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检测:(11)《师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检测:(11)《师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8 07: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
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近谀(yú)   郯子 (tán)   老聃(dān)   师襄(xiāng)
B.子蟠(fān)   苌弘(cháng)   贻之(yí)   句读(dòu)
C.巫医(wū)   经传(chuán)   也欤 (yú)   或不焉(bù)
D.愚人(yú)   大遗(yí)   而已(yí)   余嘉其能行古道(jiā)
【解析】 B.蟠:pán ;C.传:zhuàn ,不:fǒu ;D.已:y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选C 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D项,“生”通“性”。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①吾师道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则耻学于师焉 ⑥不耻相师 ⑦孔子师郯子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①③④/②⑦/⑤⑥⑧⑨    B.①③④/⑧⑦/②⑤⑥⑨
C.③④/②⑥⑤/①⑦⑧⑨  D.③④/②⑥⑦/①⑤⑧⑨
【解析】 ①③④名词作动词,②⑦名词意动用法,⑤⑥⑧⑨形容词意动用法。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解析:选C C项,道:风尚。
5.下列加点词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B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⑦吾从而师之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⑨犹且从师而问焉
A.②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⑧
C.③⑤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解析】 ①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很多人;⑤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教育 ; ⑦古义:动词“从”和连词“而”,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⑧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项,①疑问语气词,吧;②介词,相当于“于”,在。D项,①介词,被;②介词,跟。
7.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B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B项,宾语前置句;A、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会盟而谋弱秦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解析:选C C项是使动用法,题干中的“耻”和其他选项是意动用法。
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C )
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解析】 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一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答案:(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中国文人的狂言狂事,数也数不清。但细分文人之狂,__①__,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才狂,不难理解,也可以说一般文人都恃才而狂,是性情之狂。而疯狂就需区别待之: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__②__。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否定文人之狂,__③__。正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人的狂性情,怎么看,也都是中国文脉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答:①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体现__②有的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轻狂__③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
12.每逢佳节,许多学生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在两张贺卡上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超过30字)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   
 
(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   
  
参考答案:(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耀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了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
1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马云说:“如果你到35岁还很穷,那你只能怪你自己!”他在演讲时分享成功的秘诀:面对新事物,要看得见机会、看得起机会;充分理解新事物;快速决定,抢先行动。因此,我们如果看得起新事物,就肯定能实现理想。野心宏大,未来就一定很宽广。抓住先机立即行动,就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迹。
①看得起新事物,不一定能实现梦想。
②野心宏大,未来不一定很宽广。
③抓住先机立即行动,不一定能创造别人不敢、也不能的奇迹。
14.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1)           ;
学生甲: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老师,(2)   。
参考答案:(示例一)(1)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2)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1)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2)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二、提高阅读能力(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争臣①论
韩 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戚:喜悦
B.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    骨鲠: 刚正忠直
C.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恶: 厌恶
D.何子过之深也        过: 责备
【解析】 戚:忧愁。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B )
A.使人不得而知焉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谨拜表以闻
D.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解析】 B项,代词,……的人/主语后面表示停顿;A项,句末语气词;C项,连词,表目的,来;D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为自己辩白,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从而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很具有政论文的现实意义。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应,有驳斥也有议论,时而犀利时而缓和,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解析】 “不关心百姓疾苦”错误,属于无中生有。“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错误,原文意思是“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这是大臣宰相者之事,不是阳城应该做的。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
译文:阳城本来凭着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在这个职位,任谏议大夫一职(官职以为谏议大夫为名)。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译文: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恐怕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
【参考译文】
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他难道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吗?”我回答说:“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现在阳先生担任职位的时间,不能说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政治得失,不能说不熟悉了;然而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关系国家政治的话。看待政事的得失,心中一点也没有喜悦或忧愁。有道德的人,难道是这样的吗?”
有人说:“阳城厌恶那些作为臣下却公开揭发君主的过失而为自己求名的人。所以他虽然有进谏和议论,却不让别人知道啊。”我回答说:“在内向君主进谏,在外不使别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的事情啊。阳城本来以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在这个职位,任谏议大夫一职(官职以为谏议大夫为名),他实在应该有所行动来尽自己的职守,使全国各地和子孙后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讳、刚正忠直的臣子,君主有从谏如流的美名。阳城的心思,恐怕将会使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吧?”
有人说:“阳城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来做官,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改变,为什么您责备他如此苛刻呢?”韩愈说:“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们哀怜世道不太平;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而墨翟从不安居一地以至居所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怜悯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余就算了,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怎能好整以暇地自得安逸呢?”
有人说:“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未免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 ”韩愈说:“君子在官位上,就应准备以身殉职。没有得到官位,就考虑修饰文辞来阐明圣贤之道。我要做的是阐明道理啊。古书上说:‘只有善人才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批评。’这就是说他听了之后能改正。阳城虽然现在未能达到,难道他将来也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解析:选B 根据三方面的问题及虚词“者”“焉”来对比各选项,确定为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B.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D.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解析:选D D项,本文特指孔子。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解析:选D 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译文: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译文:   
 
  
(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参考答案:(1)(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
(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3)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