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钓鱼的启示(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钓鱼的启示(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6 09: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组教材是以“生活中的启示”为专题编写的,选编了《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本单元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四”和“回顾·拓展四”。
课题
内容简说
钓鱼的
启示
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通往广场
的路不止一条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又多了一条。
落花生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珍珠鸟
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说明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1.认识29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捞、皎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13.《钓鱼的启示》…………………………………………………………………………………2~3课时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1~2课时
15.《落花生》………………………………………………………………………………………2~3课时
16*.《珍珠鸟》……………………………………………………………………………………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四…………………………………………………………………………………2~3课时
回顾·拓展四………………………………………………………………………………………1~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13.钓鱼的启示
课题
钓鱼的启示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本导学案的设计,首先设疑激趣,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为本,在阅读中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从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积累语言,获得思想启迪。
学前准备
1.搜集鲈鱼和钓鱼的相关知识。(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小心翼翼”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描写美丽月色的句子。
3.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鲈鱼和钓鱼的资料。(师生)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用时:5分钟)
1.出示课题。
2.设疑引读: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1.齐读课题。2.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钓鱼的知识。
1.填一填。
课文写了
和 钓鱼的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组织疏通字词。
3.启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字词的学习情况。
(1)要特别注意,“溅、鳃、翼、诫”的写法和读音。
(2)新词理解。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
鱼饵( )
诱惑( )
实践( )
翕动( )
皎洁( )
沮丧( )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涟漪:
翕动:
皎洁:
抉择: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用时:12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全班交流。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获得的启示。
4.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1)
(2)
(3)
四、布置作业。
(用时:5分钟)
布置作业:抄写字词,熟读课文。
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钓鱼的知识,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我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从这件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学能力。接着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就是我范读、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了文章脉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积累。
2.体会到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父爱。
3.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做人的道理。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从钓鱼中获得什么启示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自由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文中找出作者获得的启示。
5.从文中找出“我”从钓鱼中受到启示的句子,抄写下来。


二、品读课文,体会启示。
(用时:20分钟)
1.过渡: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后才获得这样的启示呢?在文中画出相关词句。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组织讨论:为什么父亲不为“我”的抗议而动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交流自己画出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心理历程。3.认真读描写父亲态度的语句,交流父亲这样做的原因:父亲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正因为如此,“我”长大后才学会了拒绝诱惑。4.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6.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当“我”钓到大鲈鱼时, ;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
。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2.启发思考:文中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如果你遇到诱惑,会怎么做?
1.配乐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读后的感悟。
7.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中,诱惑人的“鱼”指的是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用时:5分钟)
1.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的感受,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也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组织交流。
1.个人构思后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2.全班交流。
8.写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们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
◆联系实际,感悟启示(教学难点)   
师:钓鱼的故事如此感人,在此过程中,“我”虽然失去了一条美丽的鱼,但“我”却得到了人生中更珍贵的东西,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朗读。)   
师:“我”得到的是什么呢?   
生: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多媒体出示作者相关资料,学生阅读。)   
师:“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老师发现这段话里有条“鱼”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诱惑人的鱼。   
师:这“鱼”指的是什么?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   
生:这“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如:金钱、荣誉、名利、地位……   
师: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我”心动、诱惑“我”的会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会遇到哪些诱惑呢?   
生1:金钱。   
生2:权势、物质诱惑。   
生3:荣誉……     
师:面对这些诱惑你会怎样做呢?   
生:我会拒绝。   
师:是啊,面对种种诱惑,作者拒绝了,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具有正确而坚定的立场。那么是谁教会了“我”作出这样正确的选择的?   
生:父亲。   
师:还记得父亲告诫“我”的话吗?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就给“我”永久回忆的钓鱼又放鱼这件事来讲,做什么最难?   
生:把鱼放掉。   
师:文中的“我”失去了鲈鱼,得到的是什么呢?   
生1:“我”得到了做事要遵守规定的道理。   
生2:“我”得到了抵御诱惑的勇气。   
生3:“我”得到了自我控制的力量,得到了作出正确抉择的勇气。   
师:那么,后来当“我”遇到这些诱惑人的“鱼”的时候,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会怎样对待?   
生1:会像当年放掉大鲈鱼那样,放弃诱惑,抵御诱惑,坚持按照原则办事。   
生2:会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道德。   
师:对,放弃这条大鲈鱼,拒绝我们面临的诱惑,一旦我们作出了放弃的选择,就跨越了这道难关,我们就会怎样?   
生1:我们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生2:我们就会获得人生的启迪。   
师:父爱如山,父亲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我”对父亲充满着敬佩与感恩。同学们,让我们把对父亲感激崇敬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好吗?请你们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及自己的生活积累,把“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多媒体出示:爸爸,我想对您说……学生课后完成练笔。)
赏析:感悟作者从放鱼一事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按照由“事”到“人”再及“理”的教学线索进行解析是非常巧妙的设计。教师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还提供了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的过程。教学最后,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活,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