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言文一材多用读写直通车
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 周金秀
语文教学的前辈专家早就给我们描述过这样的教学理想:不用老师教,同学自会读文;不用老师教,同学自会写文。又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这是多么美妙而令人神往的教学蓝图啊!然而,理想虽美,如果不以行动相随,那么再美的理想也将变成空中楼阁或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同行朋友们都深通此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还总结了许多经验来推广交流。然而社会发展的日趋迅速,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巨大,独生子女队伍越来越庞大等因素,致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很快滞后。这就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到教学实践中去调查、研究、发掘,整理出适合自己所教学校或所教班级的教学经验,与时俱进地做一位教研型老师。这样以后,才有可能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真正提升到接近理想的高度。
因此,十五年来,我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和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经研究反思后发现,文言文一材多用读写直通车,是一个能加深理解、深化认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好方法。特别是语文成绩中上等的同学使用它,既能使成绩在短期内再上一个新台阶,又能使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能力再上一个新档次。下面就如何操作具体谈谈,望各位同行专家多多指教。
第一步:精选文段。
选文不宜过长,一般以近似高考题的文言文长度为宜。而最初阶段又以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较浅近材料为宜。为了说明方便,在此暂以《宋名臣言行录》的《范仲淹有志》为例来详谈。
选文: 范仲淹有志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步:阅读理解翻译背诵所选文段。
首先,阅读理解所选文段。如果所加工的文段是各地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则加工的步骤与高考文言文题的加工步骤相同。即必须对全文字词句段篇作认真的阅读和仔细的分析,并能准确快速地加工文后各题。如果是其它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文章或段落,则必须能字字落实地弄通其用法,理解其含义。为后面的深加工做好准备。
其次,翻译全文段,力求信达雅。
说到翻译,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颇见功力的工作,它必须调动翻译者听、说、读、背、抄等多种能力和知识储备,是被许多语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视为比写作更难克服的难题。再加上这些同学长期以来就没有形成摘抄积累翻译背诵的习惯,这种用时多,耗能大,产出少,费时费力又费脑筋的工作,会被他们认为是不明智之举而不屑一顾。真是“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啊,这正是我们对于文言文材料无法实施深加工的瓶颈,这也是我们分辨英才与庸才的关键性要素,这还是老师们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扫除心灵障碍的时候。面对如此境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还是要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才情,多讲道理,把思想工作做到家为好。
这思想工作怎么做好呢?我想还是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吧。古人早就给我们准备了这方面的许多利器,有轻巧好使的名言锦句,也有威力无比的文言故事,全凭您的喜好驱遣。下面展示几段,以便供您选择。
①如果您的学生轻视翻译工作,不愿做翻译练习,您就向他开这样的一贴猛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告诉他:翻译事小,但关乎语文学习的成败,关乎高考的成败,关乎人生的成败,小事不小,你不能轻视;你只有具备将翻译“做好”的态度,你才有语文高考成功的可能;你连做好翻译的态度都不具备,你怎么会有备考的正确行动从而走向高考成功呢?这“翻译”的细节啊!这翻译的态度啊,都决不是小事一桩啊!
②如果您的学生认为翻译之事太小,要干阅读写作之类的大事,那你就可以回击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理“一句不译,何以译全文?何以译高考?何以译天下?”
③如果您的学生认为这翻译之事太难做到信达雅而想中途放弃,那你也可以告诉他:“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八字还没一撇呢,怎能轻言放弃?
④如果您的一部分优生认为自己的翻译工作花费了不少精力,可以松一口气悠闲一番时,您要及时点醒他们:“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空的力量;只有弹得出血的手指,才能奏响生命的绝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总之,一定要坚其心也!
