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及感悟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 赵辉
【学习目标】
1.学习整体阅读调查报告的方法。
2.积累调查报告的解题经验。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把握调查报告主要内容的方法,分清其内容的主要构成及其重点。
2.学会根据问题准确筛选信息,并进行合理整合、准确答题。
【学习准备】
了解高考选考中实用类文本的相关考点,学习报告的相关基础知识,用1个课时完成基础课。
【学习用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报告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作一回顾。
回顾考纲: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回顾报告的基础知识:
(1)报告的基本特征: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系统性
(2)报告的基本结构:标题、前言、主体、结尾
(3)报告的主要分类:工作报告、情况报告、请示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等。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调查报告。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整体阅读调查报告的方法。
2.积累调查报告的解题经验。
三、调查报告的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议论文,我们首先把握的重要信息是论点、论据及其论证、论证思路;那么阅读调查报告我们应从何入手呢?从报告的基础知识中我们可以知道调查报告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我们不妨就从此入手,把握信息并分辨主次要信息。
第一步:首先明确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标题、前言、主体、结尾
第二步:标题中的信息
从标题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调查的课题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的结论。
提问:你可以从下面一篇调查报告的题目中找到哪些信息?《2007中国网游调查报告:玩家消费行为大揭底》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中国网游——课题,玩家消费行为——主要内容
第三步:前言中的信息
从前言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等。调查报告的概况。调查课题产生的由来。
提问:你从《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的前言中可以找到哪些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明确目标段:前言是第一段。】
学生回答后明确:调查公布的时间、调查者、中国网游用户的基本情况、消费行为、行为偏好(概况)
第四步:主体中的信息
主体部分主要是由调查者所调查的数据、事实和分析性的语句、结论性的语句组成,因此我们从主体部分可以获得以下信息:事实、数据。重要的分析。结论性的语句。
提问:请圈出《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主体部分的要点。
注意辨析:对于调查报告而言,其重要信息是什么呢?从调查报告的存在意义(主要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上考虑,其重要信息应当是调查的结论,因此寻找调查报告的结论性语句就是我们在初读调查报告时应首先完成的目标,即它就是关键句、重点句。
【注意提醒学生明确目标段:本篇调查报告的主体是第二到第五段。同时注意学生寻找
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认识偏差。】
学生回答后明确:
第2段:城乡居民中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评价与未来生活水平预期的乐观度呈正相关的
关系。
第3段:受教育程度、目前生活水平的档次、个人生活感受和预期的相关性影响则极为
显著。
第4段:情绪指标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果。
第5段:城乡之间比较,更可见农村居民的平静满足感稍低于城市居民,而无聊发愁的
人群者差不多2倍于市民。这与我国当前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差别是相关的。
第五步:结尾中的信息
从结尾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结论,提出的建议
本篇调查报告的结尾是第六段,显而易见,是调查报告的结论。
第六步:小结
从调查报告的四个部分入手,理清报告的主要内容,抓准报告的重要信息,就可以快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调查报告了,为正确解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调查报告的解题指导:整合信息,准确答题。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做《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这篇调查报告的第一题。
1.本文前言详写了调查的相关内容,请概括其要点,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4分)
提问并明确:要点:调查时间、调查方式、取样情况。作用:体现了调查时的科学与严谨,突出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典型性。
【注意】归纳要点时要做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就直接获取;需要挖掘隐含在
句中的信息时则要注意细心提取;需要将几个相似的信息点进行合并时就要善于寻找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准确概括。同时要善于联系其文体特征来答题。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完成《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这篇调查报告的第二题。
2.请举例分析本文在数据材料运用上的特点及其好处。(5分)
提问并明确:①数据运用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一位,使数据材料更为精确,从而更具
说服力,增强了调查报告结果的可信度。②列表说明,如表1,更直观地揭示了受教育程度与对于未来生活变化预期间的关系,更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小结
1.调查报告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得信息,要学会圈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关键句。
