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点梳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十五摄氏度)
考点突破
声音的产生
选择题(共5小题)
1.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3.下列四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验是( )
A.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溅起水花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密封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4.在西安的孔庙里有一个大古钟,有人发现在敲击古钟时,撞击停止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5.如图所示,下列民族乐器中,是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
A.琵琶 B.二胡
C.笛子 D.编钟
声音的传播条件
选择题(共6小题)
1.我们在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时,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后,盖好玻璃罩,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下列有关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 B.玻璃罩内还有空气
C.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D.闹钟和玻璃罩底部接触
2.我国的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盛已乘坐着宇宙飞船“神舟6号”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3.下列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水 B.空气 C.冰 D.真空
4.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附近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原因不明
5.以下现象中,用以说明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是( )
A.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跳动
B.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
C.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
D.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声音会逐渐变小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A.潜水员在水中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D.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填空题(共4小题)
7.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举行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惊艳世界。现场观众听到的首曲天籁之音是《春江花月夜》,美妙动听的琵琶声通过 传播到人耳的。
8.扬扬同学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乐”,声音是通过 传入扬扬同学耳中的,他根据声音的 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9.如图所示,小红家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间抽成真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噪声污染,原因是 。
三、声速及影响条件
选择题(共5小题)
1.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2.假如15℃空气中的声速变为500m/s,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听到回声所需的时间更短了
B.打雷时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
C.声音的传播速度将比光速快
D.宇航员在太空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
3.看如图这张图,同学B在写字,( )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楚些。
A.同学A B.同学B C.同学C
4.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物质传播的(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5.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
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
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
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
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出现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
(1)由材料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 的路径;(用短文中的文字描述)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路径向 (选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赤日炎炎,在沙漠中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 (选填“上”或“下”)拐弯。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点梳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考点突破
声音的产生
选择题(共5小题)
1.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答】解:
①抽出罩内空气时,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②用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人发声时,手摸喉咙发声处,感觉到喉咙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土电话”实验,说明了固体可以传声,不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所以,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②③。
故选:B。
2.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B、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
CD、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下列四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验是( )
A.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溅起水花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
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密封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解答】解: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笛子属于管乐器,按住不同的孔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改变了空气柱的长短(改变了振动频率),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该实验不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该实验说明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在西安的孔庙里有一个大古钟,有人发现在敲击古钟时,撞击停止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解答】解:敲击大钟时,大钟振动发出声音;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的振动却没有停止,仍在振动,大钟仍在发声;
所以停止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
故选:B。
5.如图所示,下列民族乐器中,是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
A.琵琶 B.二胡
C.笛子 D.编钟
【解答】解:
A、琵琶是弦乐器,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A不符合题意;
B、二胡是弦乐器,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不符合题意;
C、笛子是管乐器,吹笛子时,通过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故C符合题意;
D、编钟是打击乐器,是靠钟的振动发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声音的传播条件
选择题(共6小题)
1.我们在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时,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后,盖好玻璃罩,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下列有关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 B.玻璃罩内还有空气
C.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D.闹钟和玻璃罩底部接触
【解答】解:(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减弱,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有可能是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玻璃罩内的空气抽不净,玻璃罩内还有空气,或者电铃还和玻璃罩底部接触,故ABD合理;
(2)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电铃的振动没有停止,故C不合理。
故选:C。
2.我国的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盛已乘坐着宇宙飞船“神舟6号”邀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飞船内有空气,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是真空,所以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
故选:B。
3.下列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水 B.空气 C.冰 D.真空
【解答】解:因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所以液态的水、固态的冰、以及空气都能传播声音;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故选:D。
4.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附近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原因不明
【解答】解: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能发声,只是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错误;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很大,由于缺少介质,人耳才无法听到;故B错误;
C、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是因为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故C正确;
D、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D错误;
故选:C。
5.以下现象中,用以说明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是( )
A.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跳动
B.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
C.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
D.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声音会逐渐变小
【解答】解:A、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是鼓面把纸屑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不合题意。
B、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振动。不合题意。
C、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振动。不合题意。
D、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符合题意。
故选:D。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A.潜水员在水中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D.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解答】解:
A.岸上人的说话声,通过空气、水传到潜水员的耳朵,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选项A正确;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选项B错误;
C.拍击礁石声,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选项C错误;
D.河水流动发声,通过空气传播,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填空题(共4小题)
7.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举行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惊艳世界。现场观众听到的首曲天籁之音是《春江花月夜》,美妙动听的琵琶声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的。
【解答】解: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中的,现场观众听到美妙动听的琵琶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故答案为:空气。
8.扬扬同学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乐”,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入扬扬同学耳中的,他根据声音的 音色 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解答】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乐”,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扬扬同学耳中的;
(2)锅和碗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9.如图所示,小红家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间抽成真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噪声污染,原因是 真空不能传声 。
【解答】解:小红家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间抽成真空,这样声音在通过窗户传播时,由于玻璃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将不能传入室内,从而起到减少噪声污染的作用;
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
10.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人的说话声吓跑,表明 气体和液体能够传声 。
【解答】解:钓鱼时,河岸上的说话声可以通过空气和水传递到鱼的耳朵里,会把鱼吓跑,这说明气体和液体能够传声。
故答案为:气体和液体能够传声。
声速及影响条件
选择题(共5小题)
1.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解答】解: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假如15℃空气中的声速变为500m/s,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听到回声所需的时间更短了
B.打雷时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
C.声音的传播速度将比光速快
D.宇航员在太空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
【解答】解:
A、假如15℃空气中的声速变为500m/s(声速增大),在传播相同的距离时,声音的传播时间变短,所以听到回声所需的时间变短了,故A正确;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大于500m/s,所以打雷时还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故B错误;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大于50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仍然比光速慢,故C错误;
D、由于太空中是真空,所以宇航员在太空要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与声音的传播快慢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3.看如图这张图,同学B在写字,( )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楚些。
A.同学A B.同学B C.同学C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固体效果比气体好。A同学听到声音是通过桌子(固体)传播的,B同学是通过气体传播的,故A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楚些。
故选:A。
4.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物质传播的(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解答】解: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
第一次是在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选:B。
5.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
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
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
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
【解答】解: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由速度的变形公式t=可知,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故选:C。
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出现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
(1)由材料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 气温高、空气密度小 的路径;(用短文中的文字描述)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路径向 下 (选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赤日炎炎,在沙漠中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 上 (选填“上”或“下”)拐弯。
【解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