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梯度稀释过程中用移液管把菌液从一支试管转移到下一支试管后,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三次,其目的是( )
A. 增加试管内的溶氧量
B. 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C. 使试管中菌液的浓度降低
D. 使细菌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2.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叙述错误的是( )
A. 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B. 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 待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D. 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 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3.下列的物质能与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的是( )
A. 葡萄糖
B. 纤维二糖
C. 麦芽糖
D. 纤维素
4.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使用的涂布器应保存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取出后又要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引燃,这两步分别属于什么技术?( )
A. 灭菌、灭菌
B. 消毒、消毒
C. 灭菌、消毒
D. 消毒、灭菌
5.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然培养基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不需加工的培养基
B. 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C. 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D. 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6.秸秆处理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以下做法没有直接涉及微生物作用的是( )
A. 秸秆还田
B. 加工为青饲料饲喂牛羊,被其消化利用
C. 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
D. 粉碎后与纤维素酶混合加工为生产生物能源的原料
7.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 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 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 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8.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物质配制而成的,这些物质是( )
A. 指示剂或化学药品
B. 青霉素或琼脂
C. 高浓度食盐
D. 维生素或指示剂
9.以下关于菌种保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菌种保藏的目的是保持菌种的纯净
B. 固体斜面培养基可用于菌种的临时保藏
C. 菌种的长期保存一般采用甘油管藏
D. 由于甘油管藏菌种在-20 ℃条件下进行,因此对甘油可不灭菌
10.某一种细菌要从环境中获取现成的亮氨酸(20种必需氨基酸中的一种)才能生长,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下表中细菌菌株类型。根据实验者的目的,选用的培养基类型是( )
注:L:亮氨酸 S:链霉素 “+”:加入 “-”:不加入
如:L-:不加亮氨酸 S+:加入链霉素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的方法不包括( )
A.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 根据微生物对特殊营养物的需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特殊营养物
C.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
D. 根据微生物耐热性的不同,利用高温、高压消灭不需要的杂菌
12.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碳源为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
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纤维素分解菌
A. ④②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13.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筛选出了真菌和细菌,试分析此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下列哪种生物类似( )
A. 硝化细菌
B. 蓝藻
C. 蚯蚓
D. 兔子
14.土壤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所需氮源为( )
A. 硝酸
B. 氨
C. 尿素
D. 蛋白胨
15.以下关于“分离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① 对取样的土壤样品要在超净台上进行稀释
② 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氮源
③ 对培养基要加热到62℃,保持30 min
④ 本实验的接种方法可以采用点接法
⑤接种以后对菌种的培养时间不能太长的原因是菌落会分泌含氮化合物,引起杂菌生长。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④
16.某同学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纯化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蛋白胨可为大肠杆菌的生长提供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后调节pH
C. 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D. 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17.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 )
A. 接种时再拿起来方便
B. 在皿底上标记日期等方便
C. 正着放置容易破碎
D. 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18.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线均与下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图所示。从实验结果分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链霉素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
B. 链霉素对结核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 链霉素对结核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 链霉素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19.以下部位不含有微生物的是( )
A. 洗干净的脸上
B. 洗完澡后的皮肤
C. 刷完牙后的口腔
D. 灼烧之后的接种环
20.能作为自养微生物的碳源的是( )
A. 糖类
B. 石油
C. 二氧化碳
D. 花生粉饼
2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
B. 噬菌体或大肠杆菌可在蛋白胨的培养基中增殖
C. 灭菌的目的是消灭与培养菌竞争的杂菌
D. 稀释涂布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22.下列是关于“微生物接种以及单个菌落观察”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入培养皿备用
B. 接种前接种环须经酒精灯火焰灼烧
C. 接种时应用无菌刮铲在培养基表面涂匀
D. 倒置培养皿,37 ℃恒温培养48~72小时后观察
23.下列关于刚果红染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需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
B. 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可在培养皿中先加入1mlCR溶液后加入100ml培养基
C. 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刚果红
D. 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形成透明圈
2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B.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C. 只有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才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
D.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
25.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的主要差别是( )
A. 碳源
B. 氮源
C. 无机盐
D. 生长因子
二、非选择题
26.请回答以下有关微生物培养和分离的问题。
