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6 15:1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能力目标
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简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提高分析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与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分别是什么?英雄人物是谁?
1894-1895年。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英雄人物:邓世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主要代表、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契机是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二、合作探究
1.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扩张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2.《马关条约》的签订
与以前签订的条约相比,《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哪些新的侵略权益?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是以往签订条约的共同点,《马关条约》中不同的一项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内容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方式的变化,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另外,之前条约中规定的是开放通商口岸,而《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说明外国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扩张到了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
(1)“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内容: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反映的问题:“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2)观察课本P27的《时局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正是由于帝国主义掀起这一狂潮,才有后来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最后上演八国联军侵华的悲剧。
三、课堂小结
1894-1895年发生了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这一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课后作业
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异同点。
《马关条约》:1895年,日本马关,中方代表人物:李鸿章。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南京条约》:1842年8月;特点: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附件内容: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主要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结束了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