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雷电之谜(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揭开雷电之谜(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7 23:20:28

文档简介


勇士 揭开 雷电 电闪雷鸣
显示 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
制作 系住 倾盆而下
兴奋 轰动 袭击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富兰克林
勇士
有力气有胆量的人
为什么称他为是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摄取:获取,吸收
为什么说富兰克林是一个勇士?
因为( ),所以( )

思考:为什么富兰克林要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思考:风筝实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制作材料:

制作步骤:
1、
2、
3、
“风筝实验”是怎么做的?
制作材料:白色丝绸风筝(1个)、尖细的铁棒(1个)、麻绳(末端分开)、小铜钥匙(1片)、丝线(1小段)
制作步骤:
1 制作风筝
2 安铁棒、系麻绳、接上小铜钥匙和丝线、
3 放风筝、摄取闪电
想想:富兰克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风筝?
风筝的制作过程

填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和动词
富兰克林( )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在风筝上( )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将风筝用麻绳( )住,麻绳末端( )两支,( )分别( )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风筝的制作过程

填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和动词
富兰克林(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在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然后)将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最后)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击倒。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
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
风筝实验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
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什么是“轰动”?
为什么实验会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想一想:
(1)如果把“铁棒”换成“木棒”行不行?
(2)为什么要用丝绸做的风筝来试验?
(3)为什么要用麻绳来系住风筝?
(4)为什么末端要分成两支,一边接铜钥匙,一边接丝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11、揭开雷电之谜 课类型 新授 教师
一、教学目标1自主预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课题、课文提问,并试着解决问题。 3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课题、课文提问,并试着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教学准备:预习课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内容与要求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引入课题:同学们听见过打雷和闪电吗?遇到打雷闪电你会觉得怎么样?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雷电的课文,齐读课题11、揭开雷电之谜。 (预设)害怕,恐惧等。 齐读课题。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 整体感知,初步释疑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富兰克林,他被称为是美国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为什么会被称为“勇士”呢?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训练句式。 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揭开雷电之谜呢? 理解“勇士”—英雄。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理解“摄取”——获取、吸取。“揭开”——解开 3、为什么说富兰克林是一个勇士?因为( ),所以( ) 4、“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练习说话,对事件的起因有一个整体了解。
三 再读课文,深入释疑 1、思考:他是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表格: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2、围绕“风筝试验”质疑。(预设) (1)如果把“铁棒”换成“木棒”行不行? (2)为什么要用丝绸做的风筝来试验? (3)为什么要用麻绳来系住风筝? (4)为什么末端要分成两支,一边接铜钥匙,一边接丝线? 3、重点指导: (1)句子“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击倒。” “蓝色的电火花”和“麻木”说明了什么? (2)出示句子: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他为什么会如此兴奋? 4、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5、指导朗读。 1、仔细读课文第3、4节,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归纳。全班交流。(用上表示先后连接的词,把实验步骤说一说) 2、再读3、4节,质疑、释疑。围绕问题,同桌讨论,根据课前资料搜集,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解释)。 再读课文,理解、交流。(1)“蓝色的电火花”和“麻木”说明了他摄取到了雷电。 “他是个不怕危险、把生死置之度外,为科学奋不顾身的人。” (2)他如此兴奋是因为他终于能证明雷电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放电现象”而不是大自然在显神威。 4、追求真理,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培养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问题去解疑,一定要有根有据。
四 总结 课文,升华主题 1、“风筝实验”成功了,为什么会轰动全世界? 2、介绍一些其他科学家的小故事。推荐阅读。 1、联系上下文思考,交流。(因为富兰克林推翻了前人对雷电的迷信传说:“雷电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证实了雷电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他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人们敬佩。) 拓展阅读面,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板书设计 11 揭开雷电之谜 富兰克林 放电现象 献身科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