⑤如果上面一切方法都难奏效,那您就跟他说说我们教材中学过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吧!人世之间,我们做任何事情,困难再大,总大不过愚公面前的太行王屋二山吧?你看,白发苍苍的愚公带着才七八岁的孙子等人每天挖山挑土,寒冬酷暑,刮风下雨,从不停止;面对智叟的嘲讽掷地有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终于感动神灵,迎来神助,大山也不翼而飞了。相比于那两座大山,我们的区区翻译,又何足挂齿呢?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我想这个同学如果资质不错的话,那么他对您的劝说很快就心领神会了。那一定会是“欣然前往”地去翻译了。
总之,遇到困难,我们要想到可能是自己积累不够,能力有限,要及时地补缺和充电并且多想办法。只要我们敢于迎战困难,我们就一定能“踏平坎坷成大道”的了。
在帮助同学扫除心灵的翻译障碍后,还要辅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和示范。究竟如何引导会比较好呢?一般地说,需因人制宜:程度高一点的同学他们悟性好,自觉性强,一点即通,那就重在布置任务后的监督检查了;程度差一点的同学可实施以下操作步骤:先抄写并翻译课内文段到本子上——再抄译考试时出现的文段译文到试卷的字里行间——最后是试译其它文言文段辅以老师同步示范。其间,各步骤的监督检查,表扬总结更是不可忽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长期坚持,就可聚沙成塔,积腋成裘,两三年后就会成就蔚为壮观;文言文翻译这座大山早就被我们踏平了,翻越了,译文不仅能“信”“达”,还能接近“雅”的境界。
附:《范仲淹有志》一文的翻译。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两岁便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五年中间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往往连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到下午才吃饭。就这样(勤奋地学习)《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之旨,便都领会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他常常自言自语地激励自己道:一定要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最后,是背诵。
这是无数成绩斐然的大学问家飞向成功的隐形翅膀,这是任何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的生命底座和家常便饭,这还是司马迁、李杜韩柳欧苏等一切成就卓著的圣哲先贤生命旅程中因“文”不朽的标志性建筑,他们总是视背诵如生命,使自己的阅读能力达到了博闻强识,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的境界。他们背啊,背啊,背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背出了一个“盛唐”的诗仙太白金星;背出了北宋一代豪放词风;背出了因文致富的琼瑶、金庸、余秋雨;背出了一篇篇令后人叹为观止又无法企及的传世名文;背出了无法替代更换的文化风景线。他们谆谆告诫我们:做学问“一切知识无非是记忆”。他们指导写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收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读书、积累、背诵,这是赚钱,是珠胎暗结,是“弱水三千”;而写作则是数钱,是一朝分娩,是“取一瓢饮”。要使自己读写自如,就必须拥有“背诵”这个克敌制胜的“杀手锏”。道理我们大家都是心领神会的,可现实操作总是蔓藤牵衣,举步维艰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当今时代,远离文言,同学心理上总觉得文言古诗文与自己相隔一层防弹衣,总也看不见她“那一低头的温柔”和“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终于“沙扬娜拉”;再加上地球成为村落,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唾手可得等诸多干扰诱惑使我们的学子们重外表轻内质,重速度轻质量,“一心只想往前飞”,“前面的风景会更美”,因而在文言文的加工背诵园地里不愿多作停留;更有粤语英语内外交困,数理化生地苦苦相逼,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层层相因,能够在“深夜”里看守“背诵”这颗“语文心灵月亮”的“树”已经不多了。语文同行们啊,作为古典文明传承的文化使者,您不觉得此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呐喊几声吗?“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至于如何呐喊,应该是各有妙招。例如,您可以介绍自己的背书经验现身说法,也可以将班内同学分成若干个背书小组,互相监督验收后再由老师抽查,您还可以组织全班性,全级性,全校性的背书有奖竞赛等等方法不一而足。总之,路都是人去走通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何“常恨春归无觅处”,而“不知转入此中来”呢?我也曾经尝试过让班上同学享受背书有奖:凡能在一周之内流利全文背诵《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鸿门宴》《留取丹心照汗青》《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故乡的榕树》《巩乃斯的马》《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寒风吹彻》中任何一篇的,则奖励100元。消息一经公布,同学们群情激动,念念有词,跃跃欲试,一定要试试看周老师说话是否算数。就这样,背书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都乐在其中,乐而忘返,乐而忘忧。就这样,语文水平又怎能不提高呢!总之,我相信,在语文教学的征途上,只要我们不怕困难,敢闯敢干,上下求索,坚持不懈,是一定能够“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的。
第三步:梳理段意,归纳中心。
这一步是为后面“写感悟”作的一点铺垫,也是为材料作文准确审材作的分析练习。这简单易行的工作,作用多多,不可小觑。
附:《范仲淹有志》中心归结:范仲淹少孤苦,因有志于天下而勤奋好学,刻苦攻读,终于大获全胜:不仅经精通了六经之旨,而且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第四步:写感悟。重在形成观点性语句,并打造出“观点+(所读原文)事例+分析推衍+结论”的微型议论文段落。其中“事例”和“推衍”可前后颠倒,“结论”也可随人喜好而留省。写感悟时由于材料的多面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感悟的立足点会各有差异,因而“观点”也会有些不同。这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至于“观点+(所读原文)事例+分析推衍+结论”这种议论文构段模式,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一段早就给我们示范了。司马迁也在《报任安书》中为我们提示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思垂空文以自见”,只不过,司马迁的这一段主要是引“倜傥非常之人”的各人事例。叙例简而列举多。这种方式,只有在“海纳百川”千锤百炼之后,才能办到,就暂且把它当作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吧!
