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认识,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学习,感受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艰难性,从而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自主学习】
1.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为什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会被袁世凯所窃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何意义?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清政府的黄龙旗、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十分鲜亮过。辛亥革命胜利后,五色旗取代了黄龙旗,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中华民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颁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呢?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了。阅读教材P46,思考:
(1)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了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答案提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教材P46照片第一排中间的人物就是孙中山,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答案提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3)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2.结合所学,回答教材P47“材料研读”问题: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答案提示: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是文明国家,而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
教师点拨: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提不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知识点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阅读教材P47,思考:
(1)孙中山为什么要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他推举谁为临时大总统?
答案提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识读P47图片《清帝退位诏书》,思考: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提示:1912年2月12日。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回答:
(1)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答案提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2)袁世凯遵循了这些条件吗?他是如何做的?该事件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没有。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帝国主义支持;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阀);大耍两面派阴谋;国民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拥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4.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①失败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既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②成功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成果——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③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成功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结合上述两方面阐述)。
教师点拨:判断一个事件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的任务完成没有,同时也要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
知识点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上节的内容思考: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2.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回答:
(1)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提示:根据教材内容可归纳为国家主权、国民权利、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几个方面。
(2)请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组讨论它所具有的进步性。
答案提示:①它反映了革命党人以法律为武器约束袁世凯、维护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具有现实针对性。②它不仅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彻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号得到肯定与确认。③作为资产阶级制定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献,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的阴谋和压力,再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次革命的原因、结果,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措施以及护国战争的经过和结果;知道军阀割据的形成与危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基本史实的讲述,理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
【难点】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自主学习】
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做了什么事?
2.“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3.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战役有哪些领导者?
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哪些主要派系?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1912年清帝退位后,实权人物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华盛顿”,但转瞬之间他又被全国人民所唾弃,被骂作“窃国大盗”。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人们对袁世凯的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情境式导入)展示漫画《刀大杀人多》:
这幅漫画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民主共和名存实亡。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二次革命
1.阅读教材P50及“相关史事”,回答:
(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做了什么?
答案提示:破坏责任内阁制,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2)宋教仁为何被暗杀?这一事件又成为哪一事件的导火索?
答案提示:原因: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使袁世凯大为惊恐。袁世凯以重金收买宋教仁遭拒。导火索:“二次革命”。
2.阅读教材P51,思考:
(1)“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和革命党人分别有什么反应?
答案提示:袁世凯决心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教师点拨:这场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最终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教师点拨:“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迫不及待地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阅读教材P51相关内容,找出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提示: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开始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为了尽快实现皇帝梦,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自己的支持。请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答案提示: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知识点三 护国战争
袁世凯取得帝国主义支持以后,于1915年12月,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阅读教材P52、P53,思考:
(1)找出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全国各阶层都做出了什么反映?
答案提示: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2)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答案提示: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队也阳奉阴违。北洋军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教师点拨:护国战争并未最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革命任务仍旧未彻底完成。
(3)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为什么会失败?
答案提示: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④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知识点四 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阅读教材P53相关内容,回答:
(1)说一说北洋军阀分裂后的主要派系?各系控制的区域有哪些?
答案提示: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教师点拨: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这些军阀采取什么样的统治?
答案提示: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3)结合P53“材料研读”,回答:北洋军阀的割据局势,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提示:人口减少,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加重了人民负担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本课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军阀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课节概述:面对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社会现实,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定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随着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涌现,民主革命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北洋军阀统治建立起来。袁世凯死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阶段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了解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
2.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4.掌握二次革命的原因、结果,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措施以及护国战争的经过和结果;知道军阀割据的形成与危害。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
【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涵及作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1.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合称,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民族主义”指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2.北洋军阀:“军阀”是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北洋”是指清朝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
3.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及其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时间;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创设历史场景,帮助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激发学习热情;通过史料的查找、收集、运用,培养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培养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
【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涵及作用。
【自主学习】
1.孙中山早年弃医从政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政党的名称是什么?它的政治纲领是什么?
3.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国民党尊称他为“国父”;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江泽民赞誉他为“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习近平称赞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那么,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何以赢得如此至高赞誉?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活动一 阅读教材P38“人物扫描”,思考:
(1)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答案提示:弃医从政。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2)大家从孙中山的职业选择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答案提示:时势造英雄,孙中山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2.阅读教材P39第一至三段,思考:
(1)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政治主张)有何转变?
答案提示: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
(2)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后,积极活动,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这个革命团体的宗旨和革命纲领各是什么?
答案提示:革命宗旨是“振兴中华”,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为实现“振兴中华”的革命宗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进行了什么革命活动?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并于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泄密,广州起义失败。
(4)广州起义最后失败了,孙中山就此放弃革命事业了吗?
答案提示:没有,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知识点二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阅读教材P39,《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请找出当时国内的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
答案提示:出现了许多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如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如华兴会、光复会等。
2.阅读P40“材料研读”,思考: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答案提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长期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三民主义,在革命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救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3.阅读教材P40,回答:
(1)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了一个怎样的革命组织?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机关报是什么?
答案提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兴中会的政治纲领有哪些进步性?
答案提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4.根据教材P41内容回答: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有何地位?
答案提示: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教师点拨:三民主义的内涵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思想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地位
前提
核心
发展补充
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他弃医从政,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面对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政府,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成立兴中会,举行起义,宣传革命思想,整合革命力量,直到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民主革命即将来临。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9课 辛亥革命
【知识与技能】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
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革命志士的奋斗
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意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2.阅读教材P43内容和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回答:
(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3.讨论: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
教师点拨:失败原因还包括革命团体本身力量不足,革命团体内部人员质量良莠不齐等。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
1.活动 阅读教材P44,结合P45《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中左上角“武昌起义形势图”,回答:
(1)概述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经过和结果。
答案提示:时间:1911年10月10日。主力:湖北新军。经过:发动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阅读P45“知识拓展”,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当时还是清政府官员的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答案提示:说明起义军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拱手将军政府都督的位置送给黎元洪,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3)根据所学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教师点拨: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2.识读P45图片《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回答:
(1)武昌起义胜利后的革命形势怎样?
答案提示: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的革命党人,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2)这次革命为什么叫“辛亥革命”?
答案提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教师点拨: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就纷纷独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3.讨论:
(1)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答案提示: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辛亥革命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