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9 08: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三教九流”
泛指宗教和学术中的各种流派, 后指社会人物复杂多样
三教: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名家、
   墨家、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历史时间轴
中国 外国
尧舜禹
政治 禅让制
政治 禹建立夏朝 BC2070-
夏商:
政治 王位世袭:
经济 农业《夏小正》
BC1600-
商朝:
经济 农业:井田制
文化 甲骨文成熟
BC1046-
西周:
政治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度:
BC770-
政治
春秋(BC770-BC476) BC8c-6c 希腊城邦出现;孕育古希腊民
战国(BC475-BC221) 主的摇篮。
经济 BC6c初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工商业者阶
1.农业:(1).春秋:铁器和牛耕; 层出现
(2).战国:李冰--都江堰; BC6c初 梭伦改革P5
2.商业: BC6c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 P5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 BC5c 伯利克里改革 P5、雅典民主的
的商业中心; “黄金时代”
(2).战国出现“市井”; BC509 罗马共和国建立
政治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确立土地 BC5c中 罗马《十二铜表法》
私有 思想文化
BC5c-4c 欧洲人文主义P47 智者学派
思想文化 P4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百家争鸣 里士多德P47
孔 孟 荀,老 庄,韩飞,墨家
《诗经》、屈原
司南《石氏星表》
BC221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学术环境: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背景:社会大变革。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稷下学宫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儒家:创始人孔子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对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亚圣”。“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就是关于孟子的故事。(一)、儒家1、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⑴、主要思想 ①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a、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孟子首先明确提出“王”与“霸”的政治概念,他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儒家倡导王道政治,反对霸道政治。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王道政治就是仁政。所以孟子说:“以德行仁政者王。”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更系统的“仁政学说”。霸道——“以力服人”
王道——“以德服人”(仁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孟子》“以德行仁政者王”——《孟子》b、影响: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重民)-施行仁政的途径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他指出:a 君可换而民不可换 b 民意取代天意决定君主的选择 c“诛一夫”非为“弑君” 者实际上是对旧时法律无法约束的封建君王本身进行了约束,肯定了在一定条件下以下犯上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人民具有反抗压迫和奴役的权利和自由。只有真正做到“保民而王”才能真正利于不败之地。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你如何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③、伦理观: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为何人有不善?由于外界事物的陷溺,没有对原来的善性进加以培养。疑难解析: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天生的仁、义、礼、知的根苗。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孟子》 ④、人的修养:倡导“养浩然之气”。
义利观:提倡:“重义轻利”。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人最崇高的气节和精神力量,高于人的物质生命的价值,它的最高表现为舍生取义。舍生取义发展了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鱼和熊掌的例子)就人生价值而言,“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生死不是人之为人的最高价值所在,它要受到基于本心而树立起来的人的气节的制约。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夫。 。”-《孟子》 孟 子 的 重 义 轻 利 思 想-----义利观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重义轻利: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⑵、孟子思想的影响   评述:“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气节、大义凛然、士可杀不可辱) 如何看待“重义轻利”的思想?被尊为“亚圣”,有
《孟子》经典著作。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 大丈夫。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民贵君轻2、荀子-丰富完善孔子思想 ⑴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②、伦理观: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荀子》③、政治主张:礼法并施。④、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中国邪教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说:“地球第一次爆炸是我的祖师爷定的,第二次是我的师傅定的,第三次是由我定的。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接见我,让我推迟地球爆炸的时间,我使了点劲,让地球晚爆炸了30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⑵荀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也能把船掀翻。”认为君主要安抚老百姓,以礼德治国。 思考三峡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爱人仁政 仁义
(礼教为主)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你认为哪个观点是合理的?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 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孔子:性相近;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二)、墨家-墨子 1、墨子及其组织: ①主张“兼爱”、“非攻”。2、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墨家创立者,墨家组织的特点。何为“兼爱”?与孔子的“仁”有何区别? ②、“尚贤”、“尚同”、“尚力”、节俭。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尚贤:“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尚同:a 不分等级,举用贤才。“选天下之贤者,可立为天子。”b 人们同上级长官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节俭: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孔子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别。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仁者,爱人,爱有等差。”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尚力”:无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仁”的区别)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兼爱”:“非攻”:把贤能之人挑选出来,让他们处理政事“尚贤”:“尚同”:百姓与君主保持一致的意见表达小生产者渴望平等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渴望社会安定,过稳定日子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寄希望于贤明君主统一国家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渴望社会政治地位提升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希望其劳动价值得到肯定“节用”:“节葬”:节俭节省丧葬的花费 3、墨子思想的地位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思考 庄子,名周,他是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敝履富贵,淡薄利禄的隐士思想。
