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9-27 20: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雨水过多时,农作物发生烂根现象的原因(  )
A. 土壤中缺乏氧气,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
B. 土壤中水分充足,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烂根
C. 土壤中有毒物质溶解到水中,使根遭到毒害
D. 土壤因水涝温度低,使根受低温损害
2.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B. 储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 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 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3.ATP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与下面哪种物质含有的化学元素种类相同(  )
A. 纤维素
B. 核酸
C. 脂肪
D. 蛋白质
4.用14CO2“饲喂”叶肉细胞,让叶肉细胞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关闭光源,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环境中,含放射性的三碳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肉细胞利用14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 Oa段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浓度有所下降
C. ab段三碳化合物浓度不变的原因是14CO2消耗殆尽
D. b点后曲线上升是因为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内无[H]和ATP的供应
5.研究者探究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两种不同浓度CO2对某种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和“▲”分别表示高浓度和低浓度CO2下的测量结果
B. 若相同条件下测量O2释放量,可得到相似的实验结果
C. 低光强时,不同的CO2浓度对干重增加的影响不显著
D. 高浓度CO2时,不同的光强对干重增加的影响不显著
6.请根据图分析下列有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中时,②③④⑥过程都会发生
B. 晴朗夏天的上午10点左右,北方植物的叶肉细胞中①多于⑥
C. 晴朗夏天的中午,③④将减弱,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D. 进行②和③时,物质从产生部位到利用部位都将穿过4层磷脂分子
7.下列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  )

A. 1、2、3
B. 2、3、4
C. 3、4、5
D. 2、4、5
8.下图表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A、B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下列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结构可进行完整的细胞呼吸
B. A、B结构可为对方提供ATP
C. 若O2全部被A结构利用,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
D. 限制A、B结构代谢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
9.利用地窖储藏种子、果蔬在我国历史悠久。地窖中的CO2浓度较高,有利于(  )
A. 降低呼吸强度
B. 降低水分吸收
C. 促进果实成熟
D. 促进光合作用
10.人在进行剧烈足球比赛时所需的能量从呼吸作用看主要来自(  )
A. 有氧呼吸
B. 无氧呼吸
C. 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D. 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11.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加入新鲜淀粉酶溶液2 mL,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5 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1 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
A. 砖红色
B. 无色
C. 蓝色
D. 紫色
1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从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细胞中的酶可多次发挥作用 ⑤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⑥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A. ①②⑤
B. ③⑦⑨
C. ③④⑧
D. ④⑤⑥
1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14.类囊体是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的重要结构,下面有关类囊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不含类囊体的叶绿体中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氧气
B. 光合作用中与有关物质合成有关的酶只分布在类囊体
C. 组成类囊体的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D. 植物叶肉细胞中的色素不只分布在类囊体
15.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将叶片打出若干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立即烘干处理并测得圆片干重为A,乙组保持湿润且置于一个黑暗密闭装置内,丙组保持湿润且置于一个密闭装置内并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乙组和丙组其他条件一致,一小时后,测得乙装置内圆片干重为B,丙装置内圆片干重为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A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真正光合速率
B. C-B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净光合速率
C. A-B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呼吸速率
D. 实验过程中,乙组圆片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保持恒定
16.温室栽培可不受季节、地域限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
A. 增加室内CO2浓度
B. 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C. 增加光照强度
D. 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1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  )
A. 有无光照
B. 光照时间
C. 光照强度
D. 是否产生淀粉
1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不可能是由CO2固定减少引起的
B. 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步
C. 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 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引起的
20.生物体内酶的作用及特点是(  )
A. 能使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发生
