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6 14:45: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九年级上

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新知导入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
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
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
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
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
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
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新知讲解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读诗句
新知讲解
记拼音
戍鼓
舍弟
shè

jiē
况乃
nǎi
shù
新知讲解
知作者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
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
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
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
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
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
为“诗史”。
新知讲解
解诗题
诗题意思:诗人在月夜
回想自己分散的弟弟,抒发了作者内心忧虑之前。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戍鼓 断人行,秋边 一雁声。
句意: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
评析: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新知讲解
明诗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句意:恰逢白露时节,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评析:“露从今夜白”,写景,也写时令;“月是故乡明”,由望月引起思念之情。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明亮。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有弟 皆 分散,无家 问死生。
句意:我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他们的生死。
评析: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无存,生死未
卜。写出了安史之乱中人们饱受忧患丧乱的遭遇。
都,全。
杜甫在洛阳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明诗意
寄书 长 不 达 ,况乃 未休兵。
句意: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评析:写战乱频繁,家书难达。抒发内心忧虑之情
一直,老是。
指战争还没有结束。
到达。
何况,况且。
课堂练习
译古诗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课堂总结
简析本诗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尾联紧承颈联,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频,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抒发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无限的人生感慨。
课堂总结
本诗主旨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拓展提高
悟文义
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战乱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2、简述一下这首诗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环境?
诗人思念故乡,在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更亮,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
理解运用
1、诗中既写景,也点明时令,突出对家乡感怀的诗句是:
2、从本诗中“ ”和“ ”等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