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蒸发 沸腾 晶体(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 蒸发 沸腾 晶体(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9-26 14:2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蒸发 沸腾 晶体
考点梳理
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
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比蒸发剧烈;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考点突破
一、沸腾、沸腾的条件
选择题(共10小题)
1.《舌尖上的中国II》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其中有一期专门介绍了随州地方特色小吃﹣﹣“马坪拐子饭”。它以猪腿拐子为主要制作材料,再加上一些神秘的配方红烧后再放在瓦罐里小火煨炖而成,皮质丰厚油而不腻,因而赢得广大食客的喜爱。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红烧时,要反复的翻炒,这是利用做功的方法使猪腿的内能增加的
B.在煨炖时用小火是因为水沸腾后吸热但温度却不再升高
C.腿拐子在快要炖熟时能明显的闻到香味,这说明只有在温度高时分子才会做无规则运动
D.刚盛起来的汤温度很高,往往要吹一下这是为了减慢蒸发
 
2.星期天,小芳在家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她觉得锅里的水放少了点,于是又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的少).将水再次烧开。如图中能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3.同学们完成了对“液体沸腾实验”的探究后,老师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将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里就可以制作美味的冰淇淋。制作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杯中液态氮沸腾时温度不断上升
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196℃
D.杯中液态氮沸腾过程中一直在放热
 
4.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水,乙试管盛有酒精,则甲乙两试管(  )
A.都会沸腾 B.都不会
C.甲会沸腾,乙不会沸腾 D.甲不会沸腾,乙会沸腾
 
5.小明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和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无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本实验中可以去掉石棉网,使受热更均匀
②做实验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③在BC段,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④水沸腾时,气泡上升逐渐变大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①②④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
 
6.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7.如图是小明完成“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加热3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时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
C.AB段水平线表明水沸腾时吸热不升温
D.由于水温没有达到100℃,所以他没有把水加热到沸腾
 
8.关于液体和气体压强及相关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汽车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在高速行驶时增强对地面的压力
B.青藏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饭要用高压锅
C.三峡船闸通行轮船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D.二滩电站大坝根据液体压强规律设计成“上窄下宽”
 
9.将白酒加热(温度稍高于78℃),就可以大致分离出水和酒精,这是利用了(  )
A.它们的熔点不同 B.它们的沸点不同
C.它们的凝固点不同 D.它们的密度不同
10.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实验室做了4个实验。其中大试管和小试管都装有水,图乙、丁中的大试管上有密封盖,图丙中的大、小试管上都有密封盖。将四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在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的过程中,请你判断选择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的是(  )
A. B. C. D.
二、蒸发及影响因素
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2.下列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因为蒸发吸热
B.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是因为香水发生了升华
C.初冬的早晨,草地上结的白霜属于凝固
D.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3.手背擦上酒精后会感到凉,这主要是因为(  )
A.酒精液化过程中放热 B.酒精液化过程中吸热
C.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 D.酒精蒸发过程中放热
4.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5.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盖上瓶盖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用吹风机吹刚洗过的头发
三、晶体、非晶体区别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石蜡 C.冰 D.沥青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
A.铁 B.冰 C.金 D.玻璃
3.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4.如图所示,属于非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5.如图,是据实验绘成的温度一时间图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其熔点为80℃ B.在16分钟时,物质处于凝固过程
C.在12分钟时,物质已完全是固态 D.物质只在8﹣18分钟时,向外放热
6.如图所示,从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一项是(  )
A.在AB段,物质处于固态 B.这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
C.该物质熔化过程历时6分钟 D.该物质的熔点是48℃
7.如图所示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8.同学们体育课上用的“铅球”实际上是一个铁球,它是将铁熔化成“铁水”直接倒入“模子”浇铸而成。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铅球”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9.在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
A.甲是晶体,乙、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10.同学们在探究“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后,分别画出了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3.3 蒸发 沸腾
考点梳理
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
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沸腾比蒸发剧烈;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考点突破
一、沸腾、沸腾的条件
选择题(共10小题)
1.《舌尖上的中国II》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其中有一期专门介绍了随州地方特色小吃﹣﹣“马坪拐子饭”。它以猪腿拐子为主要制作材料,再加上一些神秘的配方红烧后再放在瓦罐里小火煨炖而成,皮质丰厚油而不腻,因而赢得广大食客的喜爱。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红烧时,要反复的翻炒,这是利用做功的方法使猪腿的内能增加的
B.在煨炖时用小火是因为水沸腾后吸热但温度却不再升高
C.腿拐子在快要炖熟时能明显的闻到香味,这说明只有在温度高时分子才会做无规则运动
D.刚盛起来的汤温度很高,往往要吹一下这是为了减慢蒸发
【解答】解:
A、在红烧猪腿时,猪腿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故A错误;
B、在煨炖时,汤沸腾时达到沸点,这时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吸收热量温度都保持不变,故B正确;
C、腿拐子在快要炖熟时能明显的闻到香味,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越剧烈的结果,故C错误;
D、刚盛起来的汤温度很高,往往要吹一下,加快了表面空气流动,可以加快蒸发,故D错误。
故选:B。
 