(l)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中,一般都含有水、____、氮源和无机盐。对微生物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化微生物培养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和____两种。如图所示,该接种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常比实际活菌数量____。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即可初步鉴定所培养的细菌是否可以分解尿素。
(4)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配制加入特殊染料的鉴别培养基。当形成菌落以后可以根据菌落周围是否产生________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这种筛选方法被称为________法。
27.分析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回答下面相关的问题。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1)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____________。
(2)图中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在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3.5 g/L)中的生长状态,其中②号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由图判断,该菌在__________条件下不能生长。产甲烷杆菌的生长状态最能由试管____________代表。
(3)下表是某培养基的配方。
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pH适宜的该培养基中,置于37 ℃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该培养基中幽门螺杆菌的数目比刚接种时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幽门螺杆菌形态如图所示,该菌在人体中可引起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7,人体胃腔内pH在1~2之间,但胃黏膜的黏液层靠近上皮细胞侧pH为7.4左右。若幽门螺杆菌随食物进入胃腔,结合其结构特点以及能导致胃溃疡的特性,推测该菌在胃内如何存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某同学为了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以下操作。
第一步:土壤取样。用小铁铲和普通信封将土取回,然后倒入一烧瓶中,加蒸馏水稀释,塞好棉塞。
第二步:制备培养基。
第三步:菌悬液涂布平板。用接种环取少量土壤稀释溶液在以上培养基表层涂布。
第四步:培养观察。把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到35 ℃的恒温箱中培养1~2 d,观察并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
根据以上实验操作,完成下列题目:
(1)找出该同学明显的操作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想增加该实验的说服力,还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仍然不可避免每年要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由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并加入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____________的菌落。
(2)如上所述的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____________(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一定不同),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定量测定。
(3)根据测定结果,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是________酶。该酶至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组分。
(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________,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④过程要注意避免____________。
30.广东省是我国甘蔗生产区之一。甘蔗是一种高光效的C4植物,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目前已成为南方地区燃料酒精生产的重要原料。利用甘蔗生产燃料酒精的一般工艺流程为:甘蔗→榨汁(蔗糖)→酵母发酵→蒸馏→成品(燃料酒精)
(1)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是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对野生酵母菌进行诱变后通过筛选可以得到具有这些特性的突变菌,诱变及筛选过程如下:
步骤1:野生菌液体培养一段时间后接受紫外线照射诱变处理。
步骤2:制备选择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加琼脂后灭菌,制成固体平板。
步骤3:将紫外线照射后的菌液稀释涂布平板。
步骤4: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筛选出突变菌。
(2)上述步骤2、3和4的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用移液管稀释菌液时,吹吸三次的目的是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2.【答案】A
【解析】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不能颠倒。牛肉膏容易吸潮,所以当牛肉膏溶化并与称量纸分离后,用玻棒取出称量纸。待培养基冷却至50 ℃,用手触摸锥形瓶刚刚不烫手,并且培养基处于溶化状态时,进行倒平板。平板冷却5~10 min后还需倒置。
3.【答案】D
【解析】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它可以和多糖形成复合物,A,B,C都不是多糖。
4.【答案】D
【解析】消毒和灭菌是不同的。往往消毒比较温和,仅仅消灭危害健康的致病菌;而灭菌就比较强烈,如高压蒸汽、灼烧等,它是杀死一切菌。因此本题前者属消毒,后者属灭菌。
5.【答案】C
【解析】天然培养基是成分不明确的培养基,并不是不需加工配制的培养基;实验者的双手需进行消毒处理;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唯一氮源而不是唯一的碳源。
6.【答案】D
【解析】秸秆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其还田的过程是纤维素分解菌等各种异养微生物将其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牛羊的肠胃中生活着与牛羊共生的微生物,其中某些种类的微生物能将青饲料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供牛羊吸收利用。沼气池生产沼气的过程是一些异养厌氧微生物发酵的过程。纤维素酶的合成与分泌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但纤维素酶处理秸秆的过程没有直接涉及纤维素分解菌等微生物的作用。
7.【答案】B
【解析】对于CO2来说,它为无机物,只能做碳源而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8.【答案】A
【解析】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或高浓度食盐的目的是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而加维生素一般是为微生物提供生长因子,起不到选择或鉴别作用,只有在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后,某些微生物会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而表现出特有的菌落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去判断属于哪种微生物。
9.【答案】D
【解析】菌种保藏的目的是保持菌种的纯净,A正确。固体斜面培养基可用于菌种的临时保藏,B正确。菌种的长期保存一般采用甘油管藏,C正确。由于甘油管藏菌种在-20 ℃条件下进行,对甘油也需灭菌,D错误。
10.【答案】B
【解析】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能够在不含亮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则不能;抗链霉素的菌株能够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则不能;要筛选不需要亮氨酸的抗链霉素的菌株需要在不含亮氨酸但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11.【答案】D
【解析】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例如培养自养型的细菌,在培养基中不需加入碳源,A正确;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生长因子,根据需要的菌种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生长因子进行分离,B正确;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C正确;高温高压会将所有细菌(包括需要的菌类)一起杀死,D错误。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知识。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利用纤维素,大部分微生物却不能,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但霉菌能够生长。
13.【答案】C
