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与地半封建社会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
学习目标
1.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2.知道《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
3.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根本原因
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
矛盾日益尖锐。
2.准备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三次考秀才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后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并积极传教,发展反清力量,组织群众谋起义。
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
(一)前期斗争
1.开始标志:
2.初建政权:
3.正式建立政权:
金田
永安
天京
长沙
武昌
南昌
天津
称号 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人名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金田起义(1851.1)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1853年)
建号:太平天国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目的
评价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核心内容:土地分配制度;
原则:绝对平均主义;
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但脱离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建国纲领
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
(一)前期斗争
4.全盛时期
金田
永安
天京
长沙
武昌
南昌
九江
天津
北伐、西征
(1853—1856年)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目的?
重大事件 历史意义、评价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斗争成就
天王府花园
天王府西花园—煦园
天王府模型
天王宝座
定都天京后,战争还在激烈进行,而各王却开始大兴土木,修建穷奢极丽的王府, 各王还像封建帝王一样大选民女入宫,洪秀全拥有88位后妃。
洪秀全
韦昌辉
石达开
逼
杀
责
杀
疑
走
杨秀清
天京事变
1856年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重整国政
军事指挥
总理朝政
《资政新篇》
没有实施
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洪秀全
洪仁玕
(干王)
李秀成
(忠王)
陈玉成
(英王)
安庆陷落
1860年,曾国藩
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被俘就义。
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攻克杭州、进逼上海
天京陷落
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回师救援,最终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冲入城内,天京陷落。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②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②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
③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客观: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
西征
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
1851.1
1853
1856
1864.7
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重建核心
1.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的领袖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华尔 D.洪秀全
D
达标训练
2、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政权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3.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B
4.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秦日纲 B. 陈玉成
C. 李秀成 D. 石达开
C
5.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C
6.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