规范人际交往
23.《宋史》中出现了如下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
A. 佛学
B. 法学
C. 道学
D. 理学
24.“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 君权神授
B. 格物致知
C. 心外无物
D. 天人感应
25.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
B. 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 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 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一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完成: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7.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具有重大影响。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种种观念,诸如贵族有超凡的天赋,国家就是一个家族,以及厚古薄今等,在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受到了根本上的修正。君主及统治集团此时虽然仍然被认为有着神性祖先,但少数胆大之士敢于质询:作为大臣或君主什么才更重要,究竟是祖先呢,还是个人能力。换句话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此前为封闭集团专用的地位开放为大家竞争。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及其对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依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29.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材料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依据材料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弃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可知这是小国寡民的思想。
2.【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A项是近代中国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项是宋明理学的传统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主张,与传统价值不同,故C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据此可判断该思想家应是老子。
4.【答案】D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士阶层”被宣王重用,为齐宣王出谋划策,故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本学派主张,扩大本学派的影响,A、B项不是主要作用,故A、B项错误;统治基础随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C项不是“士阶层”受重视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故有利于诸侯国实力的提升,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这首诗中,龚自珍首先质疑了儒术独尊的特殊地位,接着嘲笑了后儒的厚颜无耻,继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后代的儒学已经面目全非,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儒学了。D项与之观点相近,此为李贽的观点,他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A、B、C三项都强调儒学的崇高地位。
6.【答案】C
【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两处:“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A、B、D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同时满足两项要求的是C选项。
7.【答案】D
【解析】太学设置的课程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了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是思想文化专制,B是君权神授,C不是董仲舒的主张,故选D。
9.【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
10.【答案】B
【解析】有关“实践”的观点是王阳明的观点,故A项错误;天理人伦存于人的本心之中,符合题意,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王夫之是著名的唯物思想家,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等思想。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A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正统,但要注意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是糅合法家、阴阳家等的思想,故汉武帝之后的治国思想实质是儒法结合,外儒内法。
13.【答案】B
【解析】《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B项正确;A项“隋唐时期”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表述错误;C项“合归佛”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
14.【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这些封建思想的“本质”,本题的四个选项都能反映题干的意思,但最能体现题干本质的是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故选C。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句话是指“天”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也就是使君主有所畏惧。
17.【答案】A
【解析】韩非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当时都是进步的思想,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黄宗羲的思想,D项只适合对韩非子思想的评价。
18.【答案】B
【解析】董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黄宗羲指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民间旧的习俗,蛊惑奢侈不革除,民众仍然不能够富裕,黄宗羲强调了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黄宗羲倡导工商皆本,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吏治问题,故C项错误;黄宗羲认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他强调的是改变民间旧有习俗,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是:明君统治天下,群臣(犯法)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也不能(因受宠)受到超越法律的恩惠,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
22.【答案】B
【解析】按制度贵族舞乐时,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鲁国大夫季氏却故意打破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与天子同礼,孔子是站在维护奴隶制的立场,表示强烈反对。《论语》中他谈到季氏此事的时候,就愤怒的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意思是说:如果这件事情都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23.【答案】D
【解析】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可知其符合儒家的主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故选D项。
24.【答案】D
【解析】材料意思是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失误有因果关系,主张天人感应,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应该顺应天意行事,故D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明的是君主权力来源问题,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理学家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属于心学家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项是理学产生的时期,B项是其理论来源,C项是其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D项错误,理学中没有融合法家思想。
26.【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普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不同: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解析】回答第(1)问,需要结合教材列举孔子的相关教育贡献,包括教育措施、教育方法等。材料一、材料二都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辩证分析方法。但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政治倾向的认定明显相反。第(3)问实质上考查价值取向和对历史研究的基本看法,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避免泛泛而谈。
27.【答案】观念的变化:贵族并不是天生能力超群;国家包括广大的地域,不仅是血缘家族;古代并不比现在好,应该根据时势进行变法。
影响:促进了贵族制的解体(或世卿世禄制瓦解)和官僚制度的形成;促进了各国变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诸如贵族有超凡的天赋,国家就是一个家族,以及厚古薄今等”获得。影响从官僚制度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角度来回答。
28.【答案】认识: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
意义: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第一小问认识,从材料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概括黄宗羲对学校的认识;第二小问意义,结合黄宗羲主张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其积极意义。
29.【答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春秋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周王室衰微,恢复周礼的主张缺乏政治保障。
【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入手,联系儒家思想的内容、局限性等知识回答。
30.【答案】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治国思想,着眼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