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9-26 06: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 Mg2+、、Cl﹣
B. Mg2+、Ba2+、Br﹣
C. Na+、Cl-、I-
D. Al3+、、Cl-
2.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B. 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
C. 当一束强可见光通过Fe(OH)3胶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D.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可制得Fe(OH)3胶体
3.下列反应中,一定发生电子转移的是(  )
A. NH4HCO3NH3↑+CO2↑+H2O
B. 2KMnO4K2MnO4+MnO2+O2↑
C. Ca(OH)2+CO2===CaCO3↓+H2O
D. FeO+2HCl===H2O+FeCl2
4.下列反应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来表示的是(  )
A. 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
B. 硫酸氢钠和氢氧化钾的反应
C. 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钾的反应
D. 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的反应
5.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Ce4++Fe2+===Fe3++Ce3+、Sn2++2Fe3+===2Fe2++Sn4+。由此推断Fe2+、Ce3+、Sn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Sn2+、Fe2+、Ce3+
B. Fe2+、Ce3+、Sn2+
C. Fe2+、Sn2+、Ce3+
D. Ce3+、Fe2+、Sn2+
6.欲配制下列四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其中能配制成功的是(  )
A.、、Al3+、Cl﹣
B. Na+、Fe3+、OH﹣、
C.、K+、、Na+
D. Ca2+、Mg2+、、
7.对于反应3Cl2+6NaOH(热)===5NaCl+NaClO3+3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l2是氧化剂,NaOH是还原剂
B. 被氧化的氯原子和被还原的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C. 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 氧化剂的得电子数与还原剂的失电子数之比为5∶1
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
A. 氢氧化铁胶体
B. 蛋白质溶液
C. 石灰乳
D. 硝酸钾溶液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
B.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Ba2+===BaSO4↓
C. 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
D. 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
11.在下列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为同一物质的是(  )
A. Cl2+H2O===HCl+HClO
B. Fe2O3+3CO2Fe+3CO2
C. 2F2+2H2O===4HF+O2
D. 2Na+2H2O===2NaOH+H2↑
12.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化氢、硫酸液态时都不导电,因此它们都是非电解质
B.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所以氯化钠不是电解质
C. 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二氧化硫是电解质
D. 硫酸钡水溶液很难导电,但熔融下能导电,所以硫酸钡是电解质
13.下列各组溶液中的两个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 BaCO3和HCl;BaCO3和H2SO4
B. BaCl2和H2SO4;Ba(OH)2和H2SO4
C. HNO3和K2CO3;HCl和NaHCO3
D. KOH和H2SO4;Ba(OH)2和HNO3
14.下面三幅图中,与胶体有关的是(  )

A. 只有①
B. 只有②
C. 只有③
D. 全部
15.下列是某学生自己总结的一些规律,其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不可能是分解反应的产物
B. 有些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中的任何一种反应
C. 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D.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二、填空题
16.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反应:2KNO3+3C+S===K2S+N2↑+3CO2↑。
(1)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
(2)生成2 mol气体时,转移电子数是________。
17.某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并配平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8.在水溶液中或  下能导电的  ,叫电解质。现有下列物质①H2SO3、②液态SO3、③液态的醋酸、④铁、⑤BaSO4固体、⑥蔗糖(C12H22O11)、⑦酒精(C2H5OH)、⑧浓硫酸,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填写序号)。
19.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错误者指明原因,并写出其正确的离子方程式。
(1)铁粉溶于稀硫酸中:2Fe+6H+===2Fe3++3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铜溶于盐酸:OH-+H+===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2OH-+Cu2+===Cu(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铝与氯化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Al+Cu2+===Al3++C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H++OH-++ Ba2+===BaSO4↓+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碳酸钙溶于硝酸溶液:CaCO3+2H+===Ca2++CO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三氯化铁溶液制取Fe(OH)3胶体:Fe3++3H2O===Fe(OH)3↓+3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碳酸氢钙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OH-===+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Ca(ClO)2与浓盐酸反应会生成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1)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  (填写字母)。
A.只有还原性 B.还原性和酸性 C.只有氧化性 D.氧化性和酸性
(2)产生0.3 mol 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3)用双线桥法表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三、实验题
21.某小组同学为探究H2O2、H2SO3、Br2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记录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Ⅱ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C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
(4)实验操作Ⅲ,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反思:
