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检测:(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6 23: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莅(lì)临? ???叱咤(chà)风云? ???蓟(jì)北? ???拭(shì)目以待 B.弥(ní)漫? ???戊(wù)戌变法? ???箜(kōnɡ)篌? ???情绪亢(kànɡ)奋 C.谦逊(xùn)? ???涕(tì)泗横流? ???酣(hān)畅? ???迥(jiǒnɡ)然不同 D.宦(huàn)官? ???屏(pínɡ)住呼吸? ???角(jué)色? ???步履(lǔ)稳健
答案:C
解析:A“咤”应读“zhà”。B“弥”应读“mí”。D“屏”应读“bǐnɡ”,“履”应读“lǚ”。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某公司高薪聘请10名海归博士打造研发团队,这支高素质的队伍不孚众望,为公司在抢占市场先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月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③当灾难来临时,武警官兵、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俾昼作夜地展开救援,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
④《矛盾论》充分考虑到广大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运用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⑤家长们的高度紧张自然不是捕风捉影,关乎孩子身体健康的事件,哪怕发生概率极小,也会击中家长们脆弱的神经。
⑥“抢救整理京剧传统剧目”需要对传统剧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改编者的心态不是高屋建瓴地睥睨传统,而是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使用错误。②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③俾昼作夜:将白天当作黑夜,指不分白天黑夜地寻欢作乐。此处不合语境。④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⑤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⑥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含褒义,此处应用中性词“居高临下”。
答案A
3.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韵文? ???策划? ???起承转合? ???哀从衷来 B.宣纸? ???自负? ???专心学术? ???起迪作用 C.背颂? ???秃头? ???掩面顿足? ???泪下沾巾 D.畅通? ???笔锋? ???浓默重彩? ???茅津渡口
答案:A
解析:B“起”应为“启”。C“颂”应为“诵”。D“默”应为“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状况,让人忧虑。
C.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D.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解析A项,“提高……危险”搭配不当,应为“增加……风险”;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C项,“启动了……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行色”杂糅,可改为“启动的……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或“启动了……系列活动”。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_______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②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_______,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③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_______。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④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_______的爱好。
A.机缘??? 畅通??? 表演??? 强烈 B.机遇??? 畅通??? 演出??? 强烈 C.机缘??? 通达??? 演出??? 剧烈 D.机遇??? 通达??? 表演??? 剧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机缘:机会和缘分。机遇:时机;机会(多指有利的),在这里用“机缘”更合适。畅通: 通行或通过顺利,无阻碍,用在此处合适。通达:明白(人情事理)。表演: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用在此处合适。演出:把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演给观众欣赏。强烈:极强的,鲜明的,用在此处合适。剧烈:猛烈。
6.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项是(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解析A项,是祝贺寿辰对联,但是不能突出教师职业特点,且“花甲”是指60岁。C项是挽联,不合语境。D项,不能体现贺寿之意,也不合适。
答案B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B.本文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看似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 C.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梁治华,创作上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 D.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并称“康梁”。五四时期,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本文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错,本文记叙了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属于写人记事的散文。
8.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先生应教育部门邀请,为初小一年级学生编国语教材。他拟的第一课是:“来,来,来上学。”经过反复斟酌,他又改为:“去,去,去上学。”请简述梁先生这样修改的原因。
解析可根据“来”与“去”在表意上的区别体会。“来”是召唤,“去”有催促和自觉的意思。
参考答案“来”,是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召唤;而“去”则是孩子自己的主动行为,后者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两者反映的读书自觉性不一样。
.颁奖词是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的文字。请从梁任公和荆轲中选择一个人物拟写一段颁奖词。要求:包含人物的主要事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示例:“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
答案:梁任公:一次上书,一场变革,不是野心的追逐,而是丹心的燃烧。半生革命,半生文学,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完美的圆。 饮冰室中,他苦苦求索强国之路;混沌乱世,他热情召唤中国少年! 荆轲:你是勇士,便注定你无所畏惧;你是英雄,便注定你无怨无悔!萧萧寒风,侠骨是你飘举的旗帜;凜凛易水,忠心是你不沉的航船!你是忠的楷模,你是侠的典范!
