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诗歌的比较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求同存异----诗歌的比较鉴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4 17: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求同存异----诗歌的比较鉴赏
广东仲元中学 程茂华编写 高三语文备课组审核
纵观近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其题型由客观选择到主观表达,其内容由对一首诗的鉴赏到对几首诗的综合比较,呈现一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趋势。而分析近几年(特别是2004年---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更会发现一种共同走向:提供多首(多为两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很显然,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有所增加。这既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发展成熟的表现,更是对学生古代文学文化积累的更高要求。总之,考题体现了一种考查方式的综合性、视野的开放性。
我们不妨先来看几组具体的高考诗歌鉴赏题: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 _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既然如此,在进行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我们主要关注对单首诗歌的鉴赏,也要在此基础上突破比较类诗歌鉴赏。
一、考查角度及设题特点。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比较类诗歌鉴赏题设问角度并没有离开鉴赏诗歌的常规考点,其设问角度都是从体裁、意象、意境(气氛或画面)、炼字、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异同的比较。
1.看体裁
(2003年春季北京卷)(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 ________。 2003年春季上海卷)(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 _____诗。(2003年夏季北京卷)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观意象
(2004年上海春季卷)②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2008广东卷)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3.品意境
(2005年辽宁卷)(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
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析炼字
(2008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5.察思想情感
(20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6.求表现手法
(2005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以下诗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参考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了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7.综合考查
二、思考方法和答题步骤
(一)思考方法
在明确了比较类诗歌鉴赏题的基本考查点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究,可以发现比较鉴赏其实有三个思考的角度。
1.求同。找出共同点。
(2005年浙江卷)(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存异。比较不同点。
(2005年天津卷)(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3.似同而实异。从相同的表面现象中分析出不同的内蕴或作用。
(20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答: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二)(二)答题步骤
考场上我们的同学一般能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粗略地“意会”而不能完整准确地“言传”。因此,对这种比较类诗歌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步骤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题有两种类型,填空或主观表达。答题思路应区别对待。
①对于填空题:一步到位。
(2003年春季北京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__
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003年春季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甲 乙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题华清宫 (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 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 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 朝元阁上西风急,
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作雨声。
(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______诗。(1分)
答案:咏史
(2004年上海春季卷) 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3分)
答案: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象征二人飘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写出两点即可)
(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_______
分析:这里就“山”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命题人先示范分析了李诗的形象与情感,要求考生比照分析柳诗,这样由此及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也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自己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剑喻山,形象生动,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②对于主观表达题则要按点分步表达。
(2005年浙江卷)(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这是一道似同而实异的意象型鉴赏题。应该按照意象型鉴赏题的答题模式,对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分别阐述。
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意象特点,第二步阐述意象中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概括诗歌的整体基调。
参考答案: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005年北京卷)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这题就陆游的词与课本中学过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比较集中在抗多报国及壮志难酬上。根据这个常识,本题相同点也就好把握了,即“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关键是不同之处,要考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词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则用“塞上长城”的典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此种类型应该先求同再存异。
三、经典回放
意象类——
1.(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意境类——
2.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思想感情类——
3.(2007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表现手法或综合类——
4.(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求同存异法(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意思答对即可。——分点阐述
四、巩固训练
《广州市专题训练》2古诗文阅读28页第4题,29页第1、2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