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步检测:第一单元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步检测:第一单元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6 23: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④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解析:选D A项,“直接展示戏剧情节”不当;B项,“舞台说明”,应为“矛盾冲突”;C项,“内部”与“外部”互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解析:选D “首先”应为“最后”,“其次”应为“首先”,“最后”应为“其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雷雨》第二幕开始的“舞台说明”交待了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B.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如罗密欧有明显的急躁性格。
C.戏剧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D.《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其中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
解析:选A B项,“主要”不当;C项,戏剧冲突不能决定社会冲突,只能是社会冲突决定戏剧冲突;D项,“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不当,只能说“潜藏着痛苦、愤怒等复杂心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曹禺的剧本《日出》选段,完成4~6题。
剧情简介:四幕话剧《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本文节选的是李石清和潘月亭在第二幕中明争暗斗的一场戏。
(潘月亭由中门进。)
潘月亭  石清!你回来了。
李石清  (恭谨地)早来了。我听说您正跟报馆的人谈天,所以没敢叫人请您去。报馆有什么特别关于时局的消息吗?
潘月亭  你不用管,叫你买的公债都买好了吗?
李石清  买了,一共二百万,本月份。
潘月亭  买了之后,情形怎么样?
李石清  我怕不太好。外面有谣言,市面很紧,行市只往下落,有公债的都抛出,可是您反而——
潘月亭  我反而买进。
李石清  (表示殷勤)经理,平常做存货没什么大风险,可现在情形特别,行市一个劲儿往下跌。要是平定一点,行市还有翻回来的那一天,那您就大赚了。不过这可是由不得我们的事。
潘月亭  (拿吕宋烟)你怎么知道谣言一定可靠?
李石清  (卑屈地笑)是,是,您说这是空气?这是空户们要买进,故意造出的空气?
潘月亭  空气不空气?我想我干公债这么多年,总可以知道一点真消息。
李石清  (讨好地)不过金八的消息最灵通,我听说他老人家一点也没有买进,并且——
潘月亭  (不愉快)石清先生,一个人顶好自己管自己的事,在行里,叫你做的你做,不叫你做的就少多事,少问。这是行里做事的规矩。
李石清  (被这样顶撞,自然不悦,但极力压制着自己)是,经理,我不过是说说,跟您提个醒。
潘月亭  银行里面的事情,不是说说讲讲的事,并且我用不着你提醒。
李石清  是,经理。
潘月亭  你到金八爷那儿去了吗?
李石清  去过了。我跟他提过这回盖大丰大楼的事情。他说银行现在怎么会有钱盖房子?后来他又讲市面太坏,地价落,他说这楼既然刚盖,最好立刻停工。
潘月亭  你没说这房子已经订了合同,定款已经付了吗?
李石清  我自然说了,我说包给一个外国公司,钱决不能退,所以金八爷在银行的存款一时实在周转不过来,请缓一两天提。
潘月亭  他怎么样?
李石清  他想了想,他说“再看吧”,看神气仿佛还免不了有变故。
潘月亭  这个流氓!一点交情也不讲!
李石清  (偷看他)哦,他还问我现在银行所有的房地产是不是已经都抵押出去了?
潘月亭  怎么,他会问你这些事情?
李石清  是,我也奇怪呢,可是我也没怎么说。
潘月亭  你对他说什么?
李石清  我说银行的房地产并没有抵押出去。(停一下。又偷看潘的脸,胆子大起来)固然我知道银行的产业早已全部押给别人了。
潘月亭  (愣住)你——谁跟你说押给人了?
李石清  (抬起头)经理,您不是在前几个月把最后的一片房产都给押出去了吗?
潘月亭  笑话。这是谁说的?
李石清  经理,您不是全部都押给友华公司了吗?
潘月亭  哦,哦,(走了两步)哦,石清,你从哪儿得来这个消息?(坐下)怎么,这件事会有人知道吗?
李石清  (明白已抓住了潘月亭的短处)您放心,放心,没有人知道。就是我自己看见您签字的合同。
潘月亭  你在哪儿看见这个合同?