2.星期天,小芳在家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她觉得锅里的水放少了点,于是又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的少).将水再次烧开。如图中能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解答】解:
由题意可知,原来水吸热升温,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
当她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结合图象可知A正确;
在BCD图象中,第二次水的沸点与原来水的沸点不同,故BCD错误。
故选:A。
 
3.同学们完成了对“液体沸腾实验”的探究后,老师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将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里就可以制作美味的冰淇淋。制作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杯中液态氮沸腾时温度不断上升
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196℃
D.杯中液态氮沸腾过程中一直在放热
【解答】解:
A、液态氮沸腾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奶浆和杯子的温度急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霜,故A错误;
B、液态氮的在沸腾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D、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水,乙试管盛有酒精,则甲乙两试管(  )
A.都会沸腾 B.都不会
C.甲会沸腾,乙不会沸腾 D.甲不会沸腾,乙会沸腾
【解答】解: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甲试管中装的是水,烧杯中的水即使沸腾,温度最高也是100℃,这样的话,即使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100℃,但达到100℃后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不会沸腾;
乙试管中装的是酒精,因为酒精的沸点是78℃,低于水的沸点,会从水中不断吸热,会沸腾。
故选:D。
 
5.小明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和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无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本实验中可以去掉石棉网,使受热更均匀
②做实验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③在BC段,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④水沸腾时,气泡上升逐渐变大
A.只有②④正确 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①②④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
【解答】解:
①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受热更均匀,所以本实验中不可以去掉石棉网,故①错误;
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且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低于100℃,说明实验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②正确;
③由图象可知,BC段为水的沸腾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③正确;
④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故④正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只有②③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解答】解:A、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60℃;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故A错误;
B、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
C、“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7.如图是小明完成“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加热3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时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
C.AB段水平线表明水沸腾时吸热不升温
D.由于水温没有达到100℃,所以他没有把水加热到沸腾
【解答】解:A、从A点开始,水处于沸腾状态,所以温度保持不变,并没有停止加热。所以A说法错误。
B、沸腾温度不足100℃,是因为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并不是供热不足。所以B说法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OA段温度不断升高,是加热升温的过程。AB段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AB段液体处于沸腾状态,且沸点是99℃.所以C说法正确误。
D、因为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水温没有达到100℃就沸腾,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C。
 
8.关于液体和气体压强及相关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汽车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在高速行驶时增强对地面的压力
B.青藏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饭要用高压锅
C.三峡船闸通行轮船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D.二滩电站大坝根据液体压强规律设计成“上窄下宽”
【解答】解:A、小汽车外型是流线型,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相同时间内,空气经过上方的路程比下方路程长,流速大,压强小,汽车在压强差下产生向上的升力,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减小,故A错误;
B、青藏高原高度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饭要用高压锅,故B正确;
C、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而且下面是相通的,当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且液体在不流动时液面总是相平的,三峡船闸通行轮船就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故C正确;
D、因为液体(坝里的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所以底部的坝受到的压强较大,所以二滩电站大坝筑成上窄下宽,故D正确。
故选:A。
 
9.将白酒加热(温度稍高于78℃),就可以大致分离出水和酒精,这是利用了(  )
A.它们的熔点不同 B.它们的沸点不同
C.它们的凝固点不同 D.它们的密度不同
【解答】解:可以利用酒精和水沸点不同的特点进行分馏:对混合物加热,并使其温度保持略高于78℃,由于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酒精不断变成气态由混合液中逸出,把这种酒精蒸气收集起来再冷凝,就可使水和酒精分开。
故选:B。
 
