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
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新知导入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
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
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
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
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
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
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新知讲解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读诗句
新知讲解
记拼音
戍鼓
舍弟
shè
皆
jiē
况乃
nǎi
shù
新知讲解
知作者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
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
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
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
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
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
为“诗史”。
新知讲解
解诗题
诗题意思:诗人在月夜
回想自己分散的弟弟,抒发了作者内心忧虑之前。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戍鼓 断人行,秋边 一雁声。
句意: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
评析: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新知讲解
明诗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句意:恰逢白露时节,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评析:“露从今夜白”,写景,也写时令;“月是故乡明”,由望月引起思念之情。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明亮。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有弟 皆 分散,无家 问死生。
句意:我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他们的生死。
评析: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无存,生死未
卜。写出了安史之乱中人们饱受忧患丧乱的遭遇。
都,全。
杜甫在洛阳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寄书 长 不 达 ,况乃 未休兵。
句意: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评析:写战乱频繁,家书难达。抒发内心忧虑之情
一直,老是。
指战争还没有结束。
到达。
何况,况且。
课堂练习
译古诗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课堂总结
简析本诗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尾联紧承颈联,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频,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抒发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无限的人生感慨。
课堂总结
本诗主旨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拓展提高
悟文义
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战乱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2、简述一下这首诗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环境?
诗人思念故乡,在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更亮,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
理解运用
1、诗中既写景,也点明时令,突出对家乡感怀的诗句是:
2、从本诗中“ ”和“ ”等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