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同步检测:(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同步检测:(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7 20:5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夯实语言基础(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横祸(hèng) 呼吁(yù)
诞生(dàn) 惶恐不安(huáng)
B.给予(jǐ) 熨帖(yùn)
乳汁(zhī) 言简意赅(gāi)
C.赢得(yíng) 羸弱(léi)
依赖(lài) 戛然而止(gā)
D.罪孽(niè) 辜负(gū)
履行(lǚ) 休戚相关(xiàng)
【解析】 B项,“熨”应读“yù”;C项,“戛”应读“jiá”;D项,“相”应读“xiāng”。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________下列原则。
(2)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________给孩子。
(3)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________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________,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A.遵循  感染  缺陷  交换
B.遵从  感染  缺失  换取
C.遵循  传染  缺陷  换取
D.遵从  传染  缺失  交换
解析:遵循:遵照。遵从:遵照并服从。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病变;受到传染;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使机体产生病理反应;比喻因接触而使情绪、感情、风气等受影响,发生类似变化。缺陷: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缺失:缺陷,缺点;缺少,失去。交换:双方各拿出自己的给对方,互换;以商品换商品;买卖商品。换取:用交换的方法取得。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29日报道,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斯拉姆-增敏(SLAM-ER)”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因推进器问题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B. 足坛反赌扫黑接近尾声,对于涉嫌行贿的俱乐部是否会受处罚,足协一位官员的表态似是而非:“一切要等审判结束后才有结果。”
C. 上海的婚宴普遍在晚上举行,一般选择在吉时6:08开宴,可是总有些接到请柬的不速之客姗姗来迟,这让婚宴主办者颇为尴尬。
D. 部分司机认为高速公路宽阔,只要车少就可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其实这种想法十分危险,因为人在大意时反应速度会大大降低。
【解析】 A项“秘而不宣”指保守秘密,不肯宣布。B项“似是而非”指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此处应用“模棱两可”。C项“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与“接到请柬”相矛盾。D项“天马行空”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解析:A项,否定词误用,“漏举的”即遗漏的、没有举的例子,故应将“没”删除。B项,并列不当,“床上用品”属于“生活用品”,可以将“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改为“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品”。C项,语序不当,“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应改为“五年以后,甚至两年以后”。
答案:D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C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解析】 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6.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别劝了,行不?”是对劝酒人的诘问,不得体;B项,“足下”是书面语,不宜用在口语场合;C项,“不喝,不喝”口气生硬,不得体;D项,礼貌拒绝,最为得体。
答案:D
7.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
①人的一天大约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因此睡眠质量让人们引起普遍关注。
②为了提升全民保护睡眠的意识,国际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③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关注睡眠品质,关爱儿童睡眠。
④权威调查表明,我国近七成以上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⑤学业负担过重是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根本原因。
⑥据医学研究,长时间睡眠不足会让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
⑦相关部门已专门对儿童睡眠不足的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并积极寻找相应对策。
序号
修改
答:①句式杂糅,改为“睡眠质量让人们普遍关注”或“睡眠质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②搭配不当,改为“增强全民保护睡眠的意识”。③正确。④成分赘余,删去“近”或“以上”。⑤正确。⑥成分残缺,改为“让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的现象”,或删去“出现”。⑦语序不当,改为“进行调查和研究”。
8.12.请仿照下面所给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要求内容与例句相似,并构成整齐的排比句。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沁脾的茶香使你神清气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能力。解答时应注意用比喻句,并使仿写的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句。
答案:示例: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首古筝曲,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使你愉悦振作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疑惑迷茫时,柔和的光辉使你心明眼亮(任写两个,符合要求即可)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日前进行一项家教调查,讨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的问题。结果:46%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了其他,仅有3%的人表示是父亲。
材料二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家教中存在不少问题,尤以父教缺失为最。其原因大致有几种: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顾及其他;观念形成的问题;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__我国家教中母教偏重、父教缺失的问题严峻。__