李石清  在您的抽屉里。
潘月亭  你怎么敢——
李石清  不瞒您说,(狞笑)因为我在行里觉得很奇怪,经理忽而又是盖大楼,又是买公债的,我就有一天趁您见客的那一会工夫,开了您的抽屉看看。(笑)可是,我知道我这一举动是有点多事。
潘月亭  (呆了半天)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不安地笑着)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你请坐,你请坐,我们可以谈谈。
李石清  经理。您何必这么客气?
潘月亭  不,你坐坐,不要再拘束了。(坐下)你既然知道了这件事,你自然明白这件事的秘密性,这决不可泄露出去。
李石清  是,我知道最近银行大宗提款的不算少。
潘月亭  好了,我们是一个船上的人啦。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团结起来。这些日子关于银行的谣言很多,他们都疑惑行里的准备金不够的。
李石清  (故意再顶一句)的的确确行里准备金不足,而且有点周转不灵。金八爷这次提款不就是个例子吗?
潘月亭  (不安地)可是,石清——
李石清  (抢一句)可是,经理,自从您宣布银行赚了钱,把银行又要盖大楼的计划宣布出去,大家提款的又平稳了些。
潘月亭  你很聪明,你明白我的用意。所以大楼必须盖,哪一天盖齐不管他,这一期的建筑费拿得出去,那就是银行准备金充足,是巩固的。
李石清  然而不赚钱,行里的人是知道的。
潘月亭  所以抵押房产,同金八提款这两个消息千万不要让人知道。
李石清  我自然会小心,伺候经理我一向谨慎,这件事我不会做错的。
潘月亭  这一次公债只要买得顺当,我们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去。这关度过去,你这点功劳我要充分酬报的。
李石清  我总是为经理服务的。呃,呃,最近我听说襄理张先生要调到旁的地方去?
潘月亭  (沉吟)是,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事我总可以帮忙。
李石清  谢谢,谢谢,经理,您放心,我总是尽我的全力为您做事。
潘月亭  好,好。
…… (潘下)
4.下列对剧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BE )
A.(李石清提及金八爷问现在是不是把银行所有的房地产已经都抵押出去了,这引起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追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剧中李石清说:“可是我也没怎么说。”言外之意是我也说了一些事。与“可是我也没说什么”意思差不多。
C.“(故意再顶一句):的的确确行里准备金不足,而且有点周转不灵。金八爷这次提款不就是个例子吗?”李石清有意再抛出事实,向潘施加压力,逼其就范,以便谋得升迁。
D.“(不安地)可是,石清——”显示秘密被揭穿,潘月亭惊恐的心理状态,也表明潘月亭此时在想对策。
E.“(沉吟)是,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事我总可以帮忙。”表现出潘月亭对手下人乘机要挟谋利有些意外,但还是痛快地答应了李石清的要求。
【解析】 B.与“可是我也没说什么”意思不同,“可是我也没说什么”表明我什么也没说。E.潘月亭没有痛快地答应了李石清的要求,是眼下先稳住对方,有机会再除去他。
5.潘月亭、李石清二人说话的态度、语气前后变化极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当李石清说出了他趁潘月亭不在,打开了潘的抽屉,偷看了潘月亭把最后的一片房产都押给友华公司签字的合同,知道了银行的准备金不足之后,潘月亭怕李石清将这一秘密暴露出去,而李石清又想借此谋得升迁,于是二人说话的态度、语气前后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6.请简要分析潘月亭、李石清的性格特征。(6分)
答:潘:狡诈奸滑、投机钻营、唯利是图。李:卑鄙阴险,别有用心。(应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杂剧之父关汉卿
曹金洪
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不久,便辞职离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他的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仕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较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他放下仕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相见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在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④关汉卿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形象动人,经常粉墨登场,成为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⑤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就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下了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⑥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势之类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突出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者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的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⑦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并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相关链接
材料①: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了杭州、扬州等地。他的散曲《杭州景》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的交往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材料②: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18 种,如《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等。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套数中描述他自己的文字,是为表现关汉卿狂傲不羁的性格。
B.关汉卿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关注整个社会所有人物的悲欢离合,流露着各个层次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C.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把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演出,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
D.关汉卿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虽然不十分广阔,但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无情地揭露官场的黑暗,强烈地控诉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解析:选C A项,“狂傲不羁的性格”错,意在表现关汉卿自信、自负、自嘲、乐观的性格;B项,“关注整个社会所有人物”错,“流露着各个层次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错,他主要关注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D项,“虽然不十分广阔”错,关汉卿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关汉卿曾做过太医院尹这样的高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在官府无法得到施展,不久,便辞职离官,专注于治病救人。
