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8 16: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发展
明清之际为什么会出现进步思潮呢?思考:情境创设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情境创设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八股取士3、思想: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情境创设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几何原本利玛窦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如自鸣钟、历法、测量等,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3、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动荡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缓慢发展(根源)3、阶级:工商业阶层扩大,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受
到冲击时代呼唤新思想,腐朽的专制统治和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严重阻挠了新思想的破土而出。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表现 4、思想: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自刎而死(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是晚明的一个特殊人物。他的理论非圣非法,喝佛骂祖,按传统道学观念,他是彻头彻尾的异端。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才高气傲之士屈死在统治阶级的樊笼中的,李贽就是这样的一位。用现在的话来说,李贽所犯的是思想罪。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他最主要的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里面反映的也大多是这种思想——对封建理学进行批判。1、生平2.思想主张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1)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一)“异端”思想家李贽材料四: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认为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材料五: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3)主张男女平等。
(4)提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两 。
思考:李贽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完全符合实际吗?其意义何在?)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后人评价: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官修)
李贽撰写了一部纪传体通史——《藏书》。这部书成为他日后获罪的直接原因。在给好友焦竑的一封信中,李贽慨叹道:“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千万人作敌对……”在《藏书》中,李贽正是抱着“与千万人作敌对”的决心,把千百年来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李贽首先为秦始皇翻案。李贽之前的一千多年里,秦始皇一直遭后人唾骂,即使是依照“秦制”治理国家的帝王们,也鲜有对其功过是非做出客观评价者。而李贽则公然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李贽认为秦始皇并六国、衡度量、立郡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皇帝。当然,他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的做法也进行了批判。 李贽同时为曹操翻案。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战乱迭起,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统一了北方。但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曹操的功绩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背上了“逆贼奸臣”的千古骂名,为历代正统史家所不耻。然而,李贽却公开为曹操翻案,在《藏书》中他没有将曹操放在“奸臣纂夺”一类,而是放在“三国兵争”一类里评述。李贽称赞曹操“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是知人善任、爱惜人才的“真英雄”。李贽不顾传统观念对曹操的非议,在历史上第一次摘掉了儒家意识形态套在曹操头上的“逆贼奸臣”的帽子,还原了曹操的英雄本色,肯定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 李贽还为武则天正名。对于武则天称帝,传统观念认为是“篡政”,有悖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的卫道士更是骂武则天是“牝鸡司晨”。在几乎众口一词挞伐武则天的封建社会,李贽却高呼武则天“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他认为,武则天“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帝王所不具备的;武则天当政时,重用姚崇、宋璟、狄仁杰等,让他们各展所能。武则天为收买人心,虽然也曾滥授官爵,但她对于不称职者,坚决予以罢免,对于贪赃枉法者,加以刑诛,对此李贽也大为赞赏,认为武则天此举大快人心。这些评论,不仅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颠覆,而且显示了他远见的卓识。20世纪后,武则天才成为被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这比李贽为武则天翻案晚了三百余年。 对于五代时身历四朝十二君的冯道这样一个在传统史家看来毫无气节的人物,李贽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冯)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尽。君不能安养斯民,而臣独为之安养,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默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李贽认为冯道是真正的“大隐”,其贤过人,为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他不顾封建君臣之节,忍辱负重,以保国安民为务,他真正懂“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要义。像以上“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例子在李贽的《藏书》等著作中还很多。 李贽的异端言行终于引起了统治者的不满。1602年,都察院的一位官员张问达上疏弹劾李贽:“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之矣。……”万历皇帝看了奏疏后勃然大怒,立即传出圣旨,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派锦衣卫将其逮捕,其书籍尽行烧毁,不得留存。李贽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论豪杰之士五种死的方式,其中“天下第一等好死”便是自杀殉道。因此,李贽虽然听到消息说朝廷打算免他不死,把他遣返回原籍监视居住。但像他这样一位已年过七十却依然心高气傲、目空千古的思想家,面对狱卒的粗野凌辱,自尊心受到的打击是何等强烈,所以他宁愿选择“自杀殉道”,也不愿在监视中毫无自由地苟活于人世。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宣称要“颠倒万世之是非”的叛逆者,试图打破“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思想传统。这在当时以及后来清王朝统治的三百年间,不但难以引起士人共鸣,而且被视为异端,以致清代官修《明史》不为他立传,连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李贽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思想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李贽死后,虽然明王朝严禁刻印传播李贽的著作,但人们依然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学院、书坊都大量刊刻、传播和销售李贽的著作,有的书坊看到李贽的著作畅销,就组织人模仿李贽的文章风格写书,然后冒用李贽的名字出版,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伪书”,可见李贽的思想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和震撼性。屈原之后一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中,没有发生过诗人或哲人自杀的事,李贽的自杀打破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沉寂,以淋漓的鲜血写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与个性解放的一页。 1、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
A2、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
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B3、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4、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AD5、“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其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顾炎武—亭林先生黄宗羲—梨洲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阅读材料,理解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
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二: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
(1)世界本原:“气”
“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事物。
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
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理在气中格物致知
唯心主义先验论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探究学习阅读材料,理解黄宗羲的思想。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
(1)批判君主专制;
材料二:“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君臣关系。
认为君臣是平等的“师友”关系。
(3)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A.言论自由; B.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C.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4)工商皆本的思想。
探究学习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经世致用”
《明夷待
访录》
《明儒学案》《天下郡
国利病书》
《日知录》《船山遗书》反对________,要求____思想“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工商皆本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大贾富民者,
国之司命也。唯物主义体系三大思想家思想对比表暴君政治
民主“经世致用”1、背景:出现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空疏学风。
2、含义: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3、其特点是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月,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复旦大学光华楼,完成了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300名学生。

这意味着3天后,将有300人有幸告别“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以“面试”的方式被复旦大学录取。

你知道他们面试的题目是什么吗?比如,“你知道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吗?”、“昨天的新闻有哪些?” “网络黑客算不算创新”, “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等,甚至是“请你说出父母的生日”。

这些被专家称之为“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不在于对错”的试题究竟怎么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信复旦的此种面试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请你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经世致用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
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
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正统:
5、冲击:
6、融合:
7、理学:
8、批判 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秦朝,“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小结: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教育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教育事业;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小结: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①儒学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儒学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③儒学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总结: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背景晚明异端
思想家李贽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反对绝对思想权威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哲学观:阴阳二气王夫之:唯物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政治经济思想1、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D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观点(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BA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4、明清进步思想家(四人)的共同主张是:5、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四人)的主张,不包括: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6、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黄宗羲等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学应求真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把耕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收赋税
C、“严以吏治,宽以养民”
D、“工商皆本”7、明末“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包括:
A、政局动荡,统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赋税不均,百姓生活困苦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重商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D、明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8、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预习第6课
1、如有疑问、感兴趣的地方报至课代表处
2、搜索关于的四大发明知识,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查找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事迹(可以是说书上的,也可以是书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