(2)你对上述材料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答:__观点一:在家教中,父教与母教同样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早是从父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男人,从母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女人的,父母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观点二:在家教中,应纠正父教缺失的不良倾向。父教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父教在子女教育中的重大作用。为人之父要承担家长责任,严于律己,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要多跟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__
10.下面是一幅题为“一封家书”的漫画,请用“……却……”句式写三句话,描写漫画中人物的生活境况,要有情感倾向。
解析:本题为漫画与选用句式综合题,解答时应注意:一是要仔细观察,抓住漫画的主要内容,如主人公境遇不佳、意志坚强、孝敬父母等;二是用“却”表示内容上“转折”。
答案:示例:他为城市建起高楼大厦,却住着低矮残破的工棚;他辛苦工作,却领不到应得的工钱;他伤病缠身,却要告诉父母自己一切都好。
二、提高阅读能力(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10.从母亲的良知看出母爱具有什么特点?(3分)
答:从母亲的良知可以看出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它的爱博大,具有安全感。
11.从父亲的良知看出父爱具有什么特点?(3分)
答:从父亲的良知可以看出父爱更代表着思想,代表着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父爱引导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12.从文章看,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世界?(5分)
答:从文章看来,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他应该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也就是说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13.作者为什么说“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 (6分)
答: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这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分担”,而不是“迷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爱的主动性特征表明: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什么?这个问题充满了含糊不清的意义和复杂性。最普遍的误解是认为,给予就是“让出”什么东西,就是被剥夺,就是牺牲。一个人的性格如果还没有超越接受取向,或者囤积取向的阶段,他就会以这种方式体验给予的行为。市场性格愿意给予,但这仅仅是为了换取接受;没有接受的给予对于他来说是被欺骗。非生产性取向占主要地位的人把给予当作一种力量的枯竭,因此这类人中大多数都拒绝给予。有的人认为给予是牺牲,因而以此为德行。他们感到这是正义,因为这种给予是痛苦的,人应该给予;对于他们,给予中的善在于承认了牺牲的行为。对于他们,给予比接受是更高的道德标准,这就意味着经历被剥夺比体验享乐更好。
对于生产型性格,给予则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这种提高生命力和潜能的体验使我充满了欢乐。因为我作为消耗、活着的我而体验着我自身,因此是快乐的。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在物质的范围内,给予意味着富有。并不是他有许多他才富有,而是他给予了许多他才富有。就心理意义而言,囤积者因为损失了一些东西而感到焦虑是他贫穷的表现,是他力量枯竭的表现。而不管他有多少东西,任何能给予自身之物的人都是富有的。他作为一个能赠予自身之物给他人的人而体验着自己。
然而,最重要的给予范围是特定的人类王国。一个人把什么给予另外一个人呢?他给予了他自身之物,给予了他所具有的最宝贵的东西,给予了他的生命,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为另一个人而牺牲了他的生命——但是他给予另一个人的是他生命的活力,他给予了另一个人的是他的欢乐,他的旨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识,他的幽默,他的悲哀,给予了他生命活力的全部表达方式和全部证明方式。这样,在给予他的生命时,他使另一个人富有起来,通过提高他自己的生命感,他提高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感。他并不为接受而给予,给予本身便是极大的快乐。但是在给予中,他不能不使另一个人身心中的某些东西复苏,而且这种复苏过来的东西又反射给他自己;在真正的给予中,他禁不住接受了那些还给他的东西。给予暗示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一个给予者,而且他们分享着他们共同使之复返生命的东西。尤其是对于爱,这就意味着: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马克思曾说:“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的。”
(节选自弗罗姆《为自己的人》,有删改)
7.文中第二、三段关于“给予”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予就是“让出”什么东西,就是被剥夺,就是牺牲,这是对“给予”最普遍的误解。
B.市场性格的给予,是为了换取接受;没有接受的给予对于他来说就是被欺骗。
C.非生产性取向占主要地位的人大多数都拒绝给予,他们把给予当作一种力量的枯竭。
D.对于生产性性格,给予则是快乐的,是正义的,是善的,是更高的道德标准。
解析:“是正义的,是善的,是更高的道德标准”与生产性性格的给予无关。
答案:D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爱是一种主动活动,是“分担”,给予就是爱;爱不是被动的情感,不是“迷恋”,接受就不是爱。
B.给予比接受更快乐,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
C.从心理意义上说,囤积者因为损失了一些东西而感到焦虑是他贫穷的表现,是他力量枯竭的表现。
D.文中引用马克思的话的含意:你只有本身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解析:“给予就是爱”不符合文意,文中说“爱主要是给予”。
答案:A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罗姆认为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生命并不一定意味着要牺牲他的生命,他给予另一个人的是他的生命活力的全部表达方式和全部证明方式。
B.弗罗姆认为一个人在给予他的生命时,他使另一个人富有起来,通过提高他自己的生命感,他提高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感。
C.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这是因为在真正的爱的给予中,他禁不住接受了那些还给他的相同的爱。
D.在马克思看来,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的。
解析:强加因果联系。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