可见,这一步“写感悟”仅仅是教材要求我们背诵的两段古文之后又附加一个“仿写”练习罢了,小菜一碟,有何难哉?我们不是早已“成竹在胸”了吗?
下面将《范仲淹有志》一文的三段感悟展示如下,好让我们大家更清楚操作的格式。
感悟一:志向,是人生的导航,是事业的基石,是前进路上的指南针。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了志向而不去努力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关键是确立了志向以后,要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勤奋不已。“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无数事实还表明:一个人确立的志向越高,那么,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
感悟二:有钱难买幼时贫。一个人能成才,或在事业上有所造诣,幼时贫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时贫”之所以金贵,在于它能够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领略人生,认识生活的艰难,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发愤长智求知学本领,乃至成就事业。范仲淹两岁丧父,母贫无依而改嫁,自己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但他不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反而到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把贫寒环境当作了磨练自己意志的最好机会,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番番春秋冬夏之后“遂大通六经之旨”,不仅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幼时贫”对范仲淹心志的触动不可谓不大啊!范仲淹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论断的正确性。今天,我们的生活已进入了小康水平,没有必要让幼年孩子都去“饿体肤”了,但,注重孩子的早起教育,让他们多干些粗活累活,让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城市问题少年变形为“山村娃”熬上那么十天半个月或更长时间,让活生生的现实教会他们生活之艰辛,衣食之不易,则是很有必要的。身处“幼时贫”的朋友们,好好享受你的“幼时贫”吧!也许,这是上帝赐福于你的最好礼物,是降大任于你的最好先兆,为何不好好把握此机会磨砺自己的意志升华自己的品格而去羡慕别人拥有美丽的太阳呢?待你突出重围,你会享受大逆之后的大顺的,你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前面一片艳阳天的。
感悟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在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环境为我们设置了很好的条件时,我们称之为顺境,当我们总感到自己被艰难困苦重重包围时,我们称之为逆境,而顺逆交错的情况如何呢 常言道: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常有八九。可见,人生的路途,总有无数的艰难困苦要面对,要克服,它们似横卧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鸿沟。懦夫哭哭啼啼地哀叹,骂骂咧咧地埋怨,结果加速了生命的衰老;勇者则把它视作练就自己奋飞翅膀的最好器物,当他们贮满力量之后,纵身向彼岸跃去,最终战胜艰难困苦,取得成功,丰富了生命的意义。宋代名臣范仲淹的早年经历,就能充分说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点。他两岁丧父,母亲改嫁,饘粥不充,日昃始食。艰难困苦似一个个恶狼魔鬼般对孤立无援的他穷追不舍,纠缠不休,范仲淹只以日夜苦读,废寝忘食,“五年未尝解衣就寝”作武器就将它们杀得个片甲不留,不仅拥有了“大通六经之旨”的学业,而且拥有了“心忧天下”的政绩。可见,艰难困苦不只有使我们难受痛苦的坏处,它还有磨砺意志,砥砺思想,使人发愤图强,促人成功的好处。身处逆境的人们,好好享受那无法推脱的艰难困苦吧,只要你坚持理想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玉汝于成”的。坚信吧,“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第五步:以感悟为基础,将“材料部分”作纵向横向的联想,拓展延伸,使“材料”在论证观点时变得丰富,充实饱满,精当,有力。使发展等级进到9-10分的档次。究竟如何拓展延伸呢?请看以下本人习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题记
雨雪中的苍松,挺拔,青绿;风霜中的寒梅,优雅,清香。风霜雨雪没有凋零它们的美丽,反而越发衬托出它们的明艳呢。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艰难困苦并非都是成功的阻碍,它们也是成功的“催生婆”,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换句话说,就是生活的困顿艰辛是人生事业成功的磨刀石,越磨器越利。
艰难困苦使李煜的词才走向巅峰极致。这个把自己的满腔愁思怨结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擘词人,这位由“天上仙居”突然坠入“人间”困顿的薄命君王,人们无不为他扼腕长叹。“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但是人们往往只单纯地赞扬他词作的文采才华,可有谁曾想过这薄命囚徒的含垢忍辱的生活对他这君王词心的巨大助推作用呢?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突然之间被掳为受控于人的阶下囚,春花秋月已虚设,雕栏玉砌在梦中。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囚徒之悲,催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最高的血泪之作——《虞美人》,正如卞毓方所赞叹的:“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李煜的不朽词作,不正是他所饱受的艰难困苦熔铸的必然结果吗?
