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7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6 09:2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哪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感受到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毛主席的生平和抗美援朝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够正确读记“殉职、踌躇、黯然、奔赴”等词语。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学习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情谈话,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背景介绍: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2.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检查初读情况。
3.启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课文。
2.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1)字音方面。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2)新词理解。
勋鉴: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3.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获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1.用“√”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拟定(nǐ yǐ)
奔赴(pù fù)
踌躇(chú zhù)
殉职(xún xùn)
2.根据句意写词语。
(1)给有功德的人看。( )
(2)因公务而牺牲。( )
(3)犹豫不决的样子。( )
(4)起草制定。( )
三、品读课文,走近伟人。(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段,在旁边写出读书感悟。
2.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段。认真品读,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
2.交流读书感悟。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从中体会到毛泽东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结合上文,知道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3)“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这是父亲对儿子情感的自然流露。)
(4)“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伟大的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这句话中一连串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___________________中,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毛泽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度赞扬,又表明了毛泽东对于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显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情朗读,升华主题。(用时:7分钟)
1.过渡:学完了全文,你一定感慨万千吧?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2.组织讨论: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具体词句说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交流讨论结果。
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4.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先写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________________心情;再写岸英遗体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________心理;最后做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