B. 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D. 催化效率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氧呼吸的过程十分复杂,可以分为________个阶段,其中[H]和氧气结合的是第________阶段。
(3)在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的是第______阶段,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②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__,其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________,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__。
(3)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________过程;而马铃薯块茎贮藏久了却没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马铃薯块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了图中________过程,写出该过程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填写字母所代表的物质: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__,
g.________。
(2)由“f”经暗反应产生“g”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3)如果用同位素3H标记参与光合作用的水,并追踪3H,它最可能的途径是(用图中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如图所示是一名学生制作的一个装置,用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
三角瓶内装有悬浮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的2.5 g酵母菌。实验记录小液滴移动量如下表,表中数据为小液滴移动量(单位:cm)。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动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三角瓶内的葡萄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________ min。
25.以下是某同学关于酶特性的实验操作步骤,请根据要求回答:

(1)甲、乙两支试管内各物质的量要求相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作用的专一性,则步骤4可以选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两种不同类别的酶。
(3)如果按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分析A、B可能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现(3)中现象的原因是该实验步骤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请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用上表中数字表示,需增加的步骤用文字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土壤长期被水淹,导致土壤中缺少氧气根不得不进行无氧呼吸,而根的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而导致烂根。
2.【答案】B
【解析】若O2吸收量=CO2释放量,说明苹果果肉只进行有氧呼吸;若O2吸收量<CO2释放量,说明苹果果肉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只要氧气的吸收量不为0,就有有氧呼吸,故氧气浓度在1%~3%内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A错误;O2浓度超过20%时,随氧浓度的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增强,C错误;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氧气浓度为5%时,CO2释放量最少,利于储藏苹果,B正确。
3.【答案】B
【解析】ATP与核酸均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
4.【答案】C
【解析】叶肉细胞中固定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从题图分析,Oa段三碳化合物的含量持续上升,说明消耗的五碳化合物越来越多,因此五碳化合物的含量有所下降;ab段三碳化合物浓度不变的原因是三碳化合物生成的量与被还原的量基本相等;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等物质,导致三碳化合物还原受阻,其含量上升。
5.【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在相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比“▲”高,二氧化碳浓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等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强度越大,所以“●”和“▲”应分别表示高浓度和低浓度CO2下的测量结果,A正确;净光合作用强度也可以用氧气的释放量来表示,B正确;低光照强度下,由图可知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干重增加的影响不显著,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不同的光照强度对干重增加的影响显著,C正确、D错误。
6.【答案】C
【解析】在黑暗环境中,②③过程不会发生。晴朗夏天的上午10点左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叶肉细胞中⑥多于①。晴朗夏天的中午,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减慢,③④减弱。进行②和③时,物质从产生部位到利用部位穿过4层膜,8层磷脂分子。
7.【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知,2号试管中没有淀粉酶存在,淀粉不会分解;4号试管放在95℃条件下,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淀粉也不会分解;5号试管中加入了3滴盐酸,淀粉酶也会在酸性环境中完全丧失活性,试管中的淀粉也不会分解,所2、4、5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变成蓝色。
8.【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A为线粒体,B为叶绿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但只能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A错误;叶绿体产生的ATP只能供给本身的暗反应,B错误;若线粒体除了利用了叶绿体产生的全部O2,还从环境中吸收O2,则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C错误;限制线粒体代谢的主要环境因素为O2,限制叶绿体代谢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光照、CO2,D正确。
9.【答案】A
【解析】地窖中O2浓度低、CO2浓度高,抑制植物的有氧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种子、果蔬的储存。
10.【答案】A
【解析】本题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以至造成以偏概全的思维。看到题干后,有同学马上会联想到自己的亲身感受,即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浑身肌肉酸痛,这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所致,因而误选D。其实对于高等动物和人而言,无氧呼吸只不过是有氧呼吸供能不足时的补充方式,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方式是有氧呼吸。
11.【答案】D
