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
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 C )
A.锦瑟(sè) 管弦(xuán) 龟裂(jūn ) 生死未卜(bǔ)
B.惘(wǎng)然 金钗(chāi) 胡同(tòng) 海誓山盟(mén)
C.宵柝(tuò) 驿(yì)站 针灸(jiǔ) 青春年华(huá)
D.马嵬(guǐ) 沧(cāng)海 召开(zhào ) 内容隐晦(huì)
【解析】 A.弦:xián;B.盟:méng;D.嵬:wé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解析:选D D项,“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3.下列加点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D )
A.庄生晓梦迷蝴蝶 B.此情可待成追忆
C.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四纪为天子
【解析】 古:十二年为一纪。今:一百年为一世纪。
4.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根据律诗的特点,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______①______。
月榭故香因雨发,______②______。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解析:选A 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的角度分析,只有A项最为恰当。
5.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3分) ( C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D.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解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6.对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偶、拟人)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解析】 不是借代,是比喻,诗人自比为长城。
7.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锦瑟》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期待、向往之情。
B.《锦瑟》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相对,虽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C.《马嵬(其二)》中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环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马嵬(其二)》中“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解析】 作者用“望帝啼春”的典故表达的是一种忧国伤时、感伤身世、壮志未遂之悲,追求成空、身世沦落之痛。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解析】 A项,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9.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
参考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10.阅读下面的内容,概括唐代“以胖为美”的三个具体原因。要求:每个原因都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5分)
唐代繁荣昌盛,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答:①国力强盛,丰衣足食。②充满自信,不怕肥胖。③鲜卑血统,健硕为美。
右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识,请写出除汉字“节”及英文字母之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
解析:回答本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标识中变形的事物,比如汉字、数字、字母等;二是标识的主题。标识中,有变形的“七夕”两个汉字,还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从寓意的角度分析,这些都体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
参考答案:该标识以汉字“七夕”为形,将中国传统印章、书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巧妙幻化成汉水连天河、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瞬间。讴歌了忠贞不渝的婚恋观,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 ”。
(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 ? ”。
(3)《马嵬(其二)》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 , ”。
答案:(1)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二、提高阅读能力(22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①春酒暖,分曹射覆②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③类转蓬。
注:①送钩:也称藏钩。古代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二组)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②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③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隐含自伤飘零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
A.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感情雄伟壮阔,炼句设色。
B.首联置身“画楼西畔桂堂东”,看到的“星辰”,沐着的“风”都和“昨夜”一样。表达了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怅然若失的思想感情。
C.“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D.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
E.诗歌最后四句由现实而转入回忆,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应是“感情深挚缠绵”。E.应是“由回忆而转入现实”。
(2)结合全诗,写出你对“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赏析。(6分)
答:紧承“心有灵犀一点通”,并将其场景化;(2分)__营造一种融怡醉人的氛围,寄寓诗人对热闹和谐生活的向往;(2分)__想象中的热闹与现实的凄清寂寞形成对比,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怅然孤苦与自伤飘零之感。(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颈联写送钩覆射酒暖灯红之乐。送钩覆射两个游戏都是需要多人参加配合才能完成的,与前两联诗联系起来,前面还是星辰高挂,泠然清风的空旷夜幕,这里却人影憧憧,酒暖灯红。“暖”字和“红”字,一个形容春酒,一个形容蜡灯,充溢着恣荡欢笑,一派和谐景象。前后对比,令人心生不安。
【诗意】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章颖,字茂献,临江军人。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嗣服,下诏求言,颖为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孝宗称其文似陆贽。调道州教授,作周敦颐祠。会宜章寇为乱,郡僚相继引去,颖独留。寇平,郡守以功入为郎,奏颖有协赞之功,可大用。乃召对,除太学录。礼部正奏第一人,初任即召对者自颖始。时枢密都承旨王捯匝哉叻钔忪簟S备囱云浞缃鹗构?螅??喝蔚骰ひ晕?ΑP⒆谖狡溲蕴?Γ?弥?磺ā<白嗫际怨伲?⒆谠唬骸罢掠笨伞!蹦酥?嫌碳瞧溱月垡病?
御史中丞何澹闻继母讣,引不逮事之文,颖定议解官,澹犹未决去,乞下侍从朝列集议。太学诸生攻之曰:“朝廷专设奉常,议礼之所由出也。今不从议礼所由出之地,反以议礼不公,而欲侍从朝列集议,岂将启逢迎希合,而为苟留进身之计乎?”除左司谏时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当国颖论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余疏从官议欲超除颖俾去言职庶可两留。光宗曰:“是好谏官,何以迁之?”邲始出。颖屡疏请上问安重华宫,悉焚其稿。
宁宗即位,除侍御史兼侍讲,寻权兵部侍郎。韩侂胄用事,颖侍经帏。上曰:“谏官有言及赵汝愚者,卿等谓何?”同列谩无可否,颖奏言:“天地变迁,人情危疑,加以敌人嫚侮,国势未安,未可容易进退大臣,愿降诏宣谕汝愚,无听其去。”不报。奏请待罪,与郡;御史劾颖阿党,罢。太学生周端朝等六人伏阙,辨汝愚被诬,且谓章颖言发于忠,首遭斥逐。端朝等皆被罪,自是党论遂起矣。
颖操履端直,生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虽仕多偃蹇,而清议与之。方党论之兴,朱熹遣以书,略曰:“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犹未已,未知终安所至极耶?然宗社有灵,公论未泯,异日必有任是责者,非公吾谁望耶?”