B.在剧作中,关汉卿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由此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C.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杂然相间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关汉卿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朝,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却能调试自己的心态,保持清高品格。
解析:选BD A项,辞官是“因有志而不能施展抱负”,后来也没有“专注于治病救人”。C项,“然而‘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错,原文为“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E项,“保持清高品格”错,原文中有“他放下仕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的信息。
9.联系文本内容,谈谈关汉卿为什么被称为“梨园领袖”。(4分)
答:
答案:①艺术创造上的杰出贡献: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18种,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堪称杂剧典范之作。②艺术表演上的巨大贡献:他不仅创作剧本,还亲自粉墨登场,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现状。③戏剧艺术上的深远影响:一方面,他的剧作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赞扬他们的反抗精神,在黑暗的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最强音;另一方面,他的优秀作品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④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精神:关汉卿具有社会责任感,为人民叫屈,为时代发声,富有批判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解析】 原文标点: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高祖为布衣时
布衣:指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与从事辨之
从事:指处置;也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去做。
C.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指示:即“指而示之”,就是指出来给人看。
D.何顿首曰
顿首:指磕头。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解析】 从事,指一般的属官。《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暗中封秦的降将为王抗汉,刘邦很生气,想攻打项羽。他手下的大将都反对,萧何更是以利害关系说服刘邦。
C. 刘邦十分信任萧何。刘邦即位后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他为酂侯。功臣们不满,刘邦采用比喻说服了功臣们。
D. 萧何先后辅助过汉朝两代皇帝。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解析】 从“独何谏之”可知“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中的“劝”为勉励、鼓励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译文: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
(2)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译文: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参考译文】
萧何,沛地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钱三百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监郡的秦御史,和属官一起考察他,萧何于是被授予泗水郡卒吏一职,考核成绩第一。
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着跑到存放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并把它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
起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把秦的降将封王来抗拒汉王。汉王很生气,要策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啥都鼓励汉王,唯独萧何劝谏说: “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为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
汉五年,刘邦登上帝位,按功劳封赐。皇上因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披着锁甲,拿着兵器,多的经历百余战,少的也有几十回合,攻城略地,多少不等。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去打仗,地位却在我们之上,为什么?”皇上说: “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出野兽处所的是人。现在各位只能追逐获得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操纵指挥,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各位只是以己身跟随我,多的三两个人,萧何全族几十人都跟随我,功劳不可忘记!”以后群臣都不敢说了。
高祖崩,萧何事奉惠帝。萧何病重,皇上亲自去探望他,于是问道:“百岁之后,谁可以代替您呢?”回答说:“没有比主上更了解臣下的了。”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顿首说:“皇上得到贤才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买田地住宅一定处于贫穷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围墙的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将学习我的俭朴;不贤,也不会被权贵掠夺。”
孝惠二年,萧何薨,谥号文终侯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D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这首诗写景绘形、绘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但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朴实无华。
E.此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C 项,应为“以动衬静”;D 项,没有“虚实相生”。
8.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6分)