10.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实验室做了4个实验。其中大试管和小试管都装有水,图乙、丁中的大试管上有密封盖,图丙中的大、小试管上都有密封盖。将四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在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的过程中,请你判断选择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甲图中: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故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大试管密封,内部气压高,沸点高,水的温度高于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因此,可以继续向小试管传递热量,故小试管中的水可以沸腾,故B符合题意;
C、丙图中:大、小试管上都有密封盖,无法比较两者液体上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故无法判断小试管中的水能不能沸腾,故C不符合题意;
D、丁图中:大、小试管都处于密封的环境下,其沸点都会升高,但当大、小试管的水温相同时,小试管无法通过大试管吸收热量,故不能沸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蒸发及影响因素
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解答】解:A、蒸发是没有温度要求的,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蒸发。故A正确。
B、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故B错误。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水蒸气快速放热直接变成了固态形成的。故C错误。
D、用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是壶嘴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2.下列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因为蒸发吸热
B.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是因为香水发生了升华
C.初冬的早晨,草地上结的白霜属于凝固
D.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解答】解:A、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故A正确;
B、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3.手背擦上酒精后会感到凉,这主要是因为(  )
A.酒精液化过程中放热 B.酒精液化过程中吸热
C.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 D.酒精蒸发过程中放热
【解答】解:酒精擦在皮肤上,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蒸发现象,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汽化吸热,所以皮肤上感到比较凉;
故选:C。
 
4.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解答】解:A、给头发吹热风,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慢了酒精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酒精的蒸发,故B符合题意;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5.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答】解:
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把手伸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故选:D。
 
6.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盖上瓶盖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用吹风机吹刚洗过的头发
【解答】解:
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控制了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同时降低了温度,可减慢蒸发,不合题意;
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盖上瓶盖,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可使蒸发减慢,不合题意;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可使蒸发减慢,不合题意;
D、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空气的流速,可使蒸发加快,符合题意。
故选:D。
三、晶体、非晶体区别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石蜡 C.冰 D.沥青
【解答】解:玻璃、石蜡、沥青都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都属于非晶体;冰具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属于晶体。
故选:C。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
A.铁 B.冰 C.金 D.玻璃
【解答】解:玻璃属于非晶体,铁、冰和金属于晶体;
故选:D。
 
3.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解答】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从固态变成液态,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晶体熔化时吸热直接变成液体,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4.如图所示,属于非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物体放热降温,并且温度在不断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是非晶体凝固图象,故A错误;
B、物体放热降温,有一定的凝固温度,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错误;
C、物体吸热升温,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错误;
D、物体吸热升温,并且温度在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非晶体熔化的图象,故D正确。
故选:D。
 
5.如图,是据实验绘成的温度一时间图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其熔点为80℃
B.在16分钟时,物质处于凝固过程
C.在12分钟时,物质已完全是固态
D.物质只在8﹣18分钟时,向外放热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A错误;
BC、晶体在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由图象可知,晶体从第8分钟开始凝固,到18min凝固完毕,在12、16分钟时,物质处于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C错误;
D、晶体在整个凝固过程中都向外放热,不只是在8﹣18分钟时向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从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一项是(  )
A.在AB段,物质处于固态 B.这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
C.该物质熔化过程历时6分钟 D.该物质的熔点是48℃
【解答】解:A、图象中的AB段表示该晶体处于固态,吸热升温,还没有熔化,故A正确;
B、由图象知,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再不变后又升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故B正确;
C、该物质从2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历4分钟,故C错误;
D、随时间的增长温度不变的一段为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该种物质的熔点,故熔点为48℃.故D错误。
故选:C。
 
7.如图所示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符合题意。
B、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
C、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同学们体育课上用的“铅球”实际上是一个铁球,它是将铁熔化成“铁水”直接倒入“模子”浇铸而成。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铅球”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B、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符合题意;
C、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D、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故选:B。
 
9.在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
A.甲是晶体,乙、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丙是晶体,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丙的熔点高于甲的熔点,故C正确。
故选:C。
 
10.同学们在探究“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后,分别画出了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