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1.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安慰???? 淋蓠尽致???? 诧异???? 几缕血痕B.苟活???? 惨淡经营???? 和蔼???? 消行寥落C.沉默? ???徒手请愿???? 微漠???? 暗然泣下D.徘徊???? 洗成绯红???? 授课???? 屠戮妇婴
答案:D
解析:A“蓠”应为“漓”。B“消”应为“销”。C“暗”应为“黯”。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怕你别无长物,就怕你连上进的心都没有。
②黄老师的课实在是太精彩了,他在课堂上不但妙语连珠,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有声有色地给大家描述出来。
③无论步行还是乘车离开,母亲总是目不斜视地看着我们走远,在我们回首时她依然站在原地,直到再也望不见我们。
④对于美国人擅长的“谈判游戏”,中国人早已领教了不少,因此对于特朗普上台后的各种“小伎俩”早已洞若观火。
⑤冬天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冷风不断地从四周灌进这个破房,他紧缩在屋角,全身不停地哆嗦着,噤若寒蝉。
⑥他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民俗风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速写基础,描绘人物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望文生义。②“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③“目不斜视”,眼睛不看旁边。形容态度严肃,遵守规矩,不左右乱看。此处可用“目不转睛”。④“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⑤“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形容不敢作声。易误解为“寒冷”或“十分寂静”。⑥“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答案A
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干(ɡān)练???? 噩(è)耗传来???? 立仆(pū)???? 长歌当(dànɡ)哭B.绯(fēi)红???? 赁(lìn)屋授课???? 尸骸(é)???? 桀骜(ào)锋利C.不惮(dàn)???? 洗涤(dí)旧痕???? 攒(cuán)射???? 广有羽翼(yì)D.屠戮(lù)???? 无端喋(dié)血???? 山阿(ā)???? 祭品菲(fěi)薄
答案:C
解析:A“干”应读“ɡàn”。B“骸”应读“hái”。D“阿”应读“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座城市全民阅读的水平能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城市的软实力,也是衡量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普遍憧憬幸福而自由的退休生活,并且希望能够享受更长时间的退休时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C.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坚持自主动漫原创、传统演艺为最大特色,区别于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定位为世界级动漫文化产业园区。
D.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掩口鼻呼吸,以减少吸入浓烟,切忌不要慌乱,判断火势来源,采取与火源相反的方向逃生。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C项,缺少介词,在“坚持”后添加“以”。D项,“切忌不要慌乱”不合逻辑,“采取……方向”动宾搭配不当。
答案A
5.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人的一组词语是(???)??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________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____________前往的。?? ③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____________至于泣下。?? ④真的猛士,将更____________而前行。
A.欣然??????奋然??????毅然??????黯然B.毅然??????奋然??????欣然??????黯然C.毅然??????欣然??????黯然??????奋然D.欣然??????毅然??????黯然??????奋然
答案:C
6.下面对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流言”分别指反动派屠杀爱国学生的暴行和走狗文人为掩盖其罪行而制造的言论。“已使”“尤使”构成递进关系,突出反动派屠杀学生的暴行更使作者愤慨。)
B.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三个女子在反动派向学生施行暴行时互相救助的行为震撼人心。)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反语,揭露中外的杀人者相互勾结、屠杀爱国学生的罪行。)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牺牲,但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解析A项,“突出反动派屠杀学生的暴行更使作者愤慨”错,应为“突出走狗文人为掩盖其罪行而制造的言论更使作者愤慨”。
答案A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B.⑤③②④⑥①C.④①⑥⑤③②???????????????????????D.⑤③①⑥②④
答案:B
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以排除AC。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8.请在下面文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句子序号。
我们深深为鲁迅的智慧叹服,他懂得避祸保全却不 ,他善于经营生计却不 ,他迎来送往却不 ,他嬉笑怒骂却不 。他善于发现 ,也善于推翻 。?