无独有偶,艰难困苦使范仲淹学业文才玉成。幼年的范仲淹饱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痛失至亲,母亲改嫁,孤苦伶仃,食不果腹。寒冷饥饿贫穷困顿不仅没有使他屈服消沉,反而炼就了他发愤图强的坚毅品质,他“日昃始食”“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终于,艰难困苦使他迅速崛起,他“遂大通六经之旨”,成为了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饱受艰难困苦的磨练,与他同朝代的李清照又何尝好呢?李清照,这位词史上高高耸立的唯一女神,“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乱世的美神!”国家衰亡,中原沦丧的国愁;夫妇间离别和相思的情愁;久经飘零,独处异乡的家愁。国愁家愁和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却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
真是千古英雄,如出一辙!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华罗庚的成才经历就是明证。他早年就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寒冬腊月,不得不一面帮助父亲管理杂货店一面刻苦学习。他曾饱含心酸地说:“那正是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活命而挣扎。”后来他更是因伤寒症而落下终身残疾——左腿关节变形,瘸了。然而,生活、工作的不便,更是坚定了他把一生奉献给数学的决心。困顿艰辛的生活锻炼了华罗庚执着,坚韧的性格,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真是挂一漏万,在此我只想借饱受艰难困苦而锻成《史记》的司马迁之口对他们的事迹予以赞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在司马迁看来,这些名垂青史的先人,艰难困苦对于他们事业成就的帮助作用又何尝小呢?
总之,历史上因艰难玉成的人确实如恒河沙数,我们怎能尽举呢?但是面对艰难困苦,只有“真的猛士”他们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蹚过那些可能给自己生命带来威胁的汤汤激流,甘洒热血写春秋。艰难困苦不仅不能使他们变节屈服,退避三舍,反而使他们的腿脚愈硬,脊梁愈挺。
由此看来,我们真的要好好欢迎又衷心感谢艰难困苦哟!我想:所有站在成功的档口回望自己艰苦跋涉足迹的人们,都会向那些曾经对自己纠缠不休的艰难困苦深深地鞠上一躬吧!不是在外表,而是在心灵的深处!
所以,身处困顿失意的朋友们,不要害怕什么艰难困苦,不要痛恨什么山重水复,不要胆怯什么暴风骤雨,昂起你勇敢的头,大踏步地前进吧!
什么冰冻灾害,只会使我们亲如一家,情可融冰;什么汶川地震,只会使我们众志成城,坚不可摧;什么金融海啸,只会使我们找到更好的发展商机,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坚信:大难兴邦,大难兴国。我们认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例文简析】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引例丰富,分析较深刻的议论文。文章采用比兴手法,从自然花草苍松寒梅写起,类比形象贴切。举例的典型性代表性较强,有君王,有大臣,有文人,有科学家,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特别还在结尾处为身处困境的人们呐喊助威,显示了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
最后,这“文言文一材多用 读写直通车”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宝马香车”为您所用,并带来福音,那还有待同行朋友们的实践和改进,在此还想提醒大家几点:就操作的时间安排而言,应该说,读、背、译的工作越早越好,提前到初中阶段也是“正当行时”。至于“背”这个环节,是关乎整个操作成败异变的生命要冲,一定要“咬定‘背诵’不放松”才可“任尔东西南北风”呵!其它“感悟”和“拓展”部分,那也是“岭上功夫”,先必须爬完前面的“台阶”才可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能否“衣带渐宽终不悔”,能否“众里寻他千百度”,那只能靠个人的造化了。“师傅”已经“领进门”,修行还得靠自身啊,在此恕不多言。
这的确是自己多年的心血的结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更无生花妙笔,虽不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也仰慕“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认真细致严谨高远,我深知这篇文章的成色不高,其间错漏,在所难免,殷切企盼各位朋友雅正。“说吾孬者,是吾师也”我坚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