10.某校杂志社准备为高一同学在校刊《起航》开辟一个专栏“梦想照亮现实”。请以杂志社的名义写一则该栏目的征稿宣传词,要求紧扣专栏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解析拟写宣传语的策略:一要做到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使用其他修辞手法,或日常成语俗语的变式,力争吸引读者;二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本题要紧扣征稿的主题“梦想照亮现实”,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征稿单位及要求写清楚。
答案示例梦想从这里起航,青春在校园绽放。校杂志社在校刊《起航》为高一同学新开辟了专栏“梦想照亮现实”,现特向全体高一同学征集优秀稿件,欢迎踊跃投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1.下列对文章节选部分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以政治业绩突出陪衬学术成就。
B.当时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因为他们很多人都知道梁先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角色。
C.文章写梁任公的讲演稿,写得整整齐齐,书法秀丽,十分美观,这些褒扬性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景仰、赞叹之情。
D.第三段中,写梁任公先生一出场,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文字描写得形神兼备,顾盼神飞。
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文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答案B
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这段文字重点写梁启超先生的讲稿,通过讲稿,反映梁启超先生的品格。抓住“整整齐齐”“秀丽”“美观”等词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艺术修养高。
3.梁任公的开场白有什么特点?“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一句中“谦逊”和“自负”矛盾吗?为什么?
解析文章写梁任公开场白“极简短”,“一共只有两句”,而这两句又看似矛盾,体现其幽默风趣的性格。第二问要注意“谦逊”和“自负”分别评价的是梁任公的哪一句话。
参考答案简洁新奇,幽默风趣。不矛盾。“谦逊”针对他的第一句话来说,“自负”针对第二句话来说。这两种特点的结合足以表明梁任公开场白的幽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 “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 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中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等的话,从正面表现梁实秋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丰满,真实感人。 B.梁实秋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C.北京沦陷,梁实秋无比沉痛,他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 D.梁实秋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他的《雅舍小品》却是最道地的中文,绝无欧化的痕迹,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3.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
答案:1.A; 2.DE; 3.(1)我更喜欢鲁迅。①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如:他的《阿Q正传》揶揄了“精神胜利法”,《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国难当头之际,鲁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②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
(2)我更喜欢梁实秋。①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②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
解析:1.“从正面表现梁实秋的性格特征”分析不当,应为从侧而表现梁实秋的性格特征。 2.A“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错,不是全部,只是“很多”。B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错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据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 3.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题目是“鲁迅”和“梁实秋”更喜欢哪一个,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最好答“梁实秋”因为文本就在眼前;不必舍近求远。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结合原文列举事例,答题时注意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4.答案:1.B; 2.①先生那极具个性的音容笑貌、行为习惯让我难以忘怀,他那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更让我“敬慕”。
②因为我离开先生后就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所以在“敬慕”的同时又有 “怅惘”。 3.①从文章结构安排看,能使文章曲折多姿,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从文章的开头看,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接下来,作者不惜笔墨,对老师古怪的相貌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等,确实给人以古怪的印象;然后作者再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学养和见识,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②从刻画人物形象看,让老师的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凸显老师的才华和品格。这里运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或反衬手法),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实际上是要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学养和识见形成表和里的反向衬托,用外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不仅让老师的形象更生动、丰满,而且凸显了老师的才华和品格。
③从文章主旨表达看,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老师的怀念崇敬之情。与老师分别近50年,还能如此清晰地记得老师的音容笑貌,可见老师在学生心中印象之深,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怀念之重。
解析:徐老师是因为通过这次骂我认识了我,才对我的作文批改特别详尽。他的骂是不带恶意的,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所以对他来说,不存在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