①有同学认为实验操作Ⅱ吹入的热空气,会干扰(5)中结论的得出,你认为是否干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操作Ⅲ,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1)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i.是一个可逆反应。
ii.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
iii.,BrCl呈红色(略带黄色),沸点约5,它与水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iv.。
①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上述资料)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______________溶液,若溶液颜色________,则上述解释是合理的。
②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上述资料用两步方程式(离子或化学方程式不限定)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3.已知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参加反应的HNO3和作为氧化剂的HNO3的个数比为________。
(2)若有64 g Cu被氧化,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是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Mg2+、、Cl﹣之间不发生反应,也都不与H+、、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A正确;
Ba2+、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H+、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Al3+、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和气体,H+、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2.【答案】D
【解析】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所以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A正确;
胶体粒子直径较大,可通过滤纸,溶液中溶质粒子小也能通过滤纸,所以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B正确;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此性质,C正确;
NaOH溶液与饱和的FeCl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应向沸水中滴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胶体,D错误。
3.【答案】B
【解析】因为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此题实际是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关键是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选项B中锰元素的化合价由+7价降低为+6价和+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发生了电子转移,其他选项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4.【答案】B
【解析】易电离产生H+的化合物与易电离产生OH-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易溶易电离的盐和水,都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来表示。
5.【答案】A
【解析】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由两个方程式分别得到还原性强弱顺序:Fe2+>Ce3+、Sn2+>Fe2+,A正确。
6.【答案】A
【解析】溶液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等有色离子的存在,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
、、Al3+、Cl-之间不反应,且均不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A正确;
Fe3+为有色离子,OH﹣与Fe3+、H+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要求,C错误;
Ca2+、Mg2+、H+与反应,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7.【答案】C
【解析】题述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5,由0降低到-1。只有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被氧化的氯原子和被还原的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故B项错误;由电子守恒可知,氧化剂的得电子数与还原剂的失电子数相等,二者之比为1∶1,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诗句“野火烧不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爆竹声中一岁除”都包含有物质的燃烧,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包含以下三个反应: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以上三个化学反应中均无元素化合价的升降,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9.【答案】D
【解析】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小,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位于二者之间。氢氧化铁胶体、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石灰乳属于浊液,硝酸钾溶液属于溶液,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选项A中稀硫酸与铜片不反应,违背了客观事实;选项B中生成物不完全正确,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H++Ba2++2OH-===BaSO4↓+2H2O;选项C中生成物不正确,生成的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11.【答案】A
【解析】Cl2+H2O===HCl+HClO中,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则氯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A正确;Fe2O3+3CO2Fe+3CO2中,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所以氧化铁作氧化剂,一氧化碳作还原剂, B错误;2F2+2H2O===4HF+O2中,氟气中氟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所以氟气作氧化剂,水作还原剂,C错误;2Na+2H2O===2NaOH+H2↑中,钠中的钠元素化合价升高,水中的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D错误。
12.【答案】D
【解析】氯化氢、硫酸液态时不导电,溶于水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A项错误;氯化钠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氯化钠是电解质,B项错误;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的亚硫酸是电解质,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C项错误;只有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A项,前者为BaCO3+2H+===Ba2++H2O+CO2↑,后者为BaCO3+2H++===BaSO4↓+H2O+CO2↑;B项,前者为 Ba2++===BaSO4↓,后者为 Ba2++2OH-+2H++===BaSO4↓+2H2O;C项,前者为2H++===CO2↑+H2O,后者为H++===CO2↑+H2O;D项,两者均为H++OH-===H2O。
14.【答案】D
【解析】①江水含有土壤胶体,遇海水中的电解质聚沉,从而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①正确;②夜景中会观察到光束,属于丁达尔效应,与胶体有关,②正确;③树林中的晨曦形成光束,属于丁达尔效应,与胶体有关,③正确。
15.【答案】B