(《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除左司谏/时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当国/颖论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余疏/从官议欲超除颖/俾去言职/庶可两留
B.除左司谏时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当国颖论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余疏从官/议欲超除颖/俾去言职/庶可两留
C.除左司谏/时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当国颖论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余疏/从官议欲超除颖俾去/言职庶可两留
D.除左司谏时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当国颖论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余疏/从官议欲超除颖/俾去言职/庶可两留
【解析】 抓住关键词“凡”“俾”“庶”进行断句,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置谏院。
C.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北宋曾有陈东伏阙上书,逼使钦宗复用李纲。
D.流涕,流鼻涕。涕,古代一般指鼻涕,而用泗指眼泪。唐代杜甫在《登岳阳楼》云“凭轩涕泗流”。
【解析】 流涕,流泪。涕,古代一般指眼泪,用泗指鼻涕。如涕泗交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章颖泰然自若。在宜章贼兵作乱之时,众多僚属纷纷逃离,唯有章颖毫无畏惧,独自留下来镇守,并立下了协助功劳。
B.章颖据理力争。因何澹继母讣告缘故,章颖决定解除他的官职,何澹请求侍从官讨论,章颖指斥他迎合拉拢,苟且留下。
C.章颖忠心明鉴。章颖陈述了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以稳固人心为目的,须挽留赵汝愚。却遭受御史以阿附结党为名的弹劾。
D.章颖操守正直。章颖不因穷困和显达而改变自己的节操,虽然仕途坎坷多舛,但公众一直称赞他,并得到朱熹的肯定赞誉。
【解析】 原文“颖定议解官”而不是“章颖决定解除他的官职”;根据原文“而欲侍从朝列集议,岂将启逢迎希合,而为苟留进身之计乎”,B项系张冠李戴,此观点应为太学诸生所表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颖复言其风金使过求,欲己任调护以为功。孝宗谓其言太讦,久之不迁。(5分)
译文:章颖又论说他暗示金国使者提出过分要求,想要自己去调停来显功。孝宗认为他的话太刻薄,很久没有给他升职。(“复”解释为又,“风”解释为暗示,“过”解释为过分,“讦”解释为刻薄。)
(2)然宗社有灵,公论未泯,异日必有任是责者,非公吾谁望耶?(5分)
译文:但是朝庙有灵,公众舆论没有泯灭,以后必定会有能负起这个责任的人,除了您以外还能寄希望于谁呢?(“然”解释为但是,“异日”解释为以后,“是”解释为这,“望”解释为希望。)
【参考译文】
章颖字茂献,临江军人。因兼通两种经书中了乡荐。孝宗继承先王事业,下诏访求直言,章颖写了万言书通过驿使上报,礼部奏请取为第一名,孝宗称赞他的文风像陆贽。调任道州教授,建立周敦颐祠堂。遇到宜章的寇贼作乱,众僚属相继离去,独有章颖留了下来。寇贼平定后,郡守因为功劳入朝任郎官,奏告章颖有协助的功劳,可以重用。于是召入朝奏对,任命为太学录。礼部正式奏报为第一名,初次任职就召见奏对从章颖开始。这时枢密都承旨王捯虮悔晒俚?辣嵬夥铎簟U掠庇致鬯邓?凳窘鸸?拐咛岢龉?忠?螅?胍?约喝サ魍@聪怨ΑP⒆谌衔??幕疤?瘫。?芫妹挥懈???啊5鹊阶啾?际怨伲?⒆谒担骸罢掠笨梢浴!庇谑侵?阑噬匣辜堑盟?恼?毖月邸?
御史中丞何澹听到继母的讣告后,引用不牵连职事的条文,章颖议论决定解除他的官职,但何澹还没有决定离职,请求下达到侍从官朝会时集会议论。太学生们攻击他说:“朝廷专门设置奉常官,就是制定和讨论礼制的。如今不依从议礼制定地方的意见,反而认为议礼不公平,想要侍从官员上朝集会议论,难道是将要进行迎合拉拢,作为苟且留下以便进身的打算吗?”任命为左司谏,这时左相留正被贬去,右相葛邲把持朝政,章颖奏论葛邲没有能力担任大事,共上二十多疏。侍从官讨论准备破格提拔章颖,使他免去谏官职务,或许两人都能留下。光宗说:“是好谏官,为什么要让他改任呢?” 葛邲这才被贬出。章颖屡次上疏请求皇上到重华宫问安,皇上把奏章文稿都烧掉了。
宁宗即位后,任命为侍御史兼侍讲,随即代理兵部侍郎。韩侂胄掌权,章颖为经帏。皇上说:“谏官中有人谈及赵汝愚,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同列官员敷衍没有确定回答,章颖上奏说:“天地变化,人心疑危,加上敌人欺侮,国家的形式不安宁,不可以随便贬退重臣,希望下诏书宣谕赵汝愚,不要听任他离去。”没有回复。上奏请求处分,给予郡官;御史弹劾章颖阿附结党,罢官。太学生周端朝等六个人伏在阙下,争辩赵汝愚被诬陷,而且说章颖的话是出自忠心,却首先遭到贬斥。周端朝等人都被治罪,从此党论开始兴起。
章颖的操守正直,平生的风格志节不受穷困和显达影响。虽然仕途多挫折,但公众舆论却称赞他。在党论兴起的时候,朱熹写信给他,大意说:“世道反复无常,已经足以让人流泪;但掌握事柄的人的怒气还不停息,不知道最终会到什么地步?但是朝庙有灵,公众舆论没有泯灭,以后必定会有能负起这个责任的人,除了您以外还能寄希望于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