【解析】鉴定物质时先加入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1 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这实质上是鉴定蛋白质,由于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紫色。
12.【答案】C
【解析】①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说酶合成的场所多数在核糖体上,少数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①错误;②人体内的酶不能从食物中获得,只有在体内合成,②错误;③凡是活细胞都能合成酶,都含有酶,③正确;④细胞中的酶可多次发挥作用,④正确;⑤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功能,⑤错误;⑥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⑥错误;⑦激素在代谢和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⑦错误;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⑧正确;⑨酶在细胞内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⑨错误。
13.【答案】C
【解析】测定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时,在改变被探究因素之前,务必防止酶与底物混合,故只有C选项所述操作顺序正确。
14.【答案】B
【解析】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不含类囊体的叶绿体中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氧气,A正确;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故光合作用中与物质合成有关的酶也分布在叶绿体基质,B错误;组成类囊体的膜是生物膜,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C正确;植物叶肉细胞中的色素不只分布在类囊体,液泡中也含有色素,D正确。
15.【答案】C
【解析】C-A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净光合速率;C-B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的真正光合速率;A-B为圆片叶肉细胞一小时内的呼吸速率;乙装置随着O2浓度下降,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也下降。
16.【答案】D
【解析】光合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绿光下光合强度低。
1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因变量是是否有淀粉产生,无关变量有光照时间、光照强度等。
18.【答案】B
【解析】安静时,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而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生成的ATP的量,剧烈运动时比安静时少。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需通过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此过程消耗ATP。人是恒温动物,当人在寒冷环境中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饥饿状态下,ATP和ADP相互转化缓慢,但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仍处于动态平衡。
19.【答案】D
【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随干旱时间延长,叶片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干旱导致根部吸水减少,气孔关闭,CO2进入叶片的量减少引起的,A项错误;比较图甲和图乙,图甲中叶片光合速率从第2 d开始下降,而图乙中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从第4 d才开始下降,因此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B项错误;图乙中,实验2~4 d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没有下降,C项错误;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干旱引起气孔关闭,导致叶片中CO2浓度下降引起的,D项正确。
20.【答案】B
【解析】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而不能使本来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顺利进行。
21.【答案】(1)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三 三 (3)三 线粒体内膜 (4)H2O CO2
【解析】(1)有氧呼吸中需要水和氧气将葡萄糖分解成为水、二氧化碳和大量能量。
(2)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氧气与[H]结合是发生在第三阶段。
(3)第三阶段氧气与[H]结合后释放出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4)图中④⑤⑥表示的是三个阶段释放的ATP,②表示水,③为第二阶段产生的CO2。
22.【答案】(1)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
(2)② ①②④
(3)①③ ①④ 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
(4)种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
【解析】(1)题图中A是丙酮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2)图中①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③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3)苹果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而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4)粮堆湿度增大说明有水分产生,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水。
23.【答案】(1)H2O O2 ADP+Pi ATP [H] CO2 (CH2O) (2)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3)a→e→g
【解析】
24.【答案】(1)左 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了CO2,增大了瓶中气体压力 逐渐减慢,直至停止 葡萄糖被逐渐消耗尽
(2)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3)4
【解析】由于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CO2,导致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小液滴向左移动;随着葡萄糖的消耗,细胞呼吸减弱,小液滴移动速度减慢,直至停止。20 ℃和35 ℃时,5 min时小液滴移动距离相等,说明此时葡萄糖已耗完,而在35 ℃时的第4 min就达4.4 cm,所以葡萄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要4 min。
25.【答案】(1)为排除物质的量这一无关变量的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便于结果分析
(2)蔗糖酶 淀粉酶
(3)可能A、B都不形成砖红色沉淀 ①先加斐林试剂再加酶,斐林试剂可能影响酶活性;②加入酶溶液后,直接加热,既可能使酶不能充分催化反应,又可能使酶失活而无催化作用
(4)1→2→4→适宜温度条件下,保温5 min→3→5→6
【解析】本实验验证的是酶的专一性,可设置同一种酶作用于不同的底物,通过底物被分解来验证,因此可选用淀粉酶或蔗糖酶;由于斐林试剂中含有NaOH,在反应前先加斐林试剂,会对酶活性造成影响。酶与底物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加入酶后立即加热,可能使酶因高温而失活,从而不能充分催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