【解析】氧化物可能是分解反应的产物(如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项错误;四种基本反应不能包含所有的反应(如3CO+Fe2O32Fe+3CO2), B项正确;醋酸(如CH3COOH)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但醋酸为一元酸,C项错误;氢氧化钠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往往大于澄清石灰水饱和溶液的浓度,D项错误。
16.【答案】 (1)C  KNO3和S  CO2 K2S和N2
(2)3.612×1024
【解析】 本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0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碳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4价,被氧化的元素是C。氧化剂是KNO3和S,氧化产物是CO2,还原产物是K2S和N2,本反应中生成4 mol气体时转移电子12 mol,生成2 mol气体时转移电子数为6×6.02×1023。
17.【答案】2 1 1 H2O 2 12 H+
【解析】Fe3+→Fe2+,化合价从+3→+2,降低1价,→,化合价从+4→+6,升高2价,根据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相等以及原子守恒配平得方程式2Fe3+++H2O===2Fe2+++2H+。
18.【答案】熔融状态 化合物 ②⑥⑦
【解析】①H2SO3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②液态SO3在水溶液中虽然能导电,但自身不能电离,所以是非电解质;
③液态的醋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是电解质;
④铁是单质,所以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BaSO4固体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是电解质;
⑥蔗糖(C12H22O11)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⑦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⑧浓硫酸属于混合物,所以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所以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②⑥⑦。
19.【答案】(1)错误 不符合反应事实,生成物应为Fe2+,不是Fe3+ Fe+2H+===Fe2++H2↑
(2)错误 氢氧化铜应写化学式 Cu(OH)2+2H+===Cu2++2H2O
(3)错误 同时还生成硫酸钡沉淀 Ba2++2OH-+Cu2++===BaSO4↓+Cu(OH)2↓
(4)错误 反应方程式两边电荷不守恒 2Al+3Cu2+===2Al3++3Cu
(5)错误 生成硫酸钡与水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2 2H+++Ba2++2OH-===BaSO4↓+2H2O
(6)正确
(7)错误 生成物为氢氧化铁胶体,不是沉淀 Fe3++3H2OFe(OH)3(胶体)+3H+
(8)错误 Ca2+应参加反应,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Ca2++2+2OH-===CaCO3↓++2H2O
【解析】“五看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2Fe+6H+===2Fe3++3H2↑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如氢氧化铜要写化学式、不能写成H+和)。
(3)看是否漏掉反应的离子(如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易漏掉反应的离子)。
(4)看原子及电荷是否守恒(如 Al+Cu2+===Al3++Cu 方程式两边电荷不守恒)。
(5)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易出现此类错误)。
20.【答案】(1)B
(2)0.3
(3)
【解析】(1)浓盐酸在反应中生成氯气体现还原性,生成氯化钙体现酸性,显示出来的性质是B。
(2)由反应可知生成2 mol氯气转移2 mol电子,则产生0.3 mol 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3 mol。
(3)该反应转移电子为2e﹣,用双线桥法表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21.【答案】(1)2Br-+Cl2===Br2+2Cl-
(2)吹出单质Br2
(3)吸收尾气 NaOH溶液
(4)H2O2+2Br-+2H+===Br2+2H2O
(5)氧化性:H2O2>Br2>H2SO3
(6)①不干扰,无论热空气是否参加氧化H2SO3,只要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同时无明显颜色变化,即能证明Br2氧化了H2SO3
② H2SO3有剩余(H2O2浓度小或Br-与H2O2反应慢等因素都可)
【解析】(1)氯水中的Cl2置换Br-。
(2)利用Br2的挥发性,吹入热空气使Br2挥发。
(3)因为Cl2、Br2有毒,所以C中盛放NaOH溶液,除去尾气中的有毒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4)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说明H2O2把Br-氧化为Br2,可得离子方程式。
(5)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H2O2>Br2>H2SO3。
(6)①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说明Br2参加了反应,即氧化了H2SO3。
②实验操作Ⅲ发生的反应为H2O2氧化Br-,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反应受到了影响,H2SO3有剩余、H2O2浓度小、Br-与H2O2反应慢等都是可能因素。
22.【答案】(1)①MnO2+4H++2Cl-Mn2++Cl2↑+2H2O ②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2)Cl2> Br2> Fe3+
(3)①过量氯气和SCN-反应2SCN-+Cl2===2Cl-+(SCN)2,使SCN-浓度减小,则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 KSCN 变红色  (或 FeCl3溶液,不变红)
②BrCl+H2O===HBrO+HCl、Ag++Cl-===AgCl↓
【解析】(1)①在装置A中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时发生反应产生氯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nO2+4H++2Cl-Mn2++Cl2↑+2H2O;②氯气是有毒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在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就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会发现:D装置中:溶液变红,说明发生反应:Cl2+2Fe2+===2Cl-+2Fe3+,证明氧化性:Cl2>Fe3+,Fe3+与SCN-发生反应生成Fe(SCN)3使溶液变为红色;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下层CCl4层无明显变化。证明发生反应:Cl2+2Br-===2Cl-+Br2,氧化性:Cl2>Br2;Br2+2Fe2+===2Br-+2Fe3+,证明氧化性:Br2>Fe3+,从而证明氧化性:Cl2>Br2>Fe3+。(3) ①Fe3++3SCN-Fe(SCN)3是一个可逆反应,当Cl2过量时,过量的氯气和SCN-反应2SCN-+Cl2===2Cl-+(SCN)2,使SCN-浓度减小,则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现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颜色变红色,就证明是平衡发生了移动;或向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溶液不变红色,也证明溶液中SCN-浓度减小,平衡发生了移动;②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这是由于Cl2+Br2===2BrCl;BrCl+H2O ===HBrO+HCl,Ag++Cl-===AgCl↓,所以溶液颜色变成红色。
23.【答案】(1)4∶1 (2)42 g
【解析】从反应方程式可知3 mol Cu被氧化时,参加反应的HNO3为8 mol,但其中只有2 mol HNO3得到电子被还原(从化合价分析可以判断),因此3 mol Cu还原2 mol HNO3,即应按3Cu~2HNO3这一关系式进行计算。
n(Cu)==1 mol,
3Cu―→2HNO3
3 mol 2 mol
1 mol mol
m(HNO3)=63 g·mol-1×mol=4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