庄子的处世态度在表面看来是玩世不恭的,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他本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一个看透社会本末的智者,处在高处不胜寒的伟大孤独之中,其忧思之深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庄子对老子的观点加以提升与扩展,其汪洋恣肆的为文风格,形成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吸取神化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想象奇幻。
庄子的精神旨趣或许可以扩大读者的胸怀,使原本狭隘的人变得旷达,原本旷达的人变得更为洒脱。1、提出“齐物”的观点。
2、“逍遥”的人生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4、文学成就(三)道家:庄子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齐物”——“逍遥”——“无所恃”“庄周梦蝶”
“妻死鼓盆而歌” 宇宙观:自然观:“逍遥”人生观:“齐物”,万物本质相同“无所恃” ,即不受限制“天与人不相胜”,人要
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完全丧失了探求真理的信心。 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自我精神麻醉法)评价: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老子更为消极,代表是战国中期没落的贵族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天与人“不相胜”1、积极: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2、消极: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如何评价天与人“不相胜”?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
“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响其文章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
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明镜止水 螳臂挡车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邯郸学步 井底之蛙
贻笑大方 得心应手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失之交臂 大相径庭
成者英雄败者贼 哀莫大于心死
人生如白驹过隙 化腐朽为神奇 韩非生平 韩非(约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
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
是同学。著作有《孤愤》、
《五蠹》、《说难》等。其文
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
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最终
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
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韩非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正是全面、彻底、果断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极权秦王朝。 韩非出生于韩国的贵族世家,可是他的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采纳,却被当时韩国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所赏识,并专门发兵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人才夺了回去。为了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发动了一场战争,1、“法”“术”“势”结合
2、建立君主专制集权
3、变法革新(四)法家:韩非子势是法和术的前提
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
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法、术、势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
是君臣、民共同遵守的东西,是处理政事的基本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神秘、决策、御臣)
势:“权重位尊”的权势、权威。
法、术、势三者结合,不可分离。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韩非子》 法律不偏袒,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即大臣犯错也应受到惩罚。 (五)兵家:孙膑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2、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孙膑生平 孙膑 孙膑,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
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注释:
孙武:春秋军事家
著有《孙子兵法》 下等马(输)——上等马
上等马(赢)——中等马
中等马(赢)——下等马田忌赛马(五)孙膑和兵家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孙膑 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2、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无为); 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 “百家争鸣” 的影响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十五大观点: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经济、政治的反映。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政治变化经济变化不同见解百家争鸣(文化变化)【能力提速】3、有人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等相互依存、不断变化。此人是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王夫之
4、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然后为我所用的思想家是
A、荀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5、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那些还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哲学、政治、军事等众多领域的理论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能力提速】孔子----儒家创始人 孟子----儒家思想体系奠基人 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6、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民本” B、“仁政” C、“德” D、“仁”
7、下列各项不属于孟子为发展孔子思想而提出的主张是
A、“民为贵,君为轻” B、“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施仁义”,“以德服人”
8、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原因是
A、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民贵君轻”
C、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D、他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9、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能力提速】观点:诸子百家思想带有浓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0、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思想代表
A、新兴地主利益 B、富商利益
C、奴隶主利益 D、平民利益
11、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爱无等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12、孔子宣传儒家思想而被受冷落,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他代表
A、新兴地主利益 B、中下层劳动人民利益
C、没落奴隶主利益 D、奴隶利益
【能力提速】