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三上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三上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7 09:34:54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9.寓言二则苏教版 三年级上第二课时新知导入说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下面视频中的小鸟的名字吗?新知导入鹬21世纪教育21世纪教育自读课文识字解词我会读(1)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2)老师指名认读(3)小老师领读yù bàng xié ruò chí jīn 鹬 蚌 胁 弱 持 禁 21世纪教育21世纪教育识字解词 我会写 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半部分要稍微大一些,要盖住低下的一部分,书写起来相对漂亮。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边的部分,不宜太大,稍微小一点,书写出来比较好看。伸 夹 示 齐 shēn jiá shì qí 独特字在书写时一般整个字伸得最长的笔画一般都是比较关键的笔画,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寻找,并把它写好,这个笔画决定字是否显得大方。指导写字1.请同学按照正确的姿势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2.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4.严格按笔顺描写。21世纪教育 安静 我 来 组 词识字解词伸 夹 示 齐 伸手伸出 夹着 夹杂 示范 示意整齐齐心21世纪教育形近字21世纪教育新知讲解鹬蚌相争 鹬:一种嘴长,喜欢在沙滩觅食的 鸟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 一种软体动物,外面有黑褐色的坚硬外壳。精读课文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撰汇集整理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其计33篇。 一、 故事出处精读课文 二、观察图片,讲故事。精读课文 三、 朗读课文,结合图片,说一说本文讲了什么事? 《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双方互不相让,
谁也不肯放开谁识字解词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三、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21世纪教育识字解词 鹬的心情应该是很急切。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猛地”一词,可以看出速度很快,体现了它急切的心情。  2.结合图片内容,鹬发现河蚌后心情怎么样?你能那句话可以看出它的心情? 同学们,请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我 来 组 词 3.紧接着,故事是怎么发展的?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蚌禁闭着壳一步不让,它们两个僵持不下。21世纪教育我 来 组 词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4.阅读下列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精读课文 同学们,和同座两个人对话,说说你的感受。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它们两个人虽然都已经,精疲力尽,毫无办法,但是仍然不甘示弱,不肯让步,僵持不下。 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5.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五、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21世纪教育拓展阅读同学们,你知道《鹬蚌相争》故事的来源。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 拓展阅读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课堂练习 1.填写同音字: 玉 寓 鹬
( )言 美( )
( )蚌相争
豪 毫
( )言壮语 ( )不示弱
丝( ) ( )迈
寓 玉 鹬 豪 毫 毫 豪 21世纪教育课堂练习 2.成语积累: 鹬 蚌毫 ( )( )相争
( )不( )弱
( )不( )让示互相21世纪教育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苏教版三级上册语文9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寓言二则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4.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重点
会写“ 伸、夹”等4个生字,正确认读“鹬 、蚌 ”等6个生字。
难点
明白做事情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下面视频中的小鸟的名字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读课题《寓言二则》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
shēn jiá shì qí
伸 夹 示 齐
yù bàng xié ruò chí jīn
鹬 蚌 胁 弱 持 禁
(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指正:“蚌”后鼻音,“ 、伸 、禁 ”是前鼻音。“伸、示、 弱 、 持”翘舌音。
④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边的部分,不宜太大,稍微小一点,书写出来比较好看。
独特字在书写时一般整个字伸得最长的笔画一般都是比较关键的笔画,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寻找,并把它写好,这个笔画决定字是否显得大方。
独特字在书写时一般整个字伸得最长的笔画一般都是比较关键的笔画,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寻找,并把它写好,这个笔画决定字是否显得大方。
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半部分要稍微大一些,要盖住低下的一部分,书写起来相对漂亮。
jìn (禁止)

jīn (禁受)
(二) 精读课文
1.故事出处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撰汇集整理的一
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其计33篇。
2.观察图片,讲故事
展示图片
3. 朗读课文,结合图片,说一说本文讲了什么事?
《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3.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2)结合图片内容,鹬发现河蚌后心情怎么样?你能那句话可以看出它的心情?