【解析】用纤维素培养基筛选出来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利用自然界中的纤维素,所以在自然界中起到分解者的作用,而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也相当于分解者。
14.【答案】C
【解析】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使其生长、发育及繁殖受到抑制,所以,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15.【答案】C
【解析】对取样的土壤样品要在超净台上进行稀释,①正确;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能加入氮源,这样可起到选择培养的作用,②错误;对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③错误;本实验的接种方法可以采用点接法或平板划线法,④正确;接种以后对菌种的培养时间不能太长,原因是菌落会分泌含氮化合物,引起杂菌生长,起不到选择的作用,⑤正确。
16.【答案】B
【解析】蛋白胨可为大肠杆菌生长提供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A正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应先调pH再经高压蒸汽灭菌,B错误。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防止水蒸气倒流,C正确。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D正确。
17.【答案】D
【解析】平板倒置主要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18.【答案】D
【解析】图中结核菌最短,说明链霉素能够阻止结核菌的生长,且比对伤寒菌、霍乱菌更有效,ABC正确;图中接种伤寒菌的琼脂块没有变短,说明链霉素对伤寒菌没有作用,所以链霉素不能用于治疗伤寒病人,D错误。
19.【答案】D
【解析】用清水洗脸、洗澡、刷牙只是起清洁作用,达不到灭菌效果,只有灼烧过的接种环才是真正无菌的。
20.【答案】C
【解析】自养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碳源。
21.【答案】B
【解析】细菌的增殖方式通常是二分裂增殖,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A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中增殖,B错误;灭菌是消灭与培养菌相竞争的杂菌,防止污染培养物,C正确;稀释涂布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D正确
22.【答案】C
【解析】 培养微生物要防止杂菌污染,所以要对培养基及和培养有关仪器灭菌;因为是观察单个菌落,应该用划线法;防止培养盖上含杂菌的水珠落下,要倒置培养基。
23.【答案】D
【解析】刚果红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需要洗去浮色,A错误;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分别灭菌,按一定的比例将刚果红加入到培养基中,然后倒平板,B错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C错误;到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形成透明圈,D正确。
24.【答案】C
【解析】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含量最多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稀释倍数进行分离,以保证获得菌落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A项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B项正确;如果涂布三个平板能够得到2个菌落数目在30~300之间的平板,就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计数的方法是舍弃相差很大的一个,然后取平均值,故C项错误;验证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需设立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若后者上的菌落数明显大于前者,说明前者具有筛选作用,D项正确。
25.【答案】A
【解析】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不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而异氧微生物只能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所以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碳源不同。
26.【答案】(1)碳源(C源) 高压蒸汽(灭菌法)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少
(3)酚红(指示剂)
(4)透明圈 刚果红染色
【解析】(1)微生物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微生物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2)纯化微生物培养的接种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图中所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常比实际活菌数量少。因为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3)初步鉴定所培养的细菌是否可以分解尿素,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4)当形成菌落以后可以根据菌落周围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这种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
27.【答案】(1)拟核(核区)
(2)氧气浓度过高或过低 ③
(3)少 缺少氮源(缺少氮源和生长因子)
(4)幽门螺杆菌进入胃腔后,首先依靠鞭毛运动至pH较高处缓冲,然后分泌蛋白中和胃酸,提高pH,以便继续生存和繁殖。
【解析】(1)幽门螺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遗传物质集中在拟核。
(2)幽门螺杆菌生活在半固体培养基的中部,说明它不能生活在氧气浓度过高或过低的地方;产甲烷杆菌为厌氧型细菌,应生活在半固体培养基的底部。
(3)培养基中缺乏氮源,幽门螺杆菌不能正常生活,数量会减少。
(4)幽门螺杆菌进入胃腔后,可以先依靠鞭毛运动至pH较高处缓冲,然后分泌蛋白中和胃酸,提高pH,以便继续生存和繁殖。
28.【答案】(1)第一步:取样工具应提前灭菌;不能用蒸馏水,应用无菌水;土壤取回后的操作应在火焰旁进行。第二步:培养基制备好后应灭菌。第三步:接种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应用灭菌的吸管或移液器取样品。
(2)一是设置对照实验,再配制一组无纤维素粉的培养基,接种该土壤样品培养观察。二是最后要对该微生物进行鉴定,用刚果红染色法鉴定该微生物的菌落,看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
【解析】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一般的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菌悬液涂布平板→挑选出单个菌落。该实验步骤不完整,且在前三步操作中都没有进行无菌操作,因而无法说明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一定来自土壤。要想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设置对照实验必不可少。
29.【答案】(1)富含纤维素(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如落叶较多等) 纤维素 刚果红 透明圈
(2)不一定相同 对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3)纤维素 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4)酵母菌 发酵装置密闭(或保证无氧条件等) 杂菌污染
【解析】(1)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富含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通过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筛选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而获得。(2)由于三个菌落中的细菌数目可能不同或者产酶能力不同,从三个菌落中获得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其活性也不一定相同;可以通过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来确定三种酶液的活性。(3)木霉中产生的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三个组分。(4)生产中获得乙醇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生产中注意保证无氧条件,还要注意避免杂菌的污染。
30.【答案】(1)添加高浓度蔗糖(葡萄糖) 调低pH 是否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2)提供高糖和酸性的筛选环境;获得单菌落;能生长的菌落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的特性
【解析】(1)要筛选耐高糖和耐酸的菌种,培养基中必须加入高浓度蔗糖和调低pH,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即为所需菌种。(2)步骤2是给其提供高糖或酸性的筛选环境;步骤3是为了获得单菌落;步骤4是根据能生长的菌株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的特性筛选出突变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