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学案(三)
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苏轼:
2.题解:
3.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4.解释下列词语。
把酒___________________ 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
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 何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婵娟_________________
【感知诗歌内容】
5.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诗歌】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0.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参考答案: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3.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4.端起酒杯。
指想象中的宫殿。
经不住。
哪比得上。
为什么。
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5.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
6.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7.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的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8.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9.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
10. 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
?
13 《诗词三首》当堂达标(三)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宫阙( ) 琼楼( ) 低绮户( ) 婵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天上宫阙( ) (2)何似在人间( )
(3)何事长向别时圆( )
3.填空。
(1)苏轼,字 ,号 , (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之一。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 , 。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透露出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问题。
5.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7.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8.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què qiónɡ qǐ chán
2.宫殿 哪里比得上 为什么
3.(1)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
(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4.D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月亮??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言之有理即可)
7.“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8.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3《诗词三首》教案(三)
第3课时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叫“明月千里寄相思。”它好在几乎道出了所有与明月有关的作品的主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明月有着深厚的情感,借月抒怀的佳作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优秀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3.写作背景。
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三、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听准字音、节奏。
宫阙(quē) 琼楼(qi?nɡ) 绮户(q?)
婵娟(chán juān)不胜(shēnɡ)
2.学生自由试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学生齐读。
4.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把酒:端起酒杯。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不住。
何似:哪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6)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5.指生说说诗歌的大意。
四、感知诗歌内容
1.读全词,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2.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你存在的疑难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词句,为什么?
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的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五、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拓展延伸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六、背诵课文
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或联想)诗词抒写的情境。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上片: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身世之感 热爱人间
水调歌头 又恐
苏轼 无眠 但愿
下片:月圆人离——难眠怀弟 思弟之情 美好祝愿
难全
课件19张PPT。水调歌头苏轼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作者简介“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写作背景:
1.思乡: 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 ?2.思人: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3.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读准字音宫阙(què) 琼楼(qiónɡ)
绮户(qǐ) 婵娟(chán ju?n)
不胜(shēnɡ )水 调 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粗通诗歌大意。(1)把酒:端起酒杯。
(2)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3)不胜:经不住。
(4)何似:哪比得上。
(5)何事:为什么。
(6)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7)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全词,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2.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你存在的疑难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词句,为什么?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上阕:写景--望月;下阕:抒情--怀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
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拓展延伸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谢 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