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一、打牢语言基础(36分)
1.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①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适。
②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③她真是日暮途穷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
④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夷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⑤有业内人士称:“如今的家庭剧已进入一个‘比例失衡的时代’,一些剧目过度戏剧化,与现实差距甚远,另一些剧目又过于平淡,让人看得百无聊赖。”
⑥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个子差不多高,都喜欢运动,都精明强干,都矢志振兴俄罗斯。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解析】 安适:安闲适意,感到舒服。应用“安逸”。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安闲自得。日暮途穷:比喻陷入绝境。应用“走投无路”。鄙夷:轻视。应用鄙薄。百无聊赖,意思是精神上没有依托,形容非常无聊。精明强干,形容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开班,来自云南20个少数民族的学员将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与文学亲密接触,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积蓄力量。
B.只靠强压,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彻底改变。
C.德国队1∶0战胜阿根廷队,时隔24年后再次捧起大力神杯,德国战车也以4次夺冠的成绩追平意大利。
D.美国近年来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解析:选C A项,表意不明,“20个”可以修饰“少数民族”,也可以修饰“学员”;B项,“……领导干部,是……工作态度”,搭配不当;D项,“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在……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句式杂糅。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 )
A.父亲大人金安,十月十日,奉到家信,敬悉一切。信中教我控制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B.我和先生久不通信,至以为念,先生学术精湛,文才出众,如有拙笔,务望陆续惠寄。
C.惊闻家父不幸逝世,足下天性素孝,罹此大故,伤感必过,为子女计,尚望勿过哀毁。
D.阁下承嘱我回乡后来尊寓下榻,盛意感甚,他日您来南京工作,鄙人定当鼎力相助。
【解析】 B项,“拙笔”改为“鸿文”。C项中“家父”应改为“令尊”。D项中,“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4.对下列各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祥林嫂被绑架后,鲁四老爷却说:“可恶!然而……”——可恶的是,暗地里抢走了祥林嫂,有失自己的体面,然而,夫家把她弄回家也理所当然。
B.听了柳妈关于阴间的故事,祥林嫂“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说明柳妈的讲述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惧,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C.鲁镇的人对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而祥林嫂却“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表现祥林嫂的坚强和反抗精神。
D.祥林嫂死前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反映她死前矛盾的心情:既希望死后见到儿子,又不希望死后被锯成两半,表现她对生前所受种种迫害不断地抗争和不屈从命运的性格。
解析:选C C项,祥林嫂的反应说明她对获得别人的同情已经绝望,精神陷于麻木了。
5.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 )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②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③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④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⑤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③①⑤
C.②④①③⑤ D.②④①⑤③
【解析】 根据对祥林嫂的形象描写的顺序。
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是一位主张真实地表现自我本来面目的作家,__①__,__②__他在现代文学史的特殊位置,__③__其他种种原因,鲁迅的“真正自我”消隐在社会各界对他或赞美或贬抑的种种“涂饰”中。褒之者称鲁迅为“青年领袖”“文化旗手”,贬之者咒骂鲁迅为“刀笔吏”“绍兴师爷”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头衔从不同侧面道出了鲁迅这一文化偶像的某些精神实质,__④__它们并不能涵盖鲁迅复杂的精神特征。鲁迅__⑤__与绝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存在着“身份危机”,____⑥____,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名“心灵的漂流者”。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只要
由于
所以
才
但是
B
然而
由于
以及
但是
也
因而
C
所以
由于
和
但是
也
因而
D
所以
只要
以及
由于
才
但是
答案:B
7.选出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有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3分) ( D )
A.此语出自“四书”中的《论语·季氏》。
B.“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应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C.这句话是道家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意为: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
D.引用此语,意在和鲁四老爷一贯厌恶祥林嫂、“心气”极不“和平”形成对照,借以讽刺他的虚伪性。
【解析】 A.应是朱熹《论语集注》中的注解,B.是上联,C.是理学家所宣扬的。
8.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你们学校团委让你组织一个纪念活动,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句主题词。
答:
参考答案:纪念不只是缅怀,更多的是要继承;继承不只是吸收,更多的是要创新。
9.以“传统的知识分子”开头,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7分)
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
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答:示例: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在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鲁迅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中对他们表达了嘲讽与同情。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7分)
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明显内省色彩的个人行为。因为它是艺术创作,①______________。我们经历过的一个痛苦的历史阶段,让作家消除个性,否认自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基础作用。经过拨乱反正,②______________,文学事业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又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以作品的形式发表、出版面世的,这就决定了作品和作家必须带有公共性。因此,③______________。
答:①所以它呈现出作家的个人特色;②作家找回了自我/作家个性在文学创作中得以体现;③作家和作品要有个性也要有共性。
8.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当得起‘百科全书式人物’的唯一者。编纂一部规模较大的辞典,是走近鲁迅、理解鲁迅非常必要的一座走进高山和大海的精神桥梁。”近日,在《鲁迅大辞典》出版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表示,这部《鲁迅大辞典》的内涵和价值,超越了一个作家本身拥有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称自己期待《鲁迅大辞典》已20多年,它的出版,将成为研究鲁迅的入门向导。“《鲁迅大辞典》言简意赅地还原了很多史料,具有学术眼光,比如陈独秀、徐悲鸿的词条,把握得很有分寸。对于史料的勾勒有新意,能把学界的难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孙郁表示,鲁迅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史料在鲁迅研究中非常重要,《鲁迅大辞典》的出版,对于学术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答:
参考答案:《鲁迅大辞典》将出版,内容获专家、学者好评。
二、提高阅读能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悁,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签子手“翻”“刺”“掏”“撅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解析】 A项,“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错,应为“表现了签子手的贪婪”。
10.关尹喜等人对老子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个态度说明了什么?(5分)
答:关尹喜等人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11.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6分)
答:(1)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2)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3)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凝望那道横眉
卞毓方
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彩。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这就自然分出了高下轩轾。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往事如海,涌动着跨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我突然想到:在这世界上,谁最了解鲁迅?
海婴吗?许广平吗?周作人吗?瞿秋白吗?毛泽东吗?不是,统统不是。“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
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地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C )
A.第二段中作者以某些人的肤浅文章来反衬鲁迅文章的深刻和永恒,以此证明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
B.第三段中有关鲁迅肖像的描写,重点强调了鲁迅的“横眉”,既照应了文章题目,又引出下文对“谁最了解鲁迅”的论述。
C.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就是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
D.鲁迅憎恨“黑暗”,这种“黑暗”既包括国民层面的奴性、麻木、怯懦、排他等,也包括统治阶级层面的愚民、恐怖等统治政策。
【解析】 C项表述有遗漏的部分。文本有关原文语句是“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鲁迅曾想针对别人对自己的围剿写一本《围剿集》,但由于种种原因,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
B.在作者看来,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如鲁迅的文章有光彩,是因为他们没有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也没有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C.“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内容肤浅,不具备时代光彩。
D.鲁迅的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所有这些便是鲁迅的全部对手。
E.鲁迅的论敌希望鲁迅文章速朽,而鲁迅本人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这表明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去了信心。
【解析】 A项,由原文中的“始终没能完成”可知,“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表述错误。D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可知,“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是鲁迅的有形的对手,另外他还有“绵亘数千年的黑暗”、“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混沌一团的国民性”等无形的对手。E项,“这表明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去了信心”分析有误,论敌和鲁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论敌追求黑暗,鲁迅向往光明。
6.文章的结尾说“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示例: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来评价鲁迅。这里的“毒”字,更加突出了鲁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对“黑暗”剖析的力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