①玩世油滑 ②敷衍虚伪 ③促狭卑琐 ④龟缩苟活
⑤你司空见惯的常理 ⑥你闻所未闻的真相
解析从转折连词前后对应准确的角度思考。
答案④ ③ ② ① ⑥ ⑤
9.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刘和珍的文字,提炼要点,补出下联。
上联:订《莽原》听讲义刘和珍君音容宛在
下联:__________
答案:抗暴行赴国难热血青年忠魂长存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
解析补写语句要在通读语段后,从整体着眼,于细处揣摩。第①处,要注意与前面语句的照应关系;第②处要注意横线后的“这个精神素质”一词的提示作用;第③处要具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自由意志)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 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3)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__________;真的猛士,__________。(4)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答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以时间的流驶; 来洗涤旧迹; 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将更奋然而前行; 横眉冷对千夫指
文学常识填空。1.鲁迅(1881一1936),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2.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答案:1.周树人; 豫才; 浙江绍兴; 《狂人日记》2.《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下列对节选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知道”的“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这便用铁的事实驳斥了所谓“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B.“下午便得到噩耗”,副词“便”说明惨案发生之快,雄辩地证明这是敌人预先设置的“罗网”。
C.“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的想象。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
解析D项,理解错误。这句话中“尤”,是“更加”的意思,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答案D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解析结合上文的“惨象”“流言”两个词,不难看出“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反动派的无情杀戮和反动文人的诽谤诋毁。
参考答案敌人凶残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了,使得我们的民族没有人敢为自由、国家而呼喊奋斗了。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
解析从“沉默呵,沉默呵”不难看出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反复。“不在……就在……”指明了“沉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表面上看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其实强调的重点在前一分句。
参考答案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意思是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爱国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的“抗战”
刘加民
???鲁迅先生是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距离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7月7日,还有1年多的时间,但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文化界的、大中小学里的、地方武装的“民间抗战”,从来没有停止过。鲁迅就是文化界抗战的核心人物之一。
???创立于1930年3月2日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发起人之一就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鲁迅所作的著名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被认为是“左联”的纲领。“左联”是后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社团,它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鲁迅还将自己的稿酬捐给“左联”作为最初的活动经费。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以“左联”为核心的爱国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抗日工作。10月15日,“左联”执委会发表《告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一切爱好文艺的青年们》宣言,抗议日本侵略者;“左联”与美术研究会联合编辑的连环图画《东洋人出兵》也同月出版,大胆揭露日本侵华的罪行。1932年1月,“上海各界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成立,“左联”派代表参加,并安排作家深入前线采访,撰写抗日文章,鼓舞士气,同仇敌忾。1932年9月28日,为抗议日本侵占东北,“左联”发表《告国际无产阶级及劳动民众的文化组织书》,10月15日,“左联”执委会发表《告无产阶级作家革命作家及一切爱好文艺的青年》,抗议日本侵略。
???除了积极支持“左联”的活动外,鲁迅还与其他知名人士联合发表宣言,对日本的侵略和屠杀行为进行抗议。1932年2月4日,鲁迅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发告世界书》,抗议日本进攻上海。1932年2月7日,鲁迅等129名爱国人士联合发表《中国著作者为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
???积极推介年轻作家的抗日作品,是鲁迅积极参与抗战的另一种方式。作为当时文坛的主将,鲁迅一言九鼎。他大力推介了一些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使一批文学新人快速崭露头角。1935年8月和12月,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鲁迅的帮助下终于出版发行。鲁迅为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来自东北沦陷区的年轻作家的作品亲写序言,高度评价。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鲁迅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葛琴的《总退却》短篇小说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军民在1932年1到3月“淞沪抗战”中的英勇表现,鲁迅也为之作序,盛赞其是“这一时代的产品”。
???鲁迅还领导了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1936年6月1日,鲁迅、冯雪峰等商定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6月15日,《夜莺》第四期刊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发表鲁迅等赞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文章。7月1日,鲁迅发表《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强调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一个总口号,“国防文学”是“随机应变的具体口号”。同日,鲁迅发表《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痛斥托洛茨基派反对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并表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民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8月15日,鲁迅在《作家》上发表《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作家应在“抗日”的旗帜下联合起来,认为当时左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右翼的“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侧重点不同,可以在“抗日”的旗帜下并存。他主张抗日旗帜下面要保持各自的文学特色和思想意识,不希望一刀切,非此即彼。
???1936年10月1日,距离逝世还有18天,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鲁迅,仍会同21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仁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在民族大义面前,鲁迅毫不犹豫站到了超越派别、团结御侮的高度,这对文化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能够迅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积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是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将自己的稿酬捐献给“左联”作为最初的活动经费,表现了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B.鲁迅先生强调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痛斥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C.鲁迅认为,当时左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右翼的“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侧重点不同,可以在“抗日”的旗帜下并存。D.在民族大义面前,鲁迅毫不犹豫地站在超越派别团结御侮的高度,主张文学界同仁不分新旧派别,凝聚力量、投身到抗日救国中去。2.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回答。3.鲁迅先生作为文化界抗战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抗战救国中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1.A; 2.示例:①对中华民族无限热爱,对侵略者无比仇恨。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他积极组织并参加文化抗战活动,以笔为武器,向敌人战斗。②关心和提携文学青年。他积极为年轻作家的抗日作品作序,并大力推介。③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和冯雪峰等商定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强调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逝世前18天,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时,仍然坚持战斗。3.示例:①与同仁一起,共同发起成立了“左联”,在成立大会上的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被认为是左联的纲领。②与其他知名人士联合发表宣言,对日本的侵略和屠杀行为进行抗议。③积极推介年轻作家的抗日作品,亲写序言,并高度评价。④领导了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⑤逝世前18天,仍会同21人联合发表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为抗日救国而联合。
解析:“表现了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分析不当,应为表现了鲁迅先生培植革命文学的满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