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
一、夯实语言基础(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
A.东篱(lí) 销魂(xiāo) 乍暖还寒(zà)
B.纱厨(chú) 瑞脑(ruì) 暗香盈袖(yíng)
C.憔悴(cuì) 婉约(wǎn) 日薄西山(bó)
D.堆积(jī) 梧桐(tóng) 凄凄惨惨(cǎn)
【解析】 乍音z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大学毕业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就从一位普通员工成了管理数百人的部门经理,这令曾经的同学侧目而视。
②近日,俄美关系发展再现波澜,美国国会众议员再提制裁俄罗斯的法案,俄罗斯舆论对此却表现得不以为意。
③现代社会需要团队意识,当个人和集体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做到三人成虎,个人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实现。
④最近,一则女子带男友回家见父母,不想却开门揖盗,男子趁人不备窃取财物,最终被判处刑罚的新闻在微信圈广为流传。
⑤在小儿子的眼里,父毋的爱情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但在别人看来,陈桂英夫妇面对人生困境始终相濡以沫,着实令人感动。
⑥在海南发展史上,有不少“外来者”为海南教育处心积虑,如北宋时曾担任琼州府学教授的古革,就是琼北教育的先行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①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不合语境。②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使用正确。③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此处望文生义。④开门揖盗: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使用正确。⑤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使用正确。⑥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含贬义。此处感彩不对。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D )
A.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色彩鲜艳,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
B.环境工作组研究发现,购物收据含有毒化学物质双酚A,即使人们只是接触收据,双酚A也能经由皮肤进入人体,甚至可能致癌,严重扰乱人体激素分泌。
C.为人父母者,需要多多审视自己的家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家庭教育,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背影。
D.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的现象,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解析】 A“富有丰富想象力”,成分赘余。B语序不当,“甚至……”移至句尾。C“承担……责任”,成分残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
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有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
乍暖还寒(忽然)
D.憔悴损(相当于“煞”)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解析:销:焚烧。
答案:A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B )
A. B.
C. D.
【解析】 A项,“销”,①焚烧;②通“消”,消散。B项,“盈”,都是“满”。C项,“还”,①又;②通“环”,绕。D项“损”,①相当于“煞”;②损害。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却是旧时相识
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解析:A项,古义:光景,状况;今义:名词,次序;副词,一个挨一个地。B项,古今义均指彼此认识。C项,古今义均指端起酒杯。D项,古今义均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瑞脑销金兽 B.东篱把酒黄昏后
C.帘卷西风 D.人比黄花瘦
解析:A项,正常语序是“(于)金兽销瑞脑”。B项,正常语序是“(于)黄昏后东篱把酒”。C项,正常语序是“西风卷帘”。D项,为一般陈述句。
答案:D
8.下面是一首《醉花阴》词作,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C )
红尘紫陌春来早。晚市烟光好。灯发万枝莲,华月光中,天净开蓬岛。老人旧日曾年少。年少还须老。今夕在天涯,____________,也似长安道。
A.玉砌长兰芽 B.却爱黄花
C.烛影星桥 D.满城风雨无端恶
【解析】 按照《醉花阴》词牌的格式,这里应该是四字句,可排除A、D;根据前面的“今夕”,可判断写夜色景物的C更合适,B中的“黄花”与下文“似长安道”的衔接不合逻辑。
9.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其他三项均为借代,C项为对比。
答案:C
10.填空。(5分)
(1)《醉花阴》中描写借酒浇愁的词句是“__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
(2)《声声慢》中开头的叠字句是“__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__”。中间的叠字句是“__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
(3)《醉花阴》中点出词眼的词句是“__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声声慢》点出词眼的词句是“__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__”。
11.“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李清照的身世,灵活化用其作品中的词句,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答案:一朵朵疼痛的菊花,一株株垂泪的梧桐。李清照,在乌江江畔,在那群雁往返的地方,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时分里独自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
12.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4分)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如果说婉约词是蜿蜒的小溪,那么豪放词就是奔腾的大河;如果说婉约词是卧波的画桥,那么豪放词就是入云的楼阁。②如果说婉约词是缠绵的流水,那么豪放词就是巍峨的高山;如果说婉约词是池塘里的荷花,那么豪放词就是山岩上的松柏。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删减)
庭院里玉兰树在蝉鸣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伴着蝉鸣和幽香,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①苏东坡的豪放,②李白的飘逸,③李清照的婉约,④杜甫的沉郁,⑤柔美的朱自清和⑥犀利的鲁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朱自清的柔美和鲁迅的犀利。
二、提高阅读能力(1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下列对《醉花阴》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D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中写愁的手法为“移情于景”,这种“愁”是词人思夫之愁。在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现出来。
B.“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词人在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寒气袭人。“凉初透”的“凉”字,不但写出了秋天的萧瑟,更反映出了词人心境的凄冷。
C.下阕以“愁”字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并与上阕“愁”字呼应,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
D.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明快、浓烈的,词人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解析】 “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明快、浓烈的”不准确,应该是“委婉、含蓄的”。
1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这句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把人之憔悴和西风中的黄花相比,表现了词人的寂寞伤感之情。
【解析】 这是词的结尾句,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寂寞惆怅、孤独感伤。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词人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解析:D项,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征手法。
答案:D
1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于这首词的思想情感,可以知人论世,这是词人李清照在丧夫南迁之后所作,所以此时有丧夫之痛,更有亡国之恨;因为是流亡在外,自然有流离之苦,独居于此就是孀居之悲。词人在抒发情感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表达愁情,如开篇处的词语叠用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二是借助一些意象和景物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
答案:(1)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或情愁,家愁,国愁)。(2)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的“家愁国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②。
注:①缸(gāng):灯。②鴂(jué):鹈。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浓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解析: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答案:BE
10.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情感: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啼鸣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