2.要抓住题干的“问点”,整合相应的关键词、关键句来答题。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完成《高考备考指南· 系统复习用书》166页——《2007中国网游调查报告:玩家消费行为大揭底》后面的练习题。
【授课感悟】
还记得2008学年上学期第十二周的广州市教研活动上,听的是一节必考部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指导课。第一次带高三的自己,觉得很是实用,认为也只有这么讲,学生才可能在考试中面对论述类文本时,有举一反三的可能。当时只有一种如获宝贝后的快乐,思路开拓后的通畅;我还不懂得任课教师在课后的磨练与艰辛,更无法知晓市教研员和高三中心组成员在背后有着怎样的作用。
直到自己也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才知道:原来一节公开课是这样磨出来的。这公开课决不是某一位教师的心血,而是市中心组所有老师的精心、全力的打造才得以生成的。所以我希望将在准备课与上课过程中自己所感受到的与感悟到的点点滴滴,与全市高三老师共享。
机缘凑巧,十二周听完全市公开课的我,不久也有了一次上全市公开课的机会,心中很
是开心;当时自己也没有太大压力,因为自己也上过许多公开课。直到第十五周周一下午到十六中试讲完,与中心组成员面对面交流时,我才冷汗直冒——因为课被全盘否定了。最后,中心组下达了必须要在一周内完成、且必须完成的任务:上一节关于调查报告的公开课,第十六周的周一重新进行试讲。这意味着要另起炉灶,从头来过,先前的所有准备就算是白费了,就当自己提前备课了。但作为市公开课的准备时间也太短了。我心头冷气嗖嗖直冒;中心组几个老师也可能太同情我了,所以对我说:“这是研讨课,不怕。”言下之意即是失败了也没啥;再言下之意——成功很渺茫。
紧张的备课又重新开始了。还好,有李月容老师发送来的电子文档,有吴世霞老师给的参考书,有邓翅跃教师老师给的资料和调查报告的阅读题,有宋彩仪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孤身作战,而且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一直在给予我无私的帮助。而且,这些资料都是各位老师的家珍,与我这个无名小辈分享了,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还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使我对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收获,可能是自己闭门苦修十载也难以得到的。所以我突然理解了,苦行者为何只有参了、悟了才能得道入门;苦修当然重要,但高人的点拨完全可以将这苦修的时间压缩,让更多的人尽快得道,以济苍生了。阿弥陀佛,我不敢说我得道了,但我是幸运的。
第十六周的周一如期而至。上午第四节试讲完后,我和中心组成员就一起到阅览室讨论。有了第一次被否定的经历,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修改的准备。从上完课后的11点15分,到下午3点半,中午没有休息,饭是送到阅览室内用的,整整三个多小时,李老师和中心组的老师,都在全身心地投入,讨论如何可以上得更好。李老师还给全中心组的老师全面、系统地讲了报告的基本结构、文体特征、社会背景等,简直就是一个专项讲座;此时才惊叹什么叫炉火纯青、什么叫功力。接下来就是对整节课的讨论,中心组的老师极度严谨,从整个上课的大体思路,到设置的每一个问题的处理,甚至于课件上使用何种字体、几号字都做了修改。至于上课所用的阅读材料的命题,更是一个字一个字斟酌,毫不夸张,光是“本文前言详写了调查的相关内容,请概括其要点,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4分)”中的“请”字都要几经修改,给我的震动是始料未及的,即使一周前已有了经验。
根据中心组的建议,我对教案及课件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以中心组老师熏陶出来的严谨态度,然后才敢发给李月容老师审核。没想当天晚上九点钟又接到李老师的电话,边通电话边修改,整整五十分钟。我想,身后有这么强大的推动力,这一节公开课想不成功都难。李老师对这节课从来都是很有信心,我上课她比我还自信;现在我才明白其信心百倍的原因了:她知道,心血花足了,成功是水到渠成的。
公开课结束了,受益最大的应当是我。我想如果每一位年青的老师都有机会来做一番如此的磨炼,对教学该有多大的促进啊!
下面是自己的一点反思及感悟。
第一,无论是必考还是选考,作为文章的阅读有其共通的方法;但作为每一个不同的分支,又有其不同的读解方法。教师只有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了每一种文体的知识后,才可能统观全局,游刃有余,确定出哪些是共性的东西,该如何讲;哪些是个性的东西,又该如何处理。如调查报告,需要筛选信息与其它文体是共性,但调查报告的信息筛选与其它文体则不同,需要从其特有的文体特征和结构特点入手;把握中心、关键句是共性,论述类文章要把握中心论点、论证思路,而调查报告则要把握结论性语句及其全文结论……所以在上课时,我们有时需要运用到必考部分讲过的知识,因为是共通的;有时却要强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用报告应有的方法解读,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只有深入的钻研,才可能登堂入室。“钻”这个字很准确,也很形象,将主体的执着、严谨、坚韧、着迷等都传达了出来。教学上也需要这个字。上课的课件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二十多次,这是一种“钻”的精神;课前反复试讲,对难点反复思考、再三琢磨,不理顺其中关系、个中情由决不罢休,也是一种“钻”的精神;不怕困难、不妄自菲薄、敢于锻炼也是一种“钻”的精神。上课前,对于第一小题的讲解处理,总觉得不顺畅。从试讲时只会说答案,到根据学生实际的回答错误进行有力的引导、点拨,再到将如何准确得出答案的思路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我越讲越有自信,越讲越觉得透彻,这不正是“钻”出来的吗?所以,勇于钻研真是获得真知的前提。
第三,考虑学情也非常重要。高考的主体不是教师,是学生。认真研究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的前提,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反应及其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以前上课我总是赶课时,总觉得还有很多我都没讲出来。现在想想其实这种做法挺傻,学生的思维不会因为你快而跟着加快,相反,教师速度的加快等于将更多的问题甩给了学生。学生不消化的东西越积越多,其对本科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弱。因此,不论是长期教学还是一节课的授课,都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开口发言或是用书面文字表达。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与学生想得同步,教也才能同步而得当,教学也才有效。
不禁又想起试讲时在十六中教学楼墙壁上发现的一首诗,就以它来做结:“十年磨一剑,谁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敢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