鹬的心情应该是很急切。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猛地”一词,可以看出速度很快,体现了它急切的心情。
(3)紧接着,故事是怎么发展的?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蚌禁闭着壳一步不让,它们两个僵持不下。
(4)阅读下列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它们两个人虽然都已经,精疲力尽,毫无办法,但是仍然不甘示弱,不肯让步,僵持不下。
(5)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4.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三)同学们,你知道《鹬蚌相争》故事的来源。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四)课堂练习
1.填写同音字:
玉 寓 鹬
( )言 美( )
( )蚌相争
豪 毫
( )言壮语 ( )不示弱
丝( ) ( )迈
成语积累:
( )( )相争
( )不( )弱
( )不( )让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学生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请学生分组完成,组词,课堂展示。
学生分辨多音字,比赛组词,看看那组同学的速度快。
观察图片,说故事。
快速阅读课文,归纳文章大意。
朗读课文中的句子,了解重点字词。
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小组讨论,
组织答案
阅读课文,增长见识。
完成练习,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认识本课生字.
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轻松的状态下认识本课所学字词
知道学生辨析多音字,能给够正确使用。
培养观察能力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学习结合语句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语。
通过分析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问题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拓展阅读,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完成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寓言二则》练习
第二课时
一、把下面字写到田字格里。
咱 枯 伸 夹 示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只河蚌( )张开壳儿在河滩( )上晒太阳。有只鹬( )看见了,猛( )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 )肉。
正当双方筋( )疲( )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 )喜笑颜开。
辩一辩,组词。
蚌(??? )??? ?猛(?? ??)????
丰(?????)?????孟(???? ?)
????
瞧(???? )?? 滩(??????)
焦(???? )?? 难(??????)??
用横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河蚌豪不视弱,得意洋洋地夹住鹬的嘴不放。?(???????????????)正当双方筋皮力尽的时候,有个鱼夫看见了。(???????????)
据课文内容填空。?
(1)《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让渔翁一起捉住了,这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知道寓言里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寓言。
六、阅读答题。
狐狸和猫
一次,猫在森林里遇到了狐狸先生,猫想:“他精明,有经验,对世界上的事都有见识。”猫就友好地招呼狐狸。
“您好,亲爱的狐狸先生!你好吗?身体怎样?您在艰难的日子里过得怎么样?”
狐狸傲慢地把猫从头到脚打量了好久,不知道他是否该回答猫。狐狸终于说:“噢,你这可怜的捋胡须的,你这花斑的傻瓜,你这饿鬼,你这捕食老鼠的东西!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你怎敢问我过得怎么样?你学到了多少东西?你懂得了多少本领?”“我只一种。”猫温顺地答道。“那是一种什么本领呢?”狐狸问。“猎狗追我时,我会跳到树上逃命。”
“就这些吗?”狐狸问。“我掌握了一百多种本领,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但是我可怜你,和我一起吧,我教你怎样逃避猎狗。”
就在这时候,一个猎人带着四条猎狗来了。猫敏捷地跳到树上,悄悄地爬到树顶上,这样树枝和枝叶可以把它完全遮住。“打开袋子,狐狸先生,打开袋子!”猫对狐狸叫道,但是猎狗们已经咬住了狐狸,叫它动弹不得。“噢,狐狸先生!”猫叫道,“你有一百种本领,可还是给抓住了,而我只有一种本领,却逃了命。如果你能像我一样爬上来,你就不会丢命了。”
1.从我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 ) 困难──( )
计策──( ) 灵敏──( )
2.按要求改句子:
⑴ 但是猎狗们已经咬住了狐狸。(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照应了上文中的哪句话,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二则》练习第一课时答案

读一读,写一写。?
bàng tān yù měng zhuó
(2)jīn pí jīn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
四、用横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豪改成毫 皮改成疲?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
五、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互不相让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 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2)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六、阅读
1.从我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傲慢) 困难──(艰难)
计策──(计谋) 灵敏──(敏捷)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2.按要求改句子:
(1)但是狐狸已经被猎狗们咬住了。
(2) 我有计谋。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句型的掌握。
我掌握了一百多种本领,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