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中绳(zhòng) 参省 (shěng) 槁暴(pù) 金石可镂(lòu)
B.骐骥(jì) 驽(nú)马 跬步(kuǐ) 锲而舍之(qì)
C.二螯(áo) 跂而望 (qì) 须臾(yú) 金就砺则利(lì)
D. 假舟楫者(jià) 生非异(xìng) 知明(zhì) 虽有槁暴(yòu)
【解析】 A.省:xǐng; B.锲:qiè; D假:jiǎ。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为轮 B.君子生非异也
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选C A项,“”通“煣”。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3.下列断句有误的一项是(3分) ( C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解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均为介词,从。B项,助词,表陈述语气/疑问代词,何、哪里。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5.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B )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解析】 A.状语后置;B.定语后置;C.判断句; D.省略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用心一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解析:选D 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
8.下列加点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A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 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渊博的知识;③古义:长江与黄河,今义:大河的泛称;④古义:两步,今义:一步;⑥古义:容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这个句子是:“ , 。”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这个句子是:“ , 。”
答案:(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下面是某城市读书节标志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5分)
答:该读书节标志由爱心、书本和纽带等元素组合变化构成。爱心和书本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心形纽带,寓意是以读书(节)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或齐心协力建构和谐社会)。
11.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答:
参考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该题难点和亮点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交换叙述角度。)
1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越来越多,交通事故步频发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守交规文明行车就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现在,各地纷纷出台交通安全严管措施,这样就可以保证民众的出行安全。
①交通事故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②遵守交规不一定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③出台严管措施不一定就能保证民众出行安全。
13.《劝学》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形成了“博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事物,使之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设喻,形成了一连串的比喻。请写一段运用博喻修辞格的文字。
答:
参考答案: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二、提高阅读能力(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非 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解析】 注意“然而”“则”“焉”“也”等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B.皋陶,是禹帝和商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D.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解析】 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是判断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 根据“是非容貌之患也”,“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误。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5分)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5分)
译文: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髭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做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⑦。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解析:选B 根据句意和对称,可以对比排除,然后确定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解析:选D 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解析:选C 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参考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的肃敬而有文饰,《乐记》的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