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大妈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从繁杂忙碌的工作中脱开身,来到异域旅游,顿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充满了轻松和愉悦。
C.吹“清风”、洒“廉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在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D.周星驰曾效力TVB,他赞扬邵逸夫对电影业的贡献巨大,为慈善不遗余力,邵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
解析:选A A项,不胜其烦:指不能够忍受烦琐的事务。与句意相矛盾,应改为“不厌其烦”。B项,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C项,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D项,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B、C、D三项使用正确。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惠特妮·休斯顿是欧美流行音乐的招牌式人物,她的猝然离世令整个世界乐坛为之动容,从美国到英国再到西班牙,她的粉丝们通过各种形式来____________这位乐坛传奇人物。
②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____________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
③正如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所说——“还远没有成熟到____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A.悼念 督促 铲除 B.怀念 敦促 根除
C.怀念 督促 根除 D.悼念 敦促 铲除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B.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从根本上解决了阻碍粤港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了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
C.在发话要做手机两年之后,罗永浩的“锤子”终于来了,老罗勇敢地为自己锤子手机定下了超过3 000元的高价。不过,大众对这一高价提出了质疑。
D.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解析:选D A项,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删去“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中的“在”和“中”。B项,成分残缺,“稳定”后面加“的‘金桥’”。C项,语意重复,将“质疑”改为“疑问”。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50年前马克思宣布了“共产主义幽灵”的出现,欧洲一切反动势力真是茫茫然,吓得手忙脚乱。________。
①1983年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时,当时的西德曾专门发行832万枚铸有马克思头像的硬币,其中35万枚专供收藏。
②这个世界完整地保存了这座房子,还在它的旁边开辟了马克思纪念图书馆。
③150年后,当我站在特利尔这座小房子里时,西方人已经不怕马克思了,这窗户外面就是资本主义世界。
④联邦政府国务秘书就此事在议会答辩说:“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在西方虽有争论,但他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
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经过了那个"神圣的围剿"后,现在已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认真地从中汲取着养分。
⑥而在此前,西德马克上只铸历届总统的头像。
A.①⑥③⑤④② B.③②⑤①⑥④ C.①⑥③②⑤④ D.③①⑤⑥②④
【答案】B
【解析】见梁衡《特利尔的幽灵》:③句对比衔接首句,②句中"这个世界"承接③句,⑤句总起①⑦④句。
5.古今中外,有很多伟人对我们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马克思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答:
参考答案:①屈原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情怀,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②鲁迅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6.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解析】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各部分的修饰语找出并添加相应的词语使其扩展为几个分句。然后根据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组合句子。注意短句数量的要求。抓住主干句“马克思是一位天才”;同时把“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取出来,;然后把“从上帝那里……极致”再分成两句。
7.仔细观看下面的图画,然后回答问题。
(1)请揭示上面图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
答: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字。
答:
参考答案:(1)“年年有鱼,餐餐无余”的寓意是厉行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应体现“餐桌”“节约”两个关键词)
(2)餐桌上不浪费,人格上显高贵。(能体现“餐桌”“节约”的主题且运用对偶手法)
8.阅读下面这则小诗,仿照画线句子的修辞和句式特点,续写一节文字。
爱是永恒的存在
像一朵花儿的姿态
即使被冰雪覆盖
娇艳总会卷土重来
爱是永恒的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用句式要注意分析给出的小诗的特点。如围绕“爱是永恒的存在”这一主题,比喻运用要恰当。
答案:(示例一)(爱是永恒的存在/)像一枝柳条的风采/即使遭风雨侵害/温柔却始终不改
(示例二)(爱是永恒的存在/)像一棵树的姿态/即使秋冬脱尽繁华/绿叶终将漫天覆盖
(示例三)(爱是永恒的存在/)像马儿对大路的期待/即使被缰绳羁绊/奔跑总会激情澎湃
4.“江南是一种意象,是唐诗里的明媚,是宋词里的哀怨。”古今文人都爱吟咏江南,请仿照例句,另写两句体现江南特色的句子,要求结构相似,字数可以不等。
例1:江南是昨夜的一场杏花雨,打湿了小巷里的青石板。
例2:江南是南塘的那朵荷花,映红了扁舟上的采莲人。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本题考查巧妙,要搜集江南的特色事物,仿写时除了形似外,还要求神似,还要用上比喻的修辞。
答案:江南是今朝的一缕秋风,盘剥了桥边的枯藤。江南是墙角的那朵梅花,留住了归客的脚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10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世俗观察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的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寓意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
解析:选B A项,“对英国平民的批判”错。C项,这种写法不是“欲扬先抑”。D项,“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8.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貌美,有平民精神,她的故事中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②衬托(反衬)出英国平民对马克思这位伟人的冷漠。
9.为了突出中心,文章中有多处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呼应对照的语句:
(2)好处:
参考答案:(1)(呼应对照的语句:)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对照“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②“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对照“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10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2)(好处:)①和②这两组都是前后形成对比,①组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②组表明世人承认马克思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②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③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下列对第①段段意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论述马克思注重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指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
解析这段文字共五句话,第3句话是全段的核心,即“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据此可知B项概括最准确。
答案B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一生中的发现是很多的,而且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历史科学和经济科学领域。
B.马克思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的发展,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他还密切注视物理学科的发现。
C.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这是他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斗争的顶峰。
D.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次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他的成就空前绝后,导致世界各国都驱逐、诽谤、诅咒他。
解析D项,“世界各国”错,应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资产者”。
答案D
3.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从节选的内容看出,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源于他的革命实践,科学理论对他的革命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可据此分析。
参考答案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