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教案(全单元完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教案(全单元完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6 17:06:24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
课节概述: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进行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最终失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特征:近代化的起步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3.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4.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重点】
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1.近代化: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之相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2.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以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的,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的政策。其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4.公车上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5.维新派: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第4课 洋务运动
【知识与技能】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小组对史料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培养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重点】
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自主学习】
1.什么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哪些?
2.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哪些民用和军用企业?
3.应该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情境式导入)出示图片
  
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通过观察可知,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短短几十年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第4课《洋务运动》的学习。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
阅读教材P20第一段,思考:
(1)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怎样的情况?
答案提示:内忧外患。
(2)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提示: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教师点拨:洋务运动的目的一是解除内忧外患,二是实现强兵富国,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说洋务运动的性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所以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案提示: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知识点二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阅读教材P21第一段,思考:
(1)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前期怎样进行的呢?
答案提示: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2)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答案提示:洋务派认为在鸦片战争中,由于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3)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19世纪70年代后,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思考:
(1)为什么后期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呢?
答案提示: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
答案提示: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活动一 阅读P21图片《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轮船招商局》及“相关史事”,思考:史料反映了当时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提示:官僚衙门式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管理水平低,虽然发展迅速,但盈利没有用于改进技术、扩大再生产。
知识点三 建立新式海陆军
1.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强兵,阅读教材P22,思考:洋务派是怎样筹建海防的?
答案提示:19世纪60年代,组建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器练兵。9世纪70年代起,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2.洋务派兴办洋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思考: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呢?
答案提示:第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从而引发近代中国社会关系、思想文化的变化,使古老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第四,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政治制度的限制,洋务派本身的局限、列强的影响等,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教师点拨: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答案提示: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根本原因)。②清政府内部的腐败。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教师点拨:洋务运动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许多军用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还筹建了三支海军,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洋务派把学习外国技术作为一种国策,虽然他们只学了些皮毛,但开创了向外国探求富强之路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富民强国的经验和教训。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
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自主学习】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如何?
2.北洋舰队是如何全军覆灭的?
3.《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你知道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吗?
(情境式导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教师讲述: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P24第一段,思考:
(1)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提示:(1)日本。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2)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活动一 阅读教材P24~P26,并结合《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思考:
(1)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
答案提示: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在许多重大的战役中都涌现出了英雄人物,请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答案提示:根据教材回答左宝贵、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3)黄海海战,日军舰队受到重创。此时北洋舰队虽受损失,但主力尚存,仍有很强的作战实力。然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如何?
答案提示: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3.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又相继占领辽东半岛,并夹击威海卫。请回答:
(1)日军占领旅顺时,制造了哪件十分恶劣的事情?
答案提示:旅顺大屠杀。
(2)阅读P26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回答“材料研读”的问题。
答案提示:上述西方报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日本占领旅顺后,杀害了2万多中国人,暴露出日本侵略者凶残的本来面目。
4.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答案提示: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教师点拨: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不仅意味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它用惨痛的事实再一次的证明:一个不思进取、盲目自大、妄图通过割地、赔款、逃避而求和的政府是不会带领国家强大的。
5.活动二 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答案提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
知识点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1.活动三 阅读教材P26相关内容,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威胁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还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点拨:《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知识点三 瓜分中国狂潮
1.阅读教材P26相关内容,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思考:为什么沙俄、法国、德国会干涉日本还辽?
答案提示:《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所以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教师点拨: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实质体现了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2.活动四 阅读教材P27《时局图》以及《各国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思考:
(1)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的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答案提示: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2)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答案提示: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影响: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教师点拨:“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自主学习】
1.公车上书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领导者是谁?
2.维新派创办了哪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思想?
3.戊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地主阶级兴起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情境式导入)假如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几位“当时人士”。)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阅读教材P28,回答:1895年春,正值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消息?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其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当时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阅读教材P29,结合图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回答:
(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答案提示: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分别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答案提示: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3)回答教材P29“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教师点拨: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3.讨论: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1.活动一 阅读教材P30第一段,思考:
(1)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答案提示: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以自强。
(2)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答案提示: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澄清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3)讨论:由内容可以看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答案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答案提示: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教师点拨: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变法而掀起的整个运动。戊戌变法仅指1898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它是整个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阶段。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发动的反对戊戌变法的政变,它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三者不能混淆。
3.活动二 阅读教材P31图片《谭嗣同殉难图》和“相关史事”,思考: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答案提示:“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而维新派力量弱小,无法挽回失败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2)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
答案提示:①不值得,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②值得,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4.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考:
(1)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答案提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2)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提示:失败原因: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教师点拨: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戊戌变法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
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自主学习】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口号?
2.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述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较早被传教的山东地区遭受的外来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义和团运动
1.阅读教材P32,思考: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
答案提示: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洋教势力的猖獗(直接原因)。
2.活动一 阅读教材P32“材料研读”、P33第一二段,回答:
(1)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2)清政府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原因:义和团不断壮大,很难镇压下去,加上西方帝国主义不断加剧的侵略,也威胁到了清王朝的基本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在“剿抚两难”的形势下,为达到利用、控制、消灭义和团和利用这次事件限制、打击外国势力的目的,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作用: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
(3)义和团在兴起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其斗争矛头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口号:“扶清灭洋”。斗争矛头:反清→反帝。说明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4)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答案提示:进步性: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局限性:“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二 抗击八国联军
1.活动二 阅读教材P33第三段,思考:
(1)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势不可挡。这时的列强又在酝酿着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答案提示: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纯粹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提示:不同意。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其侵华的直接原因。
2.阅读教材P33、P34相关内容,回答:
(1)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答案提示: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清军:天津保卫战中直隶提督聂世成牺牲。
(2)阅读P34图片《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及“相关史事”,回答: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答案提示:八国联军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抢劫,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3.活动三 讨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杀义和团。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慈禧太后下令剿杀义和团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教师点拨: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有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一个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致。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知识点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
1.阅读教材P35,识记《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签订国和内容。
答案提示:根据教材回答。
2.活动四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条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答案提示: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成为“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改变清政府对外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
教师点拨: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西方侵略者,但《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惊破了奴才梦的中国人怎样才能挽救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深渊的中国?苦难深重的中国如何才能摆脱屈辱、走向自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