答:(1)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2)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突出孤单寂寞的心境;(3)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落和忧愤。(每点_2_分)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从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角度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他乡”“独夜人”“致此身”进行分析。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登高》中的“,”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2)眼泪在古人心中有着深刻含义,白居易在《琵琶行 并序》中用“”一句,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琵琶女身世以及自己遭遇的感慨。
(3)《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悲凉与哀怨的句子是“,”。
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江州司马青衫湿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五、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0.(2017·课标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 ①“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使用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山水。②“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使用错误。③“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④“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⑤“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使用错误。故选A。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主要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是严格的话剧。
B.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要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公车腐败”的原因大多是监管不严、审批不当、部分领导干部享乐主义、贪图小便宜造成的。
解析:选A B项,乱用否定造成不合逻辑,删掉“切忌”或“不可”,也可将“切忌”改为“切记”;C项,缺少介词,在第二个“和”前或后补上“与”;D项,句式杂糅,“原因大多是……造成的”不当,应删去“的原因”。
13.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 C )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解析】 A用语不礼貌;B“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D用语不看对象。
14.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戏曲表演的中心是创造角色,成功地塑造出舞台人物形象。演员在舞台上要想创造出有血有肉而又有艺术性的人物形象,①。如演关羽的演员对他的角色是崇敬的;演李逵是带着亲切偏爱的心情的;对王宝钏是寄予无限的同情和赞美的。其次,还要有对人物感情的体验,捕捉到人物内心各种细微的变化,②。例如,演员徐小香为演好《群英会》里的周瑜,既深入体验周瑜总比不过孔明时又妒又气的内心状态,又着力在周瑜头上的翎子上下功夫,让翎子发抖,身子不动,这样他就表现出心里实在气得没法,但又要极力克制住的复杂的心理。基于这两个方面,正是③,才使他所饰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答案:①就要形成对他扮演角色的态度
②再用外形动作生动表现出来
③演员的准确把握和精湛表演
15.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简洁明了。(5分)
【答案】 考生查分后,查询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考生仅未上学校线通过调剂可参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其他出路。
六、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五一”期间,重庆杨家坪步行街,图书论斤卖。一搭建的流动书店内全场图书每斤售价为18元人民币,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购书现场很热闹,选购者踊跃,书籍种类繁多,包括时下的畅销书、中外名著等,还有不少装帧精美的精品书。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图书当萝卜白菜卖,是不尊重知识文化;有人认为有买有读,才能体现书的文化价值,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人认为,这种销售方式可以冲淡人们对电子读物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手机依赖症。
读了以上材料,你更认可哪种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材料围绕重庆街头图书论斤卖一事引出网友对此评论的三个观点,题目要求作出判断,更认可网友的哪个观点,然后在作文中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作文题型与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甲相似,要求必须做出选择,且只能在网友的观点中选择,不能在此之外提出自己的观点。立意一:图书贱卖,是不尊重知识,贬低了书籍的文化价值。立意二:图书贱卖,利于知识的传播,利于体现图书的文化价值。立意三:图书贱卖,利于引导人们阅读经典的纸质图书,提高阅读品位,有益身心健康。
[佳作展台]
图书岂能论斤售卖
图书如同萝卜白菜般论斤售卖,令人心痛不已!
不可否认,在数字阅读率已超过传统阅读率的时代,此举对普及大众阅读,缓解“手机依赖症”有一定作用,然而,知识的传播,图书的推广,非得用如此贱卖的方式吗?
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渴者不饮盗泉之水,何也?只为尊严。文化知识也是有尊严的,岂容贱卖亵渎?
现实中,忽略文化产品的巨大价值、尊贵身份而轻贱它们的事并不鲜见。作为知识与文化的载体的文化产品,已不是普通商品,过度商业化的行为,只会让它失去原有的格调与品位,只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
论斤售卖、论斤赔偿不仅有辱于知识文化的尊严,更是对如同鱼翅般的精品文化、精品艺术的大不敬。试问,当看到司马迁忍辱含垢、呕心沥血二十多年创作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的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和那些“文化快餐”混在一起被低价叫卖时,你感受如何?难道不觉得汗颜吗?一些精品图书遭受如此待遇,这是对经典的亵渎,是对创作者的极不尊重,更是对祖先的大不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文化的悲哀。相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同样一本书,它的价格要高许多。并非他们的纸张要贵得多,印刷成本要高得多,出售者追求的利润要大得多,根本的原因在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
贱卖图书会让知识贬值,文化尴尬,作者伤心,还会给读者留下许多后遗症。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到“书非借不能读也”,此说很有见地。的确,书往往因其难得而备受珍惜,人们也因此而更懂它的价值。如果一些精品图书、精品艺术长期如此贱卖,还有几个人看到他喜欢的书会有“如获至宝”的感受?还有几个人会对它如饥似渴,“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恐怕只会多出许多乱扔乱丢的废纸而已,热爱知识,尊重文化的价值观也会同这些废纸一起被践踏。一个真正尊重知识的爱书之人,哪怕“洛阳纸贵”,也会倾其所有,何用这种贱卖方式诱惑?
所以,书若真香,蝴蝶自来,心若真诚,何须贱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