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同步检测:(11)《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同步检测:(11)《廉颇蔺相如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7 20: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夯实语言基础(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倨傲(jù) 佯为(yáng)
传舍(zhuàn) 渑池(miǎn)
B.睨柱(nì) 肉袒(tǎn)
瑕疵(xiā) 列观(guàn)
C.汤镬(huò) 驽马(nù)
盆缶(fǒu) 诀别(jué)
D.琴瑟(sè) 刎颈(jǐng)
不怿(yì) 间道(jiān)
【解析】 B项,“瑕”读xiá;C项,“驽”读nú;D项,“间”读ji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拜送书于庭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C.请奉盆缶秦王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D.固请,召有司案图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解析:A项,“庭”通“廷”,“孰”通“熟”;C项,“不”通“否”;D项,“案”通“按”,“缪”通“穆”。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①白恩培夫人轻轻一句话,1500万就挥霍一空变成了她腕上的一只镯子,这样的巧取豪夺,才是对这个时代所有打拼奋斗者的不公。
②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③传统年俗日渐式微,作坊式经营难敌规模化发展,灯笼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买灯笼的人少了许多,也让扎灯笼的老李这个年过得意兴阑珊。
④小佳佳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甘之如饴地吃着奶,一双小手不停地乱动,小脚还不时地蹬几下,那样子真是乖巧可爱。
⑤宋江正是刀笔吏出身,在那种环境下,为了安身保命,他必须左右逢源。在为人处世上,宋江小心翼翼,谨慎为上,从来不给对方难堪。
⑥全省最大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落户惠州,预计2018年9月开业,新闻一播报,惠州市民口耳相传这一喜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②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不指“容易实现”。④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⑥“口耳相传”意为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此处属望文生义。其它成语释义:巧取豪夺——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日渐式微指的是逐渐没落,销声匿迹。泛指事物或人逐步地衰落。日渐:逐步地,逐渐地,慢慢地。“式微”出自《诗经》,“式”是文言的语气助词,“微”是衰微的意思。“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地衰落。左右逢源——中性词,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考结束后,一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暗下决心,要发愤图强、再战江湖,力争在下一年的高考中再创佳绩,不让青春留下遗憾。
B.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将大力实施“蓉漂”计划,实现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让广大“蓉漂”扎根成都。
C.我们敬畏传统文化,更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自然进化的产物,蕴藏着我们还未充分认知的合理性,而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古老和稀有。
D.作为南中国田协和人民网强强联手打造的品牌赛事,“人民体育·健康中国”马拉松系列赛一直把打造老百姓身边的高品质马拉松赛事为目标。
解析:A项,“成绩不够理想¨与“再创佳绩”自相矛盾,可把“再创”改为“创造”。B项,搭配不当,“实现”改为“实行”或其他词语。D项,结构混乱,“把”改为“以”或“为目标”改为“作为目标”。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C )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B.顾吾念之 顾:只是,不过
C.独畏廉将军哉 独:唯独
D.卒相与欢 卒:最终,终于
【解析】 独:难道。
6.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不如因而厚遇之”中的“因”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蒙故业,因遗策
D.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D项和例句中的“因”都是介词,可译为“趁机”。A项,介词,可译为“通过、经由”。B项,介词,可译为“依靠”。C项,动词,可译为“沿袭”。
答案:D
7.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B )
A.间至赵矣 B.乃前曰
C.而相如廷叱之 D.怒发上冲冠
【解析】 B项,“前”是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间:从小路;廷:在朝廷上;上:向上。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解析:句中的“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
答案:D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C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于是相如前进缶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解析】 C项,“娱乐”古今意义相同,都是指使人快乐,消遣的意思。其他三项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亲戚:古义是指内外亲属,所指范围较广,父母兄弟皆可得称;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前进: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今义则指向前行动或发展。宣言:文中意思是扬言,今义指发布政见的公告,或宣告、声明等。
10.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三处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①在山东阳信县闫张村西,有两个高高的土堆,一个约30米左右见方、高6米;一个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高6.5米。②据记载,这是战国时期名将廉颇的衣冠冢及祠堂遗址。③修建这个衣冠冢及祠堂我想其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防止他的真墓被盗,④更重要的是他功高盖世,赵国君主想以此隆重的方式寄托哀思,受万民敬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作答本题,要联系常见的病句类型。材料中三处有语病的句子的病句类型分别是重复赘余、句式杂糅、成分残缺。
答案:①删去“一个约30米左右见方”中的“约”或“左右”。
③删去“其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防止……”中的“其目的”或“为了”。
④在“受万民敬仰”前加“让廉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精练的话总结其中蕴涵的道理。(2分)
李广是西汉名将,号称飞将军。他的“射石”一事见于《史记》,现抄录如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虽然都是全力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李广开始误把石头当成老虎,由于关系到生死,体内的潜能全部被激发出来,所以他能把箭射入石头中,待到他弄清那只是一块石头而不是老虎后,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不管他再如何用力,射出的箭“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段话告诉我们: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
12.下面的文字是有关蔺相如的评论,其中的观点十分新颖,请在文段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50个字。
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的表现,充其量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大臣的行为,在外交事务中维护了本国的尊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他能审时度势,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赵国当时有廉颇这样杰出的将领,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能与秦国一战。众所周知,弱国无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根据“另一方面……”“弱国无外交”等内容可概括出作者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维护本国的尊严,关键是国家的实力,联系这一观点续写即可。
答案:赵国如果真的不堪一击,那么莫说一个蔺相如,便是十个、百个蔺相如,也早被秦王杀了
13.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一组以“一个成熟的人”为开头的排比句。(6分)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做一阵清风一刮而过;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他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的痕迹演变成前进的轨道。
答: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脆弱,只不过他善于把脆弱当做一缕青烟一吹而散;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畏惧,只不过他善于把畏惧化作信心的砝码;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失败,只不过他善于把失败的压力演变成前进的动力。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二、提高阅读能力(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伏:趴伏。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许:赞许。
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
【解析】 C项“许”,答应,许可。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①拜送书于庭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夫赵强而燕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D.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解析】 A项“于”,都是介词,在。B项“者”,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表疑问语气。C项“而”,①表并列;②表顺承。D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1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当赵国得到楚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
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
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国家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又许下诺言:完璧归赵。
【解析】 C项“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译文: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在这种形势下燕国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B.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C.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D.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解析:先通读语句,了解大意,然后依据句中的关键名词、虚词和对话词进行断句。语句中的“廉将军”“赵王”为名词,作主语;“曰”为对话词,此处应断句;“然”“矣”为句首和句末虚词,要断开,据此可运用排除法先排除A和C。“顷之”表时间短暂,一般放在句首,可排除B,即可得到答案D。
答案:D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文中指楚、魏二国国君。
B.相国: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也称宰相、丞相。
C.金:指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停止或撤退的锣或其他金属制品,后来为货币的代称。文中指钱财。
D.斗:中国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也指盛粮食的器具、酒器。文中指一斗米做的饭。
解析:A项,“文中指楚、魏二国国君”错,应该是“楚、魏二国”,并非指国君。
答案:A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把守
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将军
C.为假相国 假:代理
D.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杀害
解析:A项,通“拒”,抵抗,引申为“对峙”。B项,动词,领兵。D项,动词,诋毁,说坏话。
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都是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由于;C项,副词,才/副词,竟然,竟;D项,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指示代词,这。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在被困之时,贪生怕死,只派出精兵锐卒作战,但最后还是被秦军射死了。
B.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包围了邯郸一年多,几乎就要攻陷城池,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了,秦军才离去。
C.廉颇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被重新任用为将军,门客们又回来了。廉颇就生气地把这些趋炎附势之徒赶跑了。
D.赵使者因为接受了郭开的贿赂,所以在见过廉颇之后,回报赵王时说的话完全不符合其见到的实际情况。
解析:A项,赵括没有贪生怕死,他派出了精兵锐卒并且亲自搏战。C项,文章没有说廉颇生气把他们赶跑。D项,使者说的话并不是完全不符合,至少说了“尚善饭”。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琴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2)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了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3)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赵王因此就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而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有了异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办法,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赵国)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围困。
自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王采纳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们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了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廉颇)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他还能不能被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黄金,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被赵国任用。”廉颇最终死在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