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件1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件17张PPT+教案+学案+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7 22:38:57

文档简介

13《诗词三首》学案(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学习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刘禹锡:
2.写作背景:
3.解题:
4.给下列粗字注音。
酬( ) 吟( ) 烂柯人( ) 侧畔( )
暂凭( ) 长精神( )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5.朗读诗歌,谈谈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用“我从诗中读出了……”的句式进行表达。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什么手法?
【细读诗歌,合作探究】
7.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8.尾联写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9.在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的手法,写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众多,你还知道有哪些诗文运用了这种手法?
10.请想象两位诗人相逢时的情景。
参考答案: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史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地点是在扬州。 “初逢”理解为久别之后,再次相逢。“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4.chóu yín làn kē cè pàn zàn pínɡ zhǎnɡ
5.略
6.典故。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与友人共勉。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表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9.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略。
13 《诗词三首》当堂达标(二)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凄凉( ) 长精神( ) 侧畔( ) 烂柯人(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 ,字 ,洛阳人,唐代 、 、 。有“诗豪”之称。
3.默写。
(1)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 ??”两句写自己谪居之地的荒凉和时间久远。
(2)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用典故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以“?? ?,????”两句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精神。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两句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阅读《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完成问题。
4.“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
5.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
颔联中使用“闻笛赋”和“????”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归之后的感受。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qī zhǎnɡ pàn kē
2.刘禹锡 梦得 诗人 哲学家 文学家
3.(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白居易(乐天) 振作
5.写作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6.以诗为赠(回赠);烂柯人(王质烂柯)
7.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13《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学习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2.体会诗歌中的用典作用,把握诗句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名句在诗中的情境和深刻含义。
2.领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设一下,如果你与一个很久没见过面的好朋友突然相遇,会是怎样的情景和心情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两位故人相聚时作的诗。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一下诗人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诗歌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史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地点是在扬州。“初逢”理解为久别之后,再次相逢。“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注意字音:
酬(chóu) 吟(yín) 烂柯人(làn kē) 侧畔(cè pàn)
暂凭(zàn pínɡ) 长精神(zhǎnɡ)
2.师范读。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注意:(1)弃置:抛弃。
侧畔:旁边。
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谈谈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在谈感受时,能说出诗的一个关联点就可以了 ,但必须做到有依有据,言之有理。用“我从诗中读出了……”的句式进行表达。
2.自由朗读,交流自己觉得这首诗最难理解的地方。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典故。
②结合注释,具体分析用典。
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旧居时,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作用:悼念王叔文等被政治迫害的故人。
烂柯人——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两个童子在溪边大石上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烂柯人”的作用: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向秀所作是《思旧赋》,诗中为什么写成“闻笛赋”呢?
明确:增加了故事情节,突出悲伤之情。
五、细读诗歌,合作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朗读。
明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从此联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不因自己的遭遇而忧伤、惆怅,表现了他的乐观精神和豁达胸襟。
3.尾联写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与友人共勉。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表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1.在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的手法,写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众多,你还知道有哪些诗文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请想象两位诗人相逢时的情景。
请两位同学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学生表演)
七、背诵诗歌。
背诵大比拼。规定10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然后默写这首诗歌。
八、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三)
板书设计:
凄凉地 弃置身(凄凉) 内心不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闻笛赋?栏柯人(典故) 朋友凋零
刘禹锡 沉舟 侧畔 (比喻) 世事沧桑
歌一曲 长精神 (振奋) 积极进取
课件1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学习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史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地点是在扬州。“初逢”理解为久别之后,再次相逢。“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字音酬( ) 吟( )
烂柯人( ) 侧畔( )
暂凭( ) 长精神( ) chóu yín
làn kē cè pàn
zàn pínɡ zhǎn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弃置:抛弃。
(2)侧畔:旁边。
(3)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粗通诗歌大意。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谈谈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用“我从诗中读出了……”的句式进行表达。2.自由朗读,交流自己觉得这首诗最难理解的地方。(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什么手法?“闻笛赋”的作用:悼念王叔文等被政治迫害的故人;
“烂柯人”的作用: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典故(2)向秀所作是《思旧赋》,诗中为什么写成“闻笛赋”呢?增加了故事情节,突出悲伤之情。细读诗歌,合作探究1.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2.从此联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不因自己的遭遇而忧伤、惆怅,表现了他的乐观精神和豁达胸襟。3.尾联写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与友人共勉。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表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拓展延伸1.在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的手法,写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众多,你还知道有哪些诗文运用了这种手法?
2.请想象两位诗人相逢时的情